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少澤 | ||
---|---|---|---|
漢語拼音 | Shaoze | ||
羅馬拼音 | Shaotse | ||
美國英譯名 | Young Marsh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I1 | |
日本 | 1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IG1 | |
富耶氏 | IG1 | ||
德國 | DÜ1 | ||
英國 | Si1 | ||
美國 | SI1 |
少澤爲經穴名(Shàozé SI1)[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小吉、少吉。屬手太陽小腸經。少澤是手太陽小腸經的井穴,五行屬金。少即幼小,澤指沼澤,此穴爲手太陽經井穴,脈氣初生,位處小指外側陷中,猶如小澤,故名少澤。主治頭痛,目翳,角膜炎,結膜炎,白內障,胬肉攀睛,咽喉腫痛,乳癰,乳腺炎,婦人產後乳汁不足,昏迷,熱病,耳鳴,耳聾,肩臂外後側疼痛,前臂神經痛,臂內廉痛,臂麻,手顫,小指不用,項強,喉痹,扁桃體炎,咽炎,舌卷,昏迷急救,中風昏迷,鼻衄,癲疾,瘛瘲,舌強不語,心痛,煩心,氣短,胸膈悶痛,寒熱瘧疾,黃疸,精神分裂症,腦血管病,熱證等。
7 穴名解
少即幼小,澤指沼澤,此穴爲手太陽經井穴,脈氣初生,位處小指外側陷中,猶如小澤,故名少澤。
少,指小指及幼小。澤,指廣闊低窪有水之處。本經承少陰君火之氣,君火具陽剛之性,故少陰末穴名之以“衝”。迨氣至本經,本經爲太陽寒水之氣,則火從勝已,而化爲陰柔之水性,故本經首穴名之以“澤”。此陰陽互濟,相輔相成之義也。澤,在卦屬兌。兌爲少女,女具柔順之陰象。又兌爲口,口外柔而內剛,此亦陰陽互濟也。人能體“澤”字之義,以調陰陽,則和樂而無病。澤而曰少者,衝氣以爲和也。本經承少陰君火之氣,乃由通裏轉註而來。火氣爲陽,猶天日之熱,照澈下土,沖和之氣,蒸蒸而生,化爲膏雨甘霖,澤及萬物。[2]
10 取法
微握拳,掌心向下,伸小指,在小指尺側,去指甲角0.1寸處取穴。
微握拳,拳心向下,伸直小指,於手小指尺側指甲根角側上方(沿角平分線方向)0.1寸,相當於沿爪甲橈側畫一直線與爪甲基底緣水平線交點處[7]。
11 穴位解剖
少澤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指甲根。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和指背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分佈着來自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及指背神經。皮膚由指掌側固有神經的指背支分佈。在皮下組織內,除皮神經外,還有直接從掌淺弓(動脈弓)發出的小指尺側動脈、指掌側固有動脈的指動脈、掌背動脈的指背支等以及同行同名的神經,在纖維束連於皮膚與骨膜之間的"閉密間隙"內形成各自的吻合叢狀結構。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少澤穴的功效與作用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行上肢後側,出肩解,交肩上,循頸項,入耳中,到目下及頭面部,故少澤穴爲治療頭面五官病及肩臂疾患的常用穴。
13 主治病症
少澤穴主治頭痛,目翳,角膜炎,結膜炎,白內障,胬肉攀睛,咽喉腫痛,乳癰,乳腺炎,婦人產後乳汁不足,昏迷,熱病,耳鳴,耳聾,肩臂外後側疼痛,前臂神經痛,臂內廉痛,臂麻,手顫,小指不用,項強,喉痹,扁桃體炎,咽炎,舌卷,昏迷急救,中風昏迷,鼻衄,癲疾,瘛瘲,舌強不語,心痛,煩心,氣短,胸膈悶痛,寒熱瘧疾,黃疸,精神分裂症,腦血管病,熱證等。
少澤穴主治頭痛、目翳、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昏迷、熱病、耳鳴、耳聾,肩臂外後側疼痛。
少澤主要用於熱病、頭目及乳房疾患等:如寒熱瘧疾、頭痛、項強、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癰、乳少、臂麻、手顫、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
少澤主治熱病,中風昏迷,頭痛,項強,咽喉腫痛,鼻衄,目翳,乳癰,缺乳等。
少澤穴主治中風昏迷,癲疾,瘛瘲;頭痛,目翳,胬肉攀睛,咽喉腫痛,舌強不語,耳聾,耳鳴,鼻衄;心痛,煩心,氣短,胸膈悶痛;婦人產後乳汁不足,乳癰;項強不可顧,臂內廉痛,小指不用;瘧疾,黃疸,熱病。
此穴爲急救穴之一。
15 配伍
17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振寒,小指不用,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痹,舌(急)卷,小指之間熱,口中熱,煩心,心痛,臂內廉及脅痛,聾,咳,瘛瘲,口乾,頭(一作項)痛不可顧,少澤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口乾,心煩,臂痛瘛瘲,咳嗽,頸項急不可顧,目生膚翳覆瞳子。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2.
-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9.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1.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2.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