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anzi yangqin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三子養親湯同名方劑約有五首,其中《韓氏醫通》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白芥子9g、蘇子9g、萊菔子9g,具有祛痰,降氣,消食之功效。主治痰壅氣滯證。本方爲治療痰壅氣滯的常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辨證屬寒痰壅盛,肺氣不利者。
4 《韓氏醫通》卷下方之三子養親湯
4.1 組成
蘇子、白芥子、萊菔子(氣喘咳嗽以蘇子爲主,痰多以白芥子爲主,食痞兼痰以萊菔子爲主)[1]。
4.2 製法
上三藥各洗淨,微炒,每劑不過三錢,絹裹,水微煎,代茶飲。
4.3 功效主治
《韓氏醫通》卷下方之三子養親湯具有降氣消食,溫化痰飲之功效。主治痰壅氣滯證。症見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
4.4 使用注意
本方以溫化降氣消食爲先,意在治標。加之萊菔子、白芥子等開破之力較厚,故體虛脾弱之人,不宜久服,候症狀稍解,即當標本兼顧。
若大便素實,臨服加熟蜜少許;冬寒加生薑三片。本方爲老年人食少痰多,咳嗽喘逆之證而設。
4.5 方解
根據證候立化痰消食之法。三子均能溫化寒痰,平喘治咳。白芥子長於行氣暢膈,溫肺利氣,快膈消痰,搜逐寒痰之伏匿;蘇子長於降氣行痰,止咳平喘;萊菔子長於消食導滯,行氣祛痰。三藥皆屬消痰理氣之品,合而用之,可使氣順痰消,食積得化,咳喘自平。
4.6 臨牀運用
1.本方爲治療痰壅氣滯的常用方劑。凡臨牀上出現以喘咳痰多色白、食少脘痞、苔白膩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以食滯脘滿爲主,則重用萊菔子,酌加枳實、白朮、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滯;如以氣滯氣逆爲主,則重用蘇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氣降逆;如以寒痰凝滯爲主,則重用白芥子,酌加乾薑、細辛、半夏等以助溫化寒痰。
3.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辨證屬寒痰壅盛,肺氣不利者。
4.7 藥理作用
4.8 歌訣
三子養親祛痰方,芥蘇萊菔共煎湯;大便實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薑。
4.9 摘錄
《韓氏醫通》
5 《症因脈治》卷二方之三子養親湯
5.1 處方
5.2 功能主治
《症因脈治》卷二方之三子養親湯具有消食化痰,利氣宣導之功效。主治食積痰滯。
胸腹飽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遺大腸,時瀉時止,或時吐痰,口中覺甘。
5.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5.4 摘錄
《症因脈治》卷二
6 《壽世保元》卷三方之三子養親湯
6.1 方名
6.2 組成
白芥子(研)8分,蘿蔔子(研)8分,蘇子(研)8分,南星(水泡)8分,半夏(水泡)8分,片芩(去朽)8分,赤茯苓(去皮)8分,陳皮(去白)6分,枳實(炒)6分,甘草2分。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6.5 製備方法
上銼1劑。
6.6 摘錄
《壽世保元》卷三
7 《雜病廣要》引《皆效方》之三子養親湯
7.1 方名
7.2 別名
三子湯
7.3 組成
7.4 功效主治
《雜病廣要》引《皆效方》之三子養親湯具有順氣降逆,化痰消食之功效。主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
7.5 用法用量
上藥各洗淨,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爲君,餘次之。每劑不過3錢,用生絹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過。
7.6 加減
7.7 各家論述
1.《韓氏醫通》:紫蘇子,主氣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蘿蔔子主食痞兼痰。
2.《僵方考》:年高痰盛氣實者,此方主之。痰不自動也,因氣而動,故氣上則痰上,氣下則痰下,氣行則痰行,氣滯則痰滯。是方也,卜子能耗氣,蘇子能降氣,芥子能行氣。氣耗則邪不實,氣降則痰不逆,氣利則膈自寬,奚痰患之有?此方爲人子事親者設也。雖然治痰先理氣,此治標之論耳,終不若二陳有健脾去溼治本之妙也,但氣實之證,則養親湯亦徑捷之方也。
3.《醫方集解》:此手足大陰藥也。白芥子除痰,紫蘇子行氣,萊菔子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
4.《成方便讀》: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由水飲而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運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爲痰。然痰壅則氣滯,氣滯則傷肺,氣失下行之令,於是爲咳嗽,爲喘逆等證矣。病因食積而起,故方中以萊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則氣滯,以蘇子降氣行痰;氣滯則膈塞,白芥子暢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藥,而又能於治痰之中各逞其長,食消氣順,喘咳日寧,而諸證自愈矣。
7.8 附註
三子湯(《壽世保元》卷三)。
7.9 摘錄
《雜病廣要》引《皆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