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三十六門爲經外奇穴名。出《鍼灸真髓》。即由金門、魂門、殷門、箕門、衝門、液門、風門、肓門、啞門、命門、幽門、梁門、關門、滑肉門、章門、京門、神門、郄門、雲門穴組成,共計36穴。主治風邪。[1]
4 魂門
魂門 經穴名(Húnmén BJA7)。出《甲乙》。屬足太陽膀胱經。魂,靈魂;門,門戶。肝藏魂,魂指肝,穴與肝俞平列,如肝氣出入之門戶,故名。位於脊柱區,第九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豎脊肌。有舒肝和胃、清利頭目的作用。主治肝、胃及局部疾患。如脘腹脹滿、胸痛徹背、嘔吐呃逆、飲食不下、胃脘疼痛、腹中雷鳴、小便黃赤、頭痛頭昏、黃疸、眩暈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肝炎、膽囊炎、胸膜炎、胃炎、肋間神經痛、神經衰弱等。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3]
5 殷門
殷門爲經穴名(Yīnmén BL37)。出《甲乙》。屬足太陽膀胱經。殷:深厚,正中;門:門戶。穴在大腿後面正中,局部肌肉深厚,爲足太陽脈氣出入之門戶,故名。位於股後區,臀溝下6寸,股二頭肌與半腱肌之間。俯臥取之。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股二頭肌長頭及半腱肌。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腰腿等疾患。如腰背疼痛、下肢萎痹、股後腫痛、疝氣、後頭痛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小兒麻痹後遺症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4]
6 箕門
箕門爲經穴名( Jīmén SP11)。出《甲乙》。屬足太陰脾經。箕:簸箕;門:門戶。兩腿分開,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內側,左右對稱,故名。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與衝門( SP12)的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長收肌和縫匠肌交角的動脈搏動處。側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股內側肌。有調下焦、利水溼、祛風邪的作用。主治肝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瀝、遺溺、癃閉、遺精、陽痿、小腹腫痛、陰囊溼疹、兩股生瘡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睾丸炎、性功能減退、子宮痙攣、腹股溝淋巴結炎、小兒麻痹後遺症等。一般直刺0.5~1.0寸,忌深刺;可灸。[5]
7 衝門
衝門爲經穴名(Chōngmén SP12)。出《甲乙》。屬足太陰脾經。爲是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衝:衝要;門:門戶。穴在氣街,部位重要。相當於下肢與腹部間的門戶,故名。在腹股溝區,腹股溝斜紋中,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仰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髂腰肌。有調下焦、理氣機的作用。主治肝腎、前陰及下腹部等疾患。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難產、疝氣、癃閉、少腹疼痛、霍亂、泄痢、腹部痞塊等。現代又多用於治療尿瀦留、睾丸炎、精索神經痛、子宮內膜炎、子癇等。一般直刺0.5~1.0寸,避開動脈;可灸。[6]
8 液門
液門爲經穴名(Yèmén TE2)。出《靈樞·本輸》。屬手少陽三焦經。滎穴,五行屬水。液:水液;門:門戶。此爲本經滎穴,屬水,有通調水道之功,猶如水氣出入之門戶,故名。位於手背,第四、五指間,指蹼緣上方赤白肉際凹陷中。微握拳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四與第五指近節指骨基底部之間→第四骨間背側肌和第四蚓狀肌。有清熱散風、聰耳明目作用。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頭痛、熱病汗不出、瘧疾、耳鳴、耳聾、耳痛、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齒齦痛及手背紅腫疼痛等。本穴配風池、太陽、率谷治偏頭痛;配魚際、尺澤治扁桃體炎;配中渚治手背紅腫疼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7]
9 風門
風門爲經穴名(Fēngmén BL12)。出《甲乙》。屬足太陽膀胱經。爲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會穴。風:風邪;門:門戶。穴居風邪易侵之處,且善治風邪爲病,故名。位於脊柱區,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頸夾肌→豎脊肌。有祛風解表,宣肅肺氣的作用。主治胸肺及項背部等疾患,如傷風感冒、頭痛發熱、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背疼痛、嘔吐、黃疸、水腫、角弓反張、發背、癰疽等。現代又多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損等。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8]
10 肓門
肓門爲經穴名(Huāngmén BL51)。出《甲乙》。屬足太陽膀胱經。肓:盲膜;門:門戶。三焦衛氣“薰於肓膜”,穴與三焦俞平,故名。位於腰區,第一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腱膜→豎脊肌→腰方肌。有理下焦、調氣機的作用。主治胸、腹疾患。如胸腹脹滿、胃脘疼痛、氣攻兩脅、痞塊、便祕等。現又多用以治療胃炎、乳腺炎、脾腫大等。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9]
11 啞門
啞門爲經穴名(Yǎmén GV15)。出《素問·氣穴論》,名瘖門。《銅人》始稱啞門。屬督脈。爲陽維、督脈的交會穴。啞:音啞;門:門戶。穴可治啞,但針刺不當也可致啞,故名。位於頸後區,第二頸椎棘突上際凹陷中,後正中線上。正坐,頭稍前傾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左右斜方肌之間→項韌帶(左右頭夾肌之間→左右頭半棘肌之間)。有通竅絡、清神志作用。主要治療口舌、頭項、神志疾患等。如音啞、重舌、言語澀滯、舌緩不語、咽喉腫痛、頭風頭痛、頸項強急、項後痛、脊強反折及癲癇、癔病、精神分裂症、中風、腦性癱瘓、大腦發育不全等。本穴配廉泉、耳門、聽宮、聽會、翳風、合谷治聾啞;配風府治角弓反張;配人中、後溪治癲癇。一般直刺0.5~1.0寸,不宜向前上方深刺,以免誤傷延髓;禁灸。[10]
12 命門
命門爲經外奇穴名。①出《鍼灸經外奇穴圖譜》。位於腰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0.5寸處。左右計2穴。主治小兒疾病、卵巢囊腫、遺尿。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②出《新醫療法彙編》。位於手小指掌側,近側指節橫紋之中央點。左右計2穴。主治腰腿痛、睾丸炎、附件炎等。一般直刺0.1~0.2寸。[11]
13 幽門
幽門爲經穴名(Yōumén KI12)。出《甲乙》。屬足少陰腎經。爲衝脈、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幽,幽深;門,門戶。胃之下口稱幽門,穴近幽門,故名。位於上腹部,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仰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有疏肝氣、健脾胃、清腑熱、解痙攣的作用。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嘔吐多唾、飲食不化、積聚疼痛、少腹脹滿、腸鳴泄注、下痢膿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婦人乳汁不通、乳癰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胃痙攣、胃擴張、肝炎、妊娠嘔吐、肋間神經痛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12]
14 梁門
梁門爲經穴名(Liángmén ST21)。出《甲乙》。屬足陽明胃經。梁:通“粱”,即糧食;門:門戶。穴平臍上4寸,相當於飲食出入胃腑之門戶,故名。位於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處。仰臥取之。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有和胃消滯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腸腑等疾患,如嘔吐、呃逆、胃痛、納呆、完谷不化、腹中積滯、痰飲心痛、疝痛、脫肛等。現代多用於治療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症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實驗研究發現:①針此穴可調整胃蠕動的幅度。減小者使之增大;反之,則減弱。②電針家兔“足三裏”“梁門”,可使白細胞吞噬能力和網狀內皮系統的吸收作用增強。
16 滑肉門
滑肉門爲經穴名( Huáròumén ST24)。出《甲乙》。屬足陽明胃經。本穴又名滑幽門,幽門乃胃與小腸相交之處,與此穴相近,故名滑幽門。位於上腹部,臍中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仰臥取之。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有和胃調中、寧神定志的作用。主治胃腸、神志等疾患,如腸鳴、泄瀉、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癲症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急慢性胃腸炎、精神分裂症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14]
17 章門
章門 經穴名(Zhāngmén LR13)。出《脈經》。屬足厥陰肝經。脾的募穴;八會穴之髒會;又是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章:同“障”字;門:門戶。穴在季脅下,如同屏障內臟之門戶,故名。位於側腹部,在第十一肋遊離端的下際。側臥,舉臂取之。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有健脾消痞、利腰強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腎等疾患。如口乾、食噎、嘔吐、飲食不化、脘腹脹滿、癖塊積聚、腸鳴泄瀉、久痢不止、大便祕結、贏瘦、疝氣、血尿、白濁、腰痛、中風、胸脅支滿、驚風、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黃疸、脾癰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肝脾大、肝炎、腸炎、消化不良、腸寄生蟲、高血壓、膈肌痙攣、胸膜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腹膜炎、腸疝痛、膀胱炎、腎炎等。一般斜刺0.5~0.8寸,本穴右側爲肝右葉前,左側爲脾下方,不可向內上方深刺;可灸。[15]
18 京門
京門爲經穴名(Jīngmén GB25)。出《脈經》。屬足少陽膽經。爲腎的募穴。京:同“原”;門:門戶。穴爲腎募,腎主一身之原氣,此爲原氣募集之處,故名。位於上腹部,第十二肋骨遊離端的下際。側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有和胃溫腎、化氣利水的作用。主治腰、腎等疾患。如腰脊痛、項背寒、肩胛內廉痛、脅肋痛、腹脹、小便不利、溺黃、小腹痛、洞泄下痢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腎炎、腸疝痛、肋間神經痛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6]
21 雲門
雲門爲經穴名(Yúnmén LU2)。出《素問·水熱穴論》。屬手太陰肺經。雲,雲霧此指呼吸之氣;門,門戶。穴在胸廓上端,如呼吸之氣出入的門戶,故名。在胸部,鎖骨下窩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內緣,前正中線旁開6寸。仰臥或平舉上臂取之。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鎖胸筋膜→喙鎖韌帶。有清肺熱,除煩滿,利關節作用。主要用於胸肺及肩臂疾患。如咳嗽氣喘、胸中煩悶、胸脅徹背痛、肋間神經痛、支氣管哮喘、肩臂疼痛不舉及喉痹、癭氣等。配俞府治咳嗽喘息;配肩髑、肩謬治肩痛不舉。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側斜刺0.5~1.0寸。不可向內後方深刺,以免造成氣胸。可灸。[19]
22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8.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9.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76.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1.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3.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8.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3.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2.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08.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40.
- ^ [1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7.
- ^ [1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9.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1.
- ^ [1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1.
- ^ [1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6.
- ^ [1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47.
- ^ [1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41.
- ^ [1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