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下寒針方
拼音:shàngrèxiàhánzhēnfāng英文:上熱下寒針方指“上熱下寒”病症鍼灸治療方法,見吳岜《針方六集·尊經集》:“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針而灸之,氣下而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上熱下寒
拼音:shàngrèxiàhán英文:概述:上熱下寒爲證候名,指上部表現爲熱,下部表現爲寒的證候。1.厥陰病證型之一;2.下元虛寒,導致陽氣上越之證。厥陰病證型之一·上熱下寒:上熱下寒爲厥陰病證型之一,亦即寒熱錯雜表現之一。患者在同一時期內
上熱下寒證
hèng英文:syndromeofupperheatandlowercold上熱下寒證爲證候名。指泛指上部有熱,下部有寒的證候。出《靈樞·刺節真邪》。多爲陽盛於上,陰盛於下。證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虛寒,陽氣
上寒下熱證
àrèzhèng英文:syndromeofuppercoldandlowerheat上寒下熱證爲證候名。泛指上部有寒,下部有熱的證候。寒證爲八綱之一。指外感或內傷所致的寒性證候。即寒邪侵襲,或陽虛陰盛,以惡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
上寒下熱
werheat;概述:上寒下熱爲病證名:1.寒熱錯雜表現之一;2.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寒熱錯雜表現之一·上寒下熱:上寒下熱爲寒熱錯雜表現之一。一方面寒邪感於上,而見惡寒、噁心嘔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熱邪結於下,而見腹脹便祕、小便赤澀等
熱者寒之
湯主之。”《醫學心悟·傷寒主治四字論》:“熱邪入裏,皆爲裏熱,其在太陰則津液少,少陰則咽乾口燥,厥陰則消渴,仲景所謂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氣者是也。”虛熱證:虛熱證又稱陰虛內熱證。指正氣不足所出現的熱證。即陰液不足,虛熱內生,以低熱或午
表熱裏寒
音:biǎorèlǐhán英文:superficiesheatwithinteriorcold表熱裏寒爲證候名,是指表有熱而裏有寒的病理變化。如平素脾胃虛寒,又感外邪。症見發熱無汗、頭痛咳嗽、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淡胖,微黃濁苔,脈浮緩。
真熱假寒
真熱假寒爲證候名,是指內熱熾盛而外見寒象的病理變化。這種證候產生的機理是由於內熱過盛,陽氣閉鬱於內,不能布達於四末,以致“熱極似寒”,又稱做“陽盛格陰”。症見惡寒,但不欲蓋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熱,下利純水,但夾燥糞或矢氣極臭者;脈沉,
重熱則寒
n重熱則寒病因病理學術語。指熱上加熱,熱極必反,疾病由熱證轉化爲寒證,出現寒象,即所謂重陽必陰。如某些外感疾病,初期可見發熱、口渴、咳嗽、胸痛、舌紅、苔黃、脈洪數等熱象,如果熱邪持續不退,往往會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遍身冷汗,脈沉微
表熱得寒證
拼音:biǎorèdéhánzhèng表熱得寒證證名。表熱、裏寒症狀同時存在。見《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由內有虛寒,外感風熱所致。詳見表熱證、裏寒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