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醫
腎盂腎炎爲病名[1]。系一側或兩側腎盂和腎實質受非特異性細菌直接侵襲而引起的最常見的泌尿系統感染。一般常伴有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炎症。屬祖國醫學“淋證”“癃閉”的範疇。多由致病菌沿泌尿道上行性感染所致。臨牀分爲急性和慢性兩期。
3.1 腎盂腎炎的診斷
①急性腎盂腎炎多見於女性,發病突然,畏寒或寒戰高熱,腰痛,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體檢時腎區、膀胱區及輸尿管行徑可有壓痛,腎區叩擊痛,尿鏡檢白細胞、紅細胞增多,尿細菌培養陽性。
②慢性腎盂腎炎:長期不規則低燒,反覆急性發作,有些病人僅表現爲無症狀性細菌尿。久病以後部分患者可併發高血壓,甚至出現尿毒症。
3.2 腎盂腎炎的鍼灸治療
選穴:急性期以中極、水道、氣海、陰陵泉、腎俞、膀胱俞、委陽等穴爲主。
4 西醫
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是指腎盂、腎盞以及腎實質的感染[2]。爲尿路感染的常見病。尿路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腎盂腎炎)與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後者可單獨存在,而腎盂腎炎一般都伴有下尿路感染。
腎盂腎炎根據臨牀表現與病程分爲急性腎盂腎炎和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的處理與急性腎盂腎炎相似。
腎盂腎炎是我國腎衰竭常見原因,多見於女性,尤其在育齡期婦女常見;在腎臟結構異常、結石、膀胱反流等人羣發生率也高。好發於20~40歲女性(男女發病之比爲1:10)。
腎盂腎炎絕大部分由細菌感染而致,常見病原菌爲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變形桿菌、腸球菌等。腎盂腎炎可單側或雙側腎臟受累。
4.1 腎盂腎炎的病因
腎盂腎炎絕大部分由細菌感染而致,常見病原菌爲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變形桿菌、腸球菌等。腎盂腎炎可單側或雙側腎臟受累。
致病菌絕大多數爲革蘭氏陰性桿菌,以大腸桿菌最常見。主要感染途徑是上行性感染,即致病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引起膀胱炎,繼而沿辦尿管向上蔓延至腎臟,導致腎盂腎炎。正常人在尿道口內1~2釐米處存在少量細菌,但一般不引起感染,因爲尿道粘膜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尿液可稀釋細菌並將其排出體外;尿中還含有一些抑菌物質。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尿道粘膜輕度損傷(如月經期、性生活後等)以及尿路流通不暢時,細菌乘虛而入,在腎盂部大最繁殖,而使腎臟致病。由於女性尿道短而寬,女嬰尿道口易被糞便污染,故均易發病。
4.2 腎盂腎炎的臨牀表現
腎盂腎炎有急性期和慢性期兩個階段。
急性期主要表現爲發熱、尿頻、尿急、尿痛以及腰背疼痛等,小便常規檢查可查出白細胞(膿細胞)和細菌。
慢性期症狀一般較輕,可由急性期遷延而來;或急性期雖控制,但經反覆發作演變而來。
4.3 腎盂腎炎的診斷
4.3.1 典型臨牀表現
急性起病,畏寒、寒戰、高熱,體溫可在38~39℃,伴頭痛、乏力、全身痠痛、噁心、嘔吐等;泌尿系統表現有腹痛、腰痛,向膀胱區放射;腎區叩痛、肋脊角壓痛;部分患者伴有尿路刺激症狀。
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者症狀可不典型,可能單純以發熱、全身不適爲主,部分患者有腰部不適或腰痛。
4.3.2 實驗室檢查
急性腎盂腎炎或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者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加;小便顯微鏡檢查在高倍視野下白細胞>5個。
4.3.3 微生物檢查
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應該在患者抗菌治療前留取清潔中段尿做細菌培養、菌落計數、藥敏測定,以指導臨牀抗菌藥物選擇。
4.4 鑑別診斷
腎盂腎炎需要注意與其他泌尿系統疾病相鑑別,如腎結核、腎小球腎炎、前列腺炎等。
4.5 腎盂腎炎的治療
4.5.1 一般治療
患者應多飲水、勤排尿,適當休息。
4.5.2 抗菌治療
急性腎盂腎炎可選擇環丙沙星(0.5g.每日2次)或左氧氟沙星(0.5g,每日1次)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按阿奠西林計500mg,每日3次)口服;嚴重者可選擇頭孢呋辛(1.5g,每12小時1次)或頭孢曲松(1g.每日1次)靜脈滴注;療程1~2周。
慢性腎盂腎炎可選擇上述藥物,但療程應爲4~6周以徹底殺死腎組織內細菌。
4.5.3 積極治療原發病
對於腎盂腎炎的誘發因素,如結石、尿路梗阻、糖尿病等,需要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