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hygropyretic vomit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6 關於嘔吐
嘔吐(vomiting[2])爲病證名[3]。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嘔吐是一個症狀,是由於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引起的病證[4]。所以任何病變,有損於胃,皆可發生嘔吐。前人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乾嘔。其實嘔與吐同時發生,很難截然分開,故一般並稱爲嘔吐。嘔吐與乾嘔兩者雖有區別,但在辨證治療方面大致相同,所以合併在一起討論。
嘔吐見於西醫的多種疾病中,其中以胃腸道疾患最爲常見,如急性胃腸炎、賁門痙攣、幽門痙攣、幽門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脫垂、食管癌、十二指腸壅滯症等,其他如神經性嘔吐、內耳眩暈性嘔吐,以及顱腦病變所致的嘔吐,也均可參照辨證施治[5]。
嘔吐現常分爲實嘔(包括寒邪犯胃證、食積證、胃熱證、外邪犯胃證、痰飲停胃證、肝氣犯胃證、暑溼證等)、虛嘔(包括脾胃氣虛證、脾胃陽虛證、脾胃虛寒證、胃陰虛證等)進行辨治,詳見嘔吐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