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疝氣(hernia[1])爲病名[2]。見《外臺祕要》卷二十六。又名疝、橫痃、膀胱小腸氣、賊風入腹、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腎系陰腫等[3]。是指以陰囊、小腹疼痛腫起,涉及腰、脅、背以及心窩部、臍周,伴有四肢厥冷,冷氣搶心,止作無時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
歷代論疝,包括多種病證,範圍較廣。《諸病源候論》有五疝記載,《黃帝內經素問》、《儒門事親》、《瘍醫大全》等均有七疝論述,名目繁雜。
4 疝氣的症狀
疝氣以少腹痛引睾丸,或睾丸、陰囊、少腹腫脹疼痛爲主症。體腔內容物向外突出且伴疼痛、腹脹。目前臨牀多指睾丸、陰囊腫脹疼痛、牽引少腹疼痛之症。也見於現代醫學的腹外疝、腹股溝斜疝、急慢性睾丸炎、副睾炎、鞘膜積液、陰囊絲蟲病及腸套疊、腸嵌頓、精索扭轉等多種病症中。
疝大抵可分爲二:一指體腔內容物向外突出,兼有氣痛的症狀;或腹部劇烈疼痛而兼有二便不通的證候。二指生殖器、睾丸、陰囊部位的病症,如男女外生殖器腫潰流膿,溺竅流出敗精濁物,睾丸或陰囊的腫大疼痛等症;或可兼有腹部症狀。
根據疝病的臨牀表現,大致可歸納爲:
1.腹股溝疝。如《儒門事親》:“狐疝……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瘍醫大全》:“血疝者,狀如黃瓜,在於小腹兩傍。”
2.男女外生殖器、睾丸、附睾,或精索的疾病。《聖濟總錄》:“疝者痛也,邪氣聚於陰,致陰器腫大而痛者。”《醫學入門》:“疝有睾丸痛者,有連小腹痛者。”《瘍醫大全》:“寒疝者,筋攣卵縮……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睾丸而痛。”
3.陰囊疾病,包括陰囊象皮症,睾丸鞘膜積液等。《外科正宗》:“又有一種水疝,皮色光亮,無熱無紅,腫痛,有時內有聚水。”《儒門事親》:“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鬥,不癢不痛者是也。”
4.泌尿生殖系統的某些疾病,包括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儒門事親》:“筋疝……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
5.某些腹內腫瘤、或子宮膀胱等疾患。如《諸病源候論》:“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腑疝。”
6.腸道功能紊亂所致的腸痙攣及某些不全性腸梗阻。如《諸病源候論》:“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癥疝。”“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等。
5 疝氣的病因病機
疝氣多由邪聚陰分而致,且發病部位又多是肝經所過,故有“諸疝皆屬於肝”之說。
疝氣多與足厥陰肝經及任脈經等病變有關。以腹痛控睾、形寒肢冷、痛甚欲厥爲寒疝,多由感受寒溼而寒凝氣滯所致;以睾丸腫大、硬痛積液,陰囊紅腫熱痛爲溼熱疝,爲寒溼蘊結化熱或溼熱下注所致;以小腸脫入陰囊者爲狐疝,陰囊時大時小,脹痛俱作,臥則入腹、立則入囊,如狐之出沒無常,爲肝氣失於疏泄所致。
坐臥溼地,涉水冒雨,寒溼之氣循任脈和足厥陰經,凝滯於睾丸、陰囊,氣血瘀阻而腫大,遂成寒疝;寒溼之氣蘊積化熱,或肝脾兩經溼熱下注,以致睾丸腫痛,或陰囊積液,或陰囊紅腫熱痛,而致溼熱疝;強力負重,勞傷過多,損傷筋脈,中氣下陷,以致小腸脫入陰囊,時上時下,而成狐疝。
6 疝氣的分類
6.1 寒疝
寒疝(cold colic in abdomen and vulva),受涼後出現的以腹部及外陰部抽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
6.2 水疝
水疝(hydrocele),以皮色光亮,狀如水晶,腫痛不消,脈弦數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相當於鞘膜積液。
6.3 血疝
血疝(hernia due to blood stasis)血疝是指以陰囊部血腫,皮色紫暗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即陰囊外傷後形成的血腫[5]。
6.4 氣疝
氣疝(distention in abdomen and vulva due to angry),氣怒鬱於下焦,以腹部及外陰部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
6.5 狐疝
狐疝(indirect hernia)又名陰狐疝氣,狐疝風[6]。俗稱小腸氣。是指以晝則腫墜,夜則入腹,按之有聲,如狐之晝出夜歸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相當於西醫的斜疝。
6.6 㿗疝
㿗疝(serious indirect hernia)是指以陰囊腫縋,如升如鬥,不癢不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即寒溼下注所引起的陰囊腫大[7]。相當於西醫大的斜疝。
6.7 筋疝
筋疝(penitis;varicocele)又稱疝瘕、癥疝[8]。是指以陰囊筋脈曲張,伴有墜脹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多因房室勞傷所致。相當於西醫的精索靜脈曲張。
7 疝氣的辨證分型
寒疝:陰囊冷痛,睾丸堅硬拘急控引少腹,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細。
溼熱疝:陰囊紅腫灼痛,睾丸腫痛,或伴有惡寒發熱,小便短赤,便祕,苔黃膩,脈濡數。
8 疝氣的治療
鍼灸治療疝氣有一定療效,治療期間注意加強營養,儘量不使腹壓過高。
注意:狐疝久不回收或發生嵌頓、積水久不吸收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8.1 刺灸法
鍼灸治療:以取大敦、氣海、三陰交、太沖等穴爲主。寒疝加灸神闕、足三裏、關元、照海;熱疝加行間、然谷、陰陵泉;狐疝加歸來、關元、三角灸(頻頻灸之)、豐隆、急脈。
8.1.1 寒疝
8.1.1.1 治則
溫經散寒,緩急止痛
8.1.1.2 處方
8.1.1.3 方義
疝氣爲任脈主病,足厥陰經繞絡陰器,故取任脈關元、氣海,疏通任脈氣血,加灸可溫化寒溼;大敦爲治疝之常用穴;三陰交溫通足三陰之經氣,以化寒溼。
8.1.1.4 隨證配穴
8.1.1.5 操作
毫針刺,平補平瀉,並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8.1.2 溼熱疝
8.1.2.1 治則
8.1.2.2 處方
8.1.2.3 方義
取關元和太沖相配,疏解足厥陰經和任脈經氣鬱熱;陽明合於宗筋,故取歸來爲佐;陰陵泉、三陰交分利溼熱從水道而出,則腫脹熱痛之勢可漸消退。
8.1.2.4 隨證配穴
8.1.2.5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8.1.3 狐疝
8.1.3.1 治則
補氣升陷,緩急止痛
8.1.3.2 處方
8.1.3.3 方義
關元培補元氣,昇陽舉陷;三角灸爲治疝之方,頻灸助關元以舉下陷之氣;陽明合於宗筋,歸來爲治疝要穴;大敦亦爲治疝常用穴,可疏肝止痛。
8.1.3.4 操作
毫針刺,補法,並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8.2 耳針法
8.2.1.1 選穴
8.2.1.2 方法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7.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8.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9.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0.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79.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