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上消(upper consumption[1])爲病名[2]。消渴的一種。又稱膈消(《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鬲消(《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消心(見《證治要訣·三消》)。是指上焦燥熱,以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爲主要表現的消渴。多因心肺火熾所致。
4 上消的症狀
肺熱津傷者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燥熱傷肺者煩渴多飲,口乾咽燥,多食易飢,小便量多,大便乾結,舌紅,苔薄黃,脈數。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消渴論》:“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謂之鬲消病也。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
6 上消的辨證治療
6.1 肺熱津傷
上消·肺熱津傷證(upp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fluid consumption due to lung heat)是指肺熱內盛,耗傷津液,以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等爲常見症的上消證候。
6.1.1 症狀
患者口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煩熱多汗,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3][4]。
6.1.2 證候分析
肺臟燥熱,津液失布:肺熱熾盛,耗液傷津,故口乾舌燥,煩渴多飲。肺主治節,燥熱傷肺,治節失職,水不化津,直趨於下,故尿頻量多。胃火熾盛,水谷腐熟過度,故多食易飢。因肺與大腸相表裏,燥熱下移大腸,故見大便乾結。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是內熱熾盛之象。
6.1.3 治法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6.1.4 方藥治療
《醫碥·消渴論》:“下焦命門火不歸元,游上肺則爲上消。……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濟,氣上燻蒸,俾肺受溼潤之氣而渴疾愈矣。”
可用消渴方、麥門冬飲子、二冬湯、人虎白虎湯、止消潤燥湯等清心肺,兼清其胃。
可用消渴方[備註]消渴方(《丹溪心法》):黃連末、天花粉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薑汁、蜂蜜加味治療。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清熱;佐黃連清熱降火;生地黃、藕汁等養陰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麥冬,以加強生津止渴。
若脈洪數無力,煩渴不止,小便頻數,乃肺腎氣陰虧虛,可用二冬湯[備註]二冬湯(《醫學心悟》):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甘草、人蔘、荷葉,方中重用人蔘(亦可用沙蔘代)益氣生津;二冬、花粉、黃芩、知母清熱解渴。
如苔黃燥,煩渴引飲,脈洪大,乃肺胃熱熾,耗損氣陰之候,可用白虎加人蔘湯[備註]白虎加人蔘湯(《傷寒論》):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蔘以清泄肺胃,生津止渴。
如出現血瘀之證,可參用丹蔘、山楂、紅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療效果。
6.1.5 飲食療法
6.1.5.1 推薦食材
上消患者建議食用天花粉、兔肉、百合、水梨、鴨肉、銀耳、麥冬、枇杷等。
6.1.5.2 推薦食療方
1.五汁飲(《溫病條辨》)將鮮蘆根和麥門冬洗淨後,壓汁去渣,取麥門冬汁10g,鮮蘆根汁25g;荸薺、梨、藕去皮後,榨汁,取梨汁30g,荸薺汁、藕汁各20g。將上述汁液混合均勻,溫服、冷飲均可,不限量頻飲。脾虛便溏者忌服。
2.天花粉粥(《備急千金要方》):天花粉20g,洗淨切片煎汁,同粳米60g煮粥;或以粳米加水煮粥,將熟時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即可。每日2次食用,脾胃虛寒而便溏者禁用。
3.神效煮兔方(《太平聖惠方》):將兔去皮和內臟,洗淨切塊,與桑白皮100g同煮至爛熟,盡力食肉,並飲其汁,每日1次。
6.2 燥熱傷肺
上消·燥熱傷肺證(upp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lung)是指燥熱犯肺,耗傷氣津,以煩渴多飲,口乾咽燥,多食易飢,小便量多,大便乾結,舌紅,苔薄黃,脈數等爲常見症的上消證候。
6.2.1 症狀
煩渴多飲,口乾咽燥,多食易飢,小便量多,大便乾結,舌紅,苔薄黃,脈數[5]。
6.2.2 證候分析
肺熱熾盛,耗傷津液,故煩渴多飲、口乾咽燥。胃火熾盛,水谷腐熟過度,故多食易飢。肺主治節,燥熱傷肺,治節失職,水不化津,直趨於下,故小便量多。因肺與大腸相表裏,燥熱下移大腸,故見大便乾結。舌紅、苔薄黃、脈數,爲內熱熾盛之象。
6.2.3 治法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6.2.4 鍼灸治療
處方: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穴爲主。取少府、心俞、太淵、肺俞、胰俞、魚際穴。肺之背俞穴肺俞,肺之原穴太淵可補益肺陰。配肺經滎穴魚際以瀉肺熱。心俞及少府以瀉心火,助其清肺瀉熱。胰俞爲治消渴的經驗效穴。
6.3 上消的鍼灸治療
取胰俞、肺俞、脾俞、腎俞、足三裏、太溪等穴爲主。上消加尺澤、照海、金津、玉液;口乾甚加廉泉、承漿;嘈雜善飢加關門、內關;目昏糊加光明、行間;頭暈加上星、百會;畏寒肢冷加灸命門、關元。[6]
6.4 推拿療法治上消
選穴:肺俞、胰俞、心俞、中府、雲門、氣戶、庫房、手三裏、陽陵泉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醫者用左右結構:㨰法在背部脊柱兩側施術,約6分鐘,重點在肺俞、胰俞、心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禪推法推背部脊柱兩側膀胱經第一側線,往返操作約5分鐘。指按揉肺俞、心俞、胰俞、中府、雲門、氣戶、庫房、手三裏、陽陵泉,每穴約1分鐘。用拿法拿上臂、前臂,約3分鐘。
6.5 艾灸療法治上消
6.5.1 方一
灸法:艾條迴旋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療程之間可休息,或平時可以間隔1~2天施灸1次,應長期堅持。
6.5.2 方二
取穴:
灸法:每次選用1組穴位,8組穴輪換使用,採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薑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爲1.5cm×2cm、重0.5克的艾炷,點燃施灸。每穴灸10~30壯,隔日1次,50天爲1個療程。
7 關於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10])爲病名[11]。出《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亦作痟渴(見《世醫得效方》卷六)、消癉(《黃帝內經》)。是指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爲特徵的病證。嚴重時可出現神經衰弱、繼發性急性感染、肺結核、高血壓、腎及視網膜等微血管病變,最後出現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
(1)消渴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爲主要表現的疾病。
(2)消渴指口渴,多飲,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證。《外臺祕要》卷十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證即現代所稱糖尿病。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爲主症的一種消渴病。《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爲雖渴而不小便也。”
根據症狀及病情發展階段的不同,消渴可分爲上、中、下三消。其中口渴引飲爲上消、善飲易食爲中消、飲一溲一爲下消。多因過食甘肥及情志失調,引起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爲其主要病因,陰虛燥熱爲其主要病機,亦有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甚至變生他疾,尤以癰疽之類爲常見。
在治療時除了滋陰治本,清熱治標外,其他情況均當兼顧,還可以配合單方草藥,結合生活調理,以提高療效。鍼灸治療消渴,對於早、中期患者及輕型患者效果較好,對病程長而病重者應配合藥物治療。
消渴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飲、多尿等症狀,亦可參照治療。神經性多尿、急性熱病之煩渴等,也均屬本症範疇。
詳見消渴條。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2.
-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49-253.
- ^ [4]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11-113.
- ^ [5]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6-108.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1.
- ^ [7]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8]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9]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 ^ [10]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