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twelve meridians or twelve channels[中國鍼灸學詞典]
twelve regular channel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welve regular meridian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十二經脈爲經絡分類名[1]。出《黃帝內經靈樞·海論》。十二經脈是人體手、足三陰三陽十二條主要經脈的合稱,爲經絡系統的主體[2],故又稱十二正經。《黃帝內經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
十二經脈是人體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3]。
每一經脈,內部屬絡於一定的臟腑(屬於髒的絡於腑,屬於腑的絡於髒),外部則分佈於四肢、軀幹和頭面。
十二經脈按陰陽屬性分佈於人體,四肢部陽經在外側,陰經在內側;太陰、陽明在前(外),少陰、太陽在後(內),厥陰、少陽在中。手足三陽經脈皆會於頭部,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胸腹部分佈着手足三陰經脈及足陽明經,腰背部爲足太陽所過,側胸腹爲足少陽所過。
十二經脈的流注順序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黃帝內經靈樞·逆順肥瘦》:“手之三陰,從髒(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胸)。”並按五行屬性互爲表裏,陰經屬髒絡腑,陽經屬腑絡髒。其走向互相連接。
4 十二經脈的分類
十二經脈對稱分佈於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於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別屬於一個髒或一個腑,因此,十二經脈中每一經脈的名稱,都包括手足、陰陽、臟腑三個部分。
內爲陰,外爲陽:分佈於肢體內側面的經脈爲陰經,分佈於肢體外側的經脈爲陽經。
髒爲陰,腑爲陽:五臟“藏精氣而不瀉”,爲陰,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爲陽。每一陰經分別隸屬於一髒,每一陽經分別隸屬於一腑,各經均以臟腑命名。
5 十二經脈的分佈
5.1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佈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部,足三陽經起於頭面部,手足三陽經在頭面部相交接,所以說“頭爲諸陽之會”。
其分佈特點是:陽明經分佈於面部、額部;太陽經分佈於面頰、頭頂及枕項部;少陽經分佈於耳顳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巔頂部。其分佈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厥陰在巔頂。
5.2 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分佈
軀幹部:手三陽經行於肩胛部;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於前(胸腹前),太陽經行於後(背後),少陰經行於側面;足三陰經均行於腹面。行於腹面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爲: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
7 十二經脈詳述
十二經脈是人體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7.1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爲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金。本經從中焦胃脘部開始,下行聯絡大腸,回上來沿着胃的上口,貫穿膈肌,入屬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部位橫行至前胸外上方,出中府、過雲門而至腋下,沿上臂內側前緣下行,到肘中尺澤,再沿着前臂行到掌後寸口部的太淵,沿手掌大魚際邊緣的魚際和拇指橈側,到指端少商,它的支脈,從腕後列缺分出,走向食指橈側端,交於手陽明大腸經[4]。手太陰肺經共有11個穴位。其中9個穴位分佈在上肢掌面橈側,2個穴位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末穴少商。本經腧穴可主治呼吸系統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例如咳嗽,喘息,咳血,胸悶胸痛,咽喉腫痛,外感風寒及上肢內側前緣疼痛等。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胸部滿悶,咳嗽,氣喘,鎖骨上窩痛,心胸煩滿,小便頻數,肩背,上肢前邊外側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7.2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相爲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金。本經從食指橈側端商陽開始,沿着食指橈側緣,出於第一、二掌骨間的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的陽溪,沿前臂橈側到達肘橫紋外側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側前緣,到肩峯前邊的肩髃,再向上交會於項部的大椎,向前下進入鎖骨上窩,絡於肺臟,下貫膈肌,屬於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交會人中部——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分別向上夾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陽明胃經。[5]
手陽明大腸經共有20穴。15穴分佈在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本經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腸等腹部疾病、熱病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例如頭痛,牙痛,咽喉腫痛,各種鼻病,泄瀉,便祕,痢疾,腹痛,上肢屈側外緣疼痛等。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裏、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手陽明大腸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齒痛,頸腫,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經脈過處灼熱腫脹或寒慄不復等症。
7.3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土。本經從鼻旁迎香開始,上至鼻根中,向旁邊交會足太陽膀胱經,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槽中,出來夾口旁的地倉,環繞口脣,向下交會於任脈的承漿穴,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的大迎,過下頜角前下方的頰車,向上經耳前、鬢髮前緣,到頭角部的頭維,再到前額中部,它的下行支脈,從大迎穴前直下頸動脈搏動處的人迎,沿着喉嚨,進入鎖骨上窩,向下貫穿膈肌,入屬胃腑,聯絡脾臟;它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向下經乳中,挾臍兩旁天樞下行,進入到腹股溝動脈部的氣衝;它在腹內的一條支脈,從胃下口開始,經腹腔到腹股溝與外行的主幹合而下行,經髖關節前的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的伏兔,下向膝髕中,沿脛骨外側,到足背部的衝陽,再經中趾內側趾縫,出其末端厲兌;另有一條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並出其末端;它的又一條支脈,從足背部分出,走到大趾的內側端,交於足太陰脾經。[6]
足陽明胃經共有45個穴位,15個穴位分佈在下肢的前外側面,30個穴位在腹、胸部和頭面部。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裏、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庭、末穴厲兌。
足陽明胃經原穴爲衝陽穴,絡穴爲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陽明象徵陽氣極盛的經絡,故在適應力量上,對裏熱和實證就容易發揮它的特點。
足陽明胃經腧穴可治療胃腸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和頭、眼、鼻、口、齒等器官病症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例如:胃痛,腹脹,嘔吐,泄瀉,鼻衄,牙痛,口眼渦斜,咽喉腫痛,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疼痛等。
7.4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土。本經從大趾末端隱白開始,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第一蹠骨小頭後的太白,向上到內踝前邊的商丘,再上行於脛骨內側後,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到足厥陰肝經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臟,聯絡胃腑,向上貫穿膈肌,行於食道兩旁,連繫舌根,散佈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通過橫膈,流注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7]
足太陰脾經共有21個穴位。11個穴位分佈在下肢內側面,10個穴位分佈在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原穴爲太白穴,絡穴爲足陽明胃經之豐隆穴。是陰氣最盛的經絡,所有本經絡穴善於對裏寒裏虛發揮效用。足太陰脾經腧穴可治療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症。例如胃脘痛、噁心嘔吐、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及下肢內側腫痛、厥冷等。
7.5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爲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火。手少陰心經自心中開始,出來屬於心繫(心臟周圍脈管等組織),向下貫穿膈肌,聯絡小腸;它的分支,從心繫向上,挾着食道兩旁,上連目系系(眼與腦相連的組織);它的外行主幹,從心繫上行於肺,向下出於腋下的極泉,沿上臂內側後緣,下向肘內側橫紋頭的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下行,到掌後豌豆骨部的神門,進入掌內後邊,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衝,交手太陽小腸經。[8]
手少陰心經共9個穴位。1個穴位在腋窩部,8個穴位在上肢掌側面的尺側。首穴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郄、神門、少府、末穴少衝。本經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環系統病症、神經精神系統病症以及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乾、口渴、癲狂及上肢內側後緣疼痛等。
手少陰心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咽乾,心痛,口渴,目黃,脅痛和上肢前邊內側本經脈過處厥冷,疼痛,掌中熱痛等。
7.6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爲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火[9]。《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以缺盆循頸上頰,至目脫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即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路線起自手小指尺側端(少澤),沿手掌尺側緣上行,出尺骨莖突,沿前臂後邊尺側直上,從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髁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後內側出行到肩關節後,繞肩胛,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又向前進入缺盆(鎖骨上窩),深入體腔,聯絡心臟,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屬小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沿頸上頰到外眼角,又折回進入耳中(聽宮)。另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經眶下,達鼻根部的內眼角,然後斜行到顴部(顴髎)。脈氣由此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手太陽小腸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咽痛,頜腫,耳聾,目黃和肩部,上肢後邊內側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7.7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與足少陰腎經相爲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水。本經自內眼角睛明開始,向上經前額至頭頂與督脈交會;它的分支,從頭頂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回出來在項部的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柱兩旁到腰中,進入脊旁筋肉,聯絡腎臟,屬於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從腰部挾脊繼續下行,經臀橫紋中點的承扶,到膕窩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下行,通過髖關節部足少陽膽經的環跳,向下沿大腿後面行走,在膕窩部與前支經脈會合於委中穴處,繼續下行,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出於外踝後方的崑崙,沿足外側緣到足小趾外側端的至陰,交於足少陰腎經[10]。
7.8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爲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水。本經從足小趾下邊開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於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內踝的後方行走,分支進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內側行走,出胭窩內側的陰谷,再沿大腿內側後緣上行,貫穿脊柱,屬於腎臟,聯絡於膀胱;其直行的主幹,從腎臟出來,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着喉嚨,到舌根兩側;它的支脈,從肺出來,聯絡於心,流注到胸中,交於手厥陰心包經[11]。
7.9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爲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相)火。本經從胸中開始,出來屬於心包,向下貫穿膈肌,聯絡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胸中出走脅部,經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內側中間,到肘中肱二頭肌腱尺側緣的曲澤,再下行於前臂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的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勞宮,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衝;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掌中分出,到無名指尺側端,交於手少陽三焦經[12]。
7.10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爲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相)火。本經從無名指尺側端關衝開始,向上出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沿着手背出於前臂外側尺、橈兩骨之間,向上通貫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側上肩部,走至足少陽膽經之後,前行進入鎖骨上窩,分佈於膻中(兩乳之間的部位),聯絡心包,通過橫膈,繞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經項旁,連繫耳後,上行出於耳尖上方的角孫,再彎曲向下,經面頰到目下;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行耳前,經過顴弓上緣,交面頰,當外眼角絲竹空後交於足少陽膽經[13]。
7.11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爲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木。本經從外眼角瞳子髎開始,向上到額角下行到耳後,沿頸旁走到手少陽經之前,到肩上退後,交出手少陽經之後,進入鎖骨上窩;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淺出耳前,到達外眼角後方;它的另一條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動脈部,會合手少陽三焦經到目下,向下經下頜角、頸部,與主幹在鎖骨上窩處會合,由此下向胸中,貫穿膈肌,聯絡肝臟,屬於膽,沿着脅裏,淺出於腹股溝動脈處,繞過陰部毛際,橫行進入髖關節部;它的直行主幹,從鎖骨上窩下向腋部,經胸側、浮肋,與前支經脈在髖關節部的環跳會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外側,下向腓骨頭之前的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邊的丘墟,沿足揹走到第四趾外側端的足竅陰;它的另一支脈,從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間,出足大趾外側端,回過來貫穿爪甲,出於趾背叢毛之中,交於足厥陰肝經[14]。
7.12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爲表裏。爲十二經脈之一。五行屬木。本經從足大趾背毫毛處的大敦開始,向上沿着足背內側,到內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內側,在離內踝8寸處交於足太陰之後,再沿膝關節和大腿內側上行,進入陰毛中,環繞陰器,到達小腹部,挾胃旁邊,屬於肝臟,聯絡膽,向上貫穿膈肌,分佈在脅肋部,沿着喉嚨的後邊,上行到鼻咽部,聯繫目系(眼與腦相連的組織),上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它的支脈,從目系下行到面頰裏邊,環繞脣內;它的另一支脈,從肝分出,貫穿膈肌向上流注於肺。交於手太陰肺經。[15]
8 十二經穴
十二經穴 指歸屬十二正經的穴位。單側共309穴。分別爲:肺經11穴,大腸經20穴,胃經45穴,脾經21穴,心經9穴,小腸經19穴,膀胱經67穴,腎經27穴,心包經9穴,三焦經23穴,膽經44穴,肝經14穴。[16]
8.1 十二經穴起止表
十二時辰 | 十二經穴 | 起穴 | 止穴 |
寅 | 肺經手太陰 | 出中府(腋傍) | 至少商(手拇) |
卯 | 大腸手陽明 | 起商陽(手食指) | 至迎香(鼻傍) |
辰 | 胃經足陽明 | 起承泣(目下) | 下厲兌(足次趾) |
巳 | 脾經足太陰 | 起隱白(足) | 上大包(腋下) |
午 | 心經手少陰 | 出極泉(腋下) | 注少衝(手小指) |
未 | 小腸手太陽 | 起少澤(手小指) | 上聽宮(耳中) |
申 | 膀胱足太陽 | 起睛明(目內眥) | 下至陰(足小趾) |
酉 | 腎經足少陰 | 起涌泉(足心) | 上俞府(胸前) |
戌 | 心包手厥陰 | 出天池(乳後) | 注中衝(手中指) |
亥 | 三焦手少陽 | 起關衝(手名指) | 上絲竹空(眉尾) |
子 | 膽經足少陽 | 起童子髎(目銳眥) | 下竅陰(足四趾) |
醜 | 肝經足厥陰 | 起大敦(足) | 上期門(乳下) |
8.2 十二經穴起止歌
備註:此歌爲今人李鼎改寫校訂。現將原歌摘錄如下,以供參考。
中府爲初注少商,少商別絡注商陽。商陽復向迎香走,香接頭維至庫房。
維下降兮趨厲兌,兌傳隱白至胸鄉。隱白上升達大包,大包仍續極泉場。
泉貫少衝心部井,少澤相連即小腸。澤會聽宮、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陰強。
至陰斜出涌泉底,泉穴還歸俞府藏,俞府天池橫絡截,池出中衝心主張。
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8.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5.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4.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7.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3.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5.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4.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1.
- ^ [1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9.
- ^ [1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0.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9.
- ^ [1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2.
- ^ [1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
- ^ [17] 明·施沛."《經穴指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