2 概述
十四法指針刺操作過程中的十四種基本手法[1]。見金·竇傑《針經指南》。原稱“手指補瀉法”,即動、退、進、搓、盤、搖、彈、捻、循、捫、攝、按、爪、切。
明·徐鳳《鍼灸大全·金針賦》略去捻法而增加提法,並指出了各法的用途。《鍼灸大全·金針賦》:“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則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爲穴閉;沉重豆許日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
明·汪機《鍼灸問對》載“切、搖、退、動、進、循、攝、努、搓、彈、盤、捫、按、提”十四法,是將爪法、切法合併,捻法、搓法合併,又另加努法,並對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較詳細論述和闡發。
3 十四法詳細介紹
3.1 動法
動法爲針刺手法名。《針經指南》列爲十四法之首:“動者,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源於《難經·七十八難》:“動而伸之。”[3]
3.2 退法
退法爲針刺手法名。金·竇漢卿《針經指南》:“退者,爲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意指退到淺部再略作停留,纔可出針。近代退針的方法,一般從深部緩緩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氣緩,當針下不覺沉緊時隨即出針。[4]
3.3 進法
進法爲針刺手法名。《針經指南》:“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指入針後,捻鍼進至一定深度以候氣至的方法。《鍼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稱“進針”是指下針時須“神氣定,息數勻”,並正確取穴,與本法不同。[5]
3.4 搓法
搓法爲針刺輔助手法名。是指行鍼過程中將針往一個方向捻轉而言。因得氣而針被吸緊。在緊度適宜的情況下,結合提插捻轉可以出現涼感或熱感。《針經指南》列作十四法之一:“搓者,凡令病人覺熱,向外臥針,似搓線之狀,勿轉太緊;治寒向裏臥針,依着轉法,以爲搓也。”《鍼灸問對》解釋:“搓,下針之後,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左轉插之爲熱,右轉提之爲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氣。”《鍼灸大成》列爲下手八法之一。其十二手法中稱爲“指搓”,用法相同。[6]
3.5 盤法
盤法爲針刺手法名。是專用於腹部的一種針刺手法,針刺入腹部穴位後,將針扳倒進行盤轉。《鍼灸問對》:“盤,如針腹部軟肉去處,只用盤法……其盤法如循環之狀,每次盤時,各須運轉五次,左盤按針爲補,右盤提針爲瀉。故曰:盤以和氣。”在龍虎升降法中用此。[7]
3.6 搖法
搖法爲針刺手法名。指出針時搖動針體的一種手法。《針經指南》:“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是也。”《鍼灸問對》:“搖,凡退針出穴之時,必須擺撼而出之,青龍擺尾亦用搖法,故日搖以行氣,此出針之法也。”《鍼灸大成》列爲下手八法之一;十二手法中稱爲“針搖”,用法類似。[8]
3.7 彈法
彈法爲針刺輔助手法名。是彈動針柄的一種手法,具有催氣和行氣的作用。彈法一般在得氣的基礎上進行。《針經指南》上有“彈者,凡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也。”《鍼灸問對》:“用大指彈之,象左補也。用次指彈之,象右瀉也。每穴各彈七下,故日彈以催氣。”[10]
3.8 捻法
捻法爲針刺手法名。捻同“撚”,用手指一前一後轉動的意思。《針經指南》列爲十四法之一。“捻者,以手捻鍼也,務要識手左右,左爲外,右爲內,慎記耳。”《鍼灸大成》列爲下手八法之一。“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內捻。外捻者,令氣向上而治病;內捻者,令氣向下而治病。如出針,內捻者令氣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氣至針下而出也。”[12]
左右轉爲刺法術語。指針刺操作時的捻轉方向。《針經指南·氣血問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即右手持針,當大指向前、食指退後,稱爲左轉或外轉;大指向後,食指向前,稱爲右轉或內轉。後世根據捻轉提出補瀉手法多種,參見捻轉補瀉條。
3.9 循法
循法爲針刺輔助手法名。是催氣速至的手法之一。《針經指南》:“循者,凡下針於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是也。”此法多在得氣緩慢之時用之,以催氣速至。循時用力不可大,一般以順經方向爲宜。[14]
3.10 捫法
捫法爲針刺輔助手法名。指起針之後用手指捫按穴位。出《針經指南》:“捫者,凡補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指出針後,以手指捫按穴位,掩閉針孔,無令正氣外泄的方法。補法多用之。《鍼灸大成》列爲下手八法之一,操作相同。《醫學入門》:“捫者摩也,如痛處未除,即於痛處捫摩使痛散也。”此將捫解釋撫摩動作。[15]
3.11 攝法
攝法爲針刺輔助手法名。指用手指甲掐、切、抓、捏經絡部位的方法。是行氣的輔助手法之一。《針經指南》:“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使氣血自得通行也。”[16]
3.12 按法
按法爲針刺手法名。1.指針刺時用手指按壓穴位。《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推而按之。”2.按針加力而言,是增強針感的一種手法。《針經指南》:“按者,以手拈(即捏)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金針賦》:“沉重豆許日按。”《醫學入門》:“按者,插也。”可見針刺時向下插針爲按,與提法對舉。[17]
參見“提法”:提法爲針刺手法名。與按(插)法對舉,指將針上退的動作。明.《金針賦》列爲十四法之一:“輕浮豆許曰提。”其法本於《難經》“動而伸之”,伸即提之意。《鍼灸問對》:“欲瀉之時,以手捻鍼,慢慢伸提豆許,無得轉動再出。每次提之,令細細吸氣五口……故日提以抽氣。”[18]
3.13 爪法
爪法爲針刺輔助手法名,指針刺時用拇指指甲爪掐穴位以便於準確進針的方法。爲《針經指南》手指補瀉十四法之一。《針經指南》記載:“凡下針,用手揣摸穴處,以指爪切掐其處,針方有準。”後《鍼灸大成》列爲下手八法之一。《鍼灸問對》將爪法內容附於切法之後,表明二者有着密切的關係。[19]參見切法。
3.14 切法
切法爲針刺輔助手法名,指針刺前用手大拇指甲切壓穴位,以使局部氣血宣散便於進針的方法。《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切而散之。”《針經指南》列爲手指補瀉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也。”《鍼灸問對》進一步解釋爲:“凡欲下針之時,用兩手大指甲於穴旁上下左右四圍掐而動之,如刀切割之狀。”[20]
4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1.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2.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7.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0.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7.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0.
- ^ [9] 王富春主編.刺法灸法學(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6.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50.
- ^ [11] 王富春主編.刺法灸法學(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6.
- ^ [1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5.
- ^ [1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77.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74.
- ^ [1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
- ^ [1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9.
- ^ [1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6.
- ^ [1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57.
- ^ [1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0.
- ^ [2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