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Qūgǔ CV2[中國鍼灸學詞典]
qūgǔ[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V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N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經穴名·曲骨
穴位 | 曲骨 | ||
---|---|---|---|
漢語拼音 | Qugu | ||
羅馬拼音 | Chuku | ||
美國英譯名 | Crooked Bon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CV2 | |
日本 | 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C2 | |
富耶氏 | VC2 | ||
德國 | KG2 | ||
英國 | Cv2 | ||
美國 | Co2 |
曲骨爲經穴名(Qūgǔ CV2,RN2)。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尿胞(《備急千金要方》),回骨(《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屈骨(《備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備急千金要方》)。屬任脈。曲骨是足厥陰肝經、任脈的交會穴。曲骨指恥骨,此穴在恥骨聯合上緣,故名曲骨。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統等疾患:如小腹脹滿疼痛,疝氣,小便淋瀝,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痛經,小腹疼痛,帶下,遺尿,尿閉,赤白帶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閉,陰癢,少腹脹滿,水腫,癲疾,五臟虛弱,虛乏冷極,現代又用曲骨穴治療膀胱炎,尿失禁,尿瀦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陰囊溼疹,子宮內膜炎,宮頸糜爛,產後宮縮不全,子宮脫垂,膀胱炎,產後子宮收縮不全等。
5.1 曲骨穴的別名
尿胞(《備急千金要方》),回骨(《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屈骨(《備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備急千金要方》)。
5.2 出處
《鍼灸甲乙經》: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者中,動脈應手。
5.3 穴名解
曲即彎曲,骨,指橫骨。中醫解剖上稱恥骨聯合爲曲骨。橫骨即今之恥骨,其骨彎曲,形同偃月,穴當恥骨上邊正中,因名曲骨。恥骨上緣其形彎曲,古稱爲曲骨或屈骨。《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胃脘以下至橫骨。”與足部京骨處京骨穴、束骨處束骨穴意同。[3]
5.4 特異性
5.5 所屬部位
下腹[4]
5.6 曲骨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曲骨穴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處[5]。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5.7 曲骨穴的取法
快速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從下腹部向下摸到一橫着走行的骨性標誌上緣即是曲骨穴[7]。
5.8 曲骨穴穴位解剖
曲骨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主要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
5.8.1 層次解剖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髂腹下神經皮支、腹部淺動脈和陰部外淺動脈分佈;深層有髂腹下神經腹支和腹壁下動脈分佈;再深層可及膀胱。
曲骨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主要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
5.9 曲骨穴的功效與作用
曲骨穴內應膀胱,故可以治療小便不利、遺尿、癃閉等疾病[9]。
曲骨穴系任脈與肝經之會穴,有通利小便、調經止痛之功。主治少腹脹滿,遺尿,疝氣,月經不調等證。
5.10 曲骨穴主治病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統等疾患:如小腹脹滿疼痛,疝氣,小便淋瀝,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痛經,小腹疼痛,帶下,遺尿,尿閉,赤白帶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閉,陰癢,少腹脹滿,水腫,癲疾,五臟虛弱,虛乏冷極,現代又用曲骨穴治療膀胱炎,尿失禁,尿瀦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陰囊溼疹,子宮內膜炎,宮頸糜爛,產後宮縮不全,子宮脫垂,膀胱炎,產後子宮收縮不全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統等疾患:如小腹脹滿疼痛、疝氣、小便淋瀝、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痛經等。
曲骨穴主治小腹疼痛,月經不調,帶下,遺精,陽痿,疝氣,遺尿,尿閉等。
曲骨穴主治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不孕;遺精,陽痿;小便不利,遺尿,癃閉,陰癢;少腹脹滿,水腫,疝氣,癲疾。
曲骨穴主治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痛經、月經不調、帶下。
現代多用曲骨穴治療膀胱炎、尿失禁、尿瀦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陰囊溼疹、子宮內膜炎、宮頸糜爛、產後宮縮不全、子宮脫垂等。
治赤白帶下,小便淋瀝,遺尿,遺精,陽痿,陰囊溼疹,五臟虛弱,虛乏冷極,膀胱炎,產後子宮收縮不全,子宮內膜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5寸。
孕婦慎用。
5.11.2 灸法
可灸。
5.12 曲骨穴的配伍
曲骨配中極、肩井,有行氣通絡,強陰壯陽的作用,主治難產,胞衣不下,宮縮無力,產門不開等。
5.13 特效按摩
中指指腹揉按曲骨穴3~5分鐘,可治療和調理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等疾病。
5.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膀胱脹者,曲骨主之。小便難,水脹滿,溺出少,胞轉,不得溺,曲骨主之。婦人下赤白沃,後陰中幹痛,惡合陰陽,少腹膜堅,小便閉,曲骨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少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疒疝,少腹痛,婦人赤白帶下,惡合。
《鍼灸大成》:主失精,五臟虛弱,虛乏冷極,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疒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
《鍼灸聚英》: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活。餘不可針。
5.15 曲骨穴研究進展
5.15.1 對膀胱張力有雙向調節作用
如膀胱鬆弛,針刺曲骨可使張力增強,膀胱張力過高時,針刺曲骨可使之下降。這種影響也與手法有關,捻轉時可引起膀胱收縮,內壓上升,捻鍼停止時,膀胱鬆弛,內壓下降。
5.15.2 對宮縮的影響
據報道,針刺公孫、足三裏可以有效地抑制宮縮,而針刺曲骨、秩邊可使宮縮反應迅速上升。
5.15.3 治療外陰白斑
據報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進針1.5~2.0cm後接DRI-1型電熱針機,電流強度爲50~90mA,針感以溫熱,脹爲度。留針30~4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變局部選取1~2對阿是穴,針30次爲1療程,經期停針,療效較好。
5.15.4 治療遺尿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9.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0.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0-131.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