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Rìyuè GB24[中國鍼灸學詞典]
rìyuè[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2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2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日月 | ||
---|---|---|---|
漢語拼音 | Riyue | ||
羅馬拼音 | Jinhyueh | ||
美國英譯名 | Sun Moon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GB24 | |
日本 | 24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B24 | |
富耶氏 | VB24 | ||
德國 | G24 | ||
英國 | G24 | ||
美國 | GB24 |
日月爲經穴名(Rìyuè GB24)[1]。出《脈經》。別名神光[2]。屬足少陽膽經。日月是膽的募穴,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日即太陽,月即月亮,日爲陽,指膽;月爲陰,指肝,此穴爲治肝膽的要穴,故名日月。日月穴主治脅肋,膽,胃等疾患:如嘔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黃疸,胸悶,胸肋疼痛,四肢不收,嘔吐,脅肋疼痛,呃逆,脅肋脹痛,胃脘痛,現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療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急慢性肝炎,脅肋痛,胃痛,腹脹,肝臟疾患等。
6 穴名解
日即太陽,月即月亮,日爲陽,指膽;月爲陰,指肝,此穴爲治肝膽的要穴,故名日月。
日,《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口一象形,凡日之屬皆從日。”月,《說文》:“月,闕也,太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從月。”日照乎晝,月照乎夜。同曜,齊明。本穴爲膽之募穴,膽爲中正之官,決斷所出,十一髒皆取於膽,決斷務求其明。“明”字從日從月,日月本爲太陽與月亮,此指雙目及膽之髒象而言。道經以雙目爲日月。《黃庭內景經》肺部章:“日月之華救老殘。”注:“左目爲日,右目爲月。目主肝,配東方木行也。”又曰:“外應眼瞳鼻柱間。”注:“外應眼瞳,目之所主於膽,膽之所仰於目。”天中章:“眉號華蓋覆明珠,九幽日月洞空無。”腎部章:“上致明霞日月煙。”注:“日月即二目。”雙目爲肝膽之所主,而膽募乃名日月也。又,山名。《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又旗名。《釋名·釋兵》:“九旗之名日月,爲帝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黃庭內景經》膽部章:“雷電八振揚玉旌。”注:“八方雷振,威怒之貌也。玉旗剛色之色也。”肝爲將軍,膽主決斷。其陽綱之氣,自應如山嶽之高大,如旌旗之威武也。[3]
9 日月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日月穴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膽的募穴[5]。
另說“在期門下五分”(《備急千金要方》);“在期門旁一寸五分,直下五分”(《循經考穴編》);“在期門直下八分”(《鍼灸集成》)。
11 日月穴穴位解剖
日月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胸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直肌、肋間外韌帶、肋間內肌、腹橫肌、胸內筋膜。皮膚由第6、7、8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佈。胸膜薄而透明,是非常堅韌的漿膜。它可以分爲內、外兩層。內層包繞肺的表面,稱髒胸膜(肺胸膜);外層貼附於胸腔各壁的內面稱壁胸膜。由於貼附部位不同,壁胸膜又分爲:襯於胸內筋膜內面的是肋胸膜;覆蓋於膈肌上面,並與其緊密相貼爲膈胸膜;從兩側覆蓋縱隔器官的漿膜是縱隔胸膜。此外,胸膜壁層,突出於胸廓上口,第1肋上方的部分稱胸膜頂,其突出的程度,與胸廓的形狀有關。胸膜壁的髒與壁層相互移動,形成潛在性間隙叫胸膜腔。胸膜各部的相互移動行處,肺的邊緣不能伸入其內,這些空隙稱胸膜竇。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處,是胸膜竇中最大,而位置最低的,其最低相當於第12肋處,稱肋膈竇。因此,針刺該穴時,若盲目進針,除穿經上列結構以外,可經肋竇膈、肺、膈達肝(右側)、胃(左側),其後果是嚴重的。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日月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少陽經“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胸,過季脅”,日月穴又爲膽之募穴,故可和胃降逆、疏肝利膽,主治肝膽、胃病[9]。
本穴挨近期門,本穴能佐期門,調月信,更知日月之義。不僅取意之光明,且寓意朝夕朔望之期也。
13 日月穴主治病證
日月穴主治脅肋,膽,胃等疾患:如嘔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黃疸,胸悶,胸肋疼痛,四肢不收,嘔吐,脅肋疼痛,呃逆,脅肋脹痛,胃脘痛,現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療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急慢性肝炎,脅肋痛,胃痛,腹脹,肝臟疾患等。
日月穴主治脅肋、膽、胃等疾患:如嘔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黃疸、胸悶、胸肋疼痛、四肢不收等。
現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療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等。
日月穴現代常用於治療膽囊炎、急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等。
日月穴主治脅肋痛,嘔吐,吞酸,呃逆,黃疸,胃痛,腹脹;以及膽囊炎,肝臟疾患等。
1.消化系統疾病:黃疸,膈肌痙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肝炎,膽囊炎;
2.其它:肋間神經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
斜刺0.3~0.5寸。
沿肋骨間隙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重脹感,向四周放散。
右側穴下爲膽囊底部所在,故針刺時注意掌握針刺的角度、深度;若進針過深,可傷及膽囊和肝髒,造成膽囊穿孔等意外事故,故不能深刺。
14.2 灸法
可灸。
18 研究進展
18.1 治療慢性膽囊炎
取日月(雙側),用1.5寸毫針,常規消毒後用夾持進針法,沿肋骨緣斜刺0.5寸,行雀啄瀉法1 min,以竄脹感至右上腹或背部爲度,留針30 min,留針期間不行鍼,每日1次,每週治療5次,連續4周。共治30例,顯效18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爲100%。
18.2 治療膽石症
日月用藥物外敷配合耳穴壓丸法可治療膽石症。消石散:金錢草500 g,生大黃、玄明粉各600 g,檳榔、炮山甲、威靈仙各250 g,鬱金、白芷、木香、虎杖各300 g,枳殼、陳皮各200 g,薄荷冰50 g,麝香少許。將上述藥材用機器粉碎後拌和調勻,過100目篩,裝罐備用。用時取該散20 g左右,用蜂蜜適量調成膏狀攤在塑料薄膜上,將肝膽投影區用水洗淨擦乾,將備好的消石散膏貼於右日月,用布帶固定,7d換藥一次,2周爲一療程。耳穴壓丸法:將王不留行粘於5 mm×5 mm醫用膠布上,分別固定在肝、胰、膽、胃、十二指腸、神門、三焦、直腸穴處。患者於每餐後自行按壓每穴5 min,隔日換貼另側耳穴。6次爲一療程,一般1個療程內見效。治療期間囑患者早餐或午餐前20 min進食豬蹄1只。共治536例,痊癒83例,顯效211例,有效195例,無效47例,總有效率爲91.2%。
18.3 對膽汁分泌的影響
電針日月對膽汁分泌有促進作用,並可使膽囊收縮,有利膽和排石作用。取膽總管引流患者的日月,電針後30 min,可見膽總管明顯規律性收縮,迫使膽道造影劑陣陣通過Oddi括約肌而進入十二指腸。也有報道用皮內針針刺日月,在X線下可見膽囊縮小,表示可促進膽囊收縮。還有報道針刺期門、日月對膽結石有較好的臨牀效果,針刺加口服硫酸鎂,其排石率爲69%,對照組爲20.5% (P <0.001)。
18.4 收縮膽囊
針刺日月、期門等穴,可引起膽囊不同程度的收縮,又可使膽道術後置T管引流患者奧狄氏括約肌開放頻繁;開放時間稍延長,關閉時間稍縮短,但對膽總管壓力無明顯影響。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3.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4-315.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2.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