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關於八邪
八邪爲經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3][4]。出《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醫經小學》列作奇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別名八關(《景嶽全書》),從橈側向尺側方向依次稱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風通絡,清熱解毒的作用。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關節麻木疼痛,咽痛,齒痛,瘧疾,頭痛,項強,手臂紅腫,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等。
6.1 拼音
bāxié
6.2 代號
EX-UE9
6.3 八邪的別名
第1、2指間者又稱爲“大都”,其他依次分別稱爲“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5]。
6.4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
6.5 八邪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八邪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6]。
八邪穴位於手背第1~5指間的縫紋端取穴,每手4穴,兩手共8穴。
八邪穴位於手背各指縫上,當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7]。《奇效良方》:從橈側向尺側方向依次稱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6.6 八邪取穴方法
6.7 八邪穴穴位解剖
八邪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骨間肌。分佈有橈神經淺支和尺神經指背支。
6.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拇收肌(八邪1)和骨間肌(八邪2、3、4)。
6.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橈神經淺支的手背支、尺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網分佈,深層有尺神經肌支和掌背動脈分佈。
6.8 八邪穴的功效與作用
6.9 八邪穴主治病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關節麻木疼痛,咽痛,齒痛,瘧疾,頭痛,項強,手臂紅腫,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背腫痛。
八邪穴主治手指關節麻木疼痛、手背腫痛、頭項強痛、咽痛、齒痛、目痛,瘧疾、煩熱、毒蛇咬傷等。
八邪穴主治煩熱、目痛、頭痛、項強、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傷、手臂紅腫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咽痛,齒痛,目痛;煩熱,瘧疾,毒蛇咬傷[8]。
6.10 八邪穴的配伍
八邪配曲池、內關、陽池、合谷、外勞宮、足三裏、中脘、懸鐘、陷谷,治多發性神經炎。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斜刺0.5~1寸。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
針刺八關(八邪)穴出血的方法名爲八關大刺[9]。《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
6.11.2 灸法
可灸。
6.12 文獻摘要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間,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握拳取之,可灸七壯,針入一分,治頭風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節歧骨間,握拳取之,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環指本節歧骨間,又名液門也,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環指小指本節歧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背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兩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2.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0.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7.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401.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