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全鹿丸藥典標準
4.1 品名
Quanlu Wan
4.2 處方
全鹿幹80g、鎖陽(酒炒)40g、黨蔘40g、地黃40g、牛膝40g、熟地黃40g、楮實子40g、菟絲子40g、山藥40g、鹽補骨脂40g、枸杞子(鹽水炒)40g、川芎(酒炒)40g、肉蓯蓉40g、酒當歸40g、巴戟天40g、炙甘草40g、天冬40g、五味子(蒸)40g、麥冬40g、炒白朮40g、覆盆子40g、鹽杜仲40g、芡實40g、花椒20g、茯苓40g、陳皮40g、炙黃芪40g、小茴香(酒炒)20g、鹽續斷40g、青鹽20g、胡蘆巴(酒炒)40g、沉香20g
4.3 製法
以上三十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40~55g,與適量的水制丸,乾燥,製成水蜜丸;或加煉蜜70~80g或90~110g,製成大蜜丸,即得;
4.4 性狀
4.5 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非腺毛單細胞,壁厚,木化,脫落後殘跡似石細胞(覆盆子)。橫紋肌纖維無色,多碎斷,表面可見緻密的波狀紋理(全鹿幹)。橡膠絲呈條狀,或扭曲成團,表面帶顆粒性(鹽杜仲)。種皮石細胞表面觀不規則多角形,壁厚,波狀彎曲,層紋清晰(枸杞子)。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試液溶化,菌絲體無色或淺棕色,直徑4~6μm(茯苓)。種皮表皮細胞呈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壁較厚,孔溝細密.胞腔含淡棕色物(五味子)。
(2)取本品水蜜丸15g,研細;或取大蜜丸15g,剪碎,加硅藻土15g,研勻,加甲醇5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加在中性氧化鋁(100~200目,2g,內徑爲1cm)上,收集流出液,再以甲醇10ml洗脫,合併流出液與洗脫液,蒸乾,殘渣加水30ml溶解,加乙酸乙酯振搖提取3次,每次30ml,合併乙酸乙酯提取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甘草對照藥材0.5g,加甲醇20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3μl,分別點於同一以1%氫氧化鈉製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88%甲酸溶液—冰醋酸—水(15:1:1:2)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3)取本品水蜜丸3g,研細;或取大蜜丸3g,剪碎,加硅藻土3g,研勻,加乙醚30ml,加熱迴流30分鐘,濾過,取濾渣揮去乙醚,加丙酮30ml,加熱迴流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陳皮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1,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0:10)10℃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三氯化鋁試液,在105℃加熱數分鐘,置紫外光燈( 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4.6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A)。
4.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4.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乙腈—水(30:70)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46nm。理論板數按補骨脂素峯計算應不低於6000。
4.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補骨脂素對照品和異補骨脂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2μg的溶液,即得。
4.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水蜜丸,研細,取0.5g,精密稱定;或取重量差異項下的大蜜丸剪碎,取約0.5g,精密稱定,置研鉢中,加硅藻土2g,研勻,轉移至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50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4.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補骨脂以補骨脂素(C11H6O3)和異補骨脂素(C11H6O3)的總量計,水蜜丸每1g不得少於0.15mg;規格(2)每丸不得少於0.67mg,規格(3)每丸不得少於1.35mg。
4.8 功能與主治
補腎填精,健脾益氣。用於脾腎兩虧所致的老年腰膝痠軟、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尿次頻數、崩漏帶下。
4.9 用法與用量
口服。規格(1)一次6~9g;規格(2)一次2丸;規格(3)一次1丸,一日2次。
4.10 注意
陰虛火旺者禁用。
4.11 規格
(1)水蜜丸 每40丸重3g
(2)大蜜丸 每丸重6g
(3)大蜜丸 每丸重12.5g
4.12 貯藏
密封。
4.13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5 全鹿丸中藥部頒標準
5.1 拼音名
Quanlu Wan
5.2 標準編號
WS3-B-0072-89
5.3 處方
全鹿幹80g、鎖陽(酒炒)40g、黨蔘40g、地黃40g、牛膝40g、熟地黃40g、楮實子40g、菟絲子40g、山藥40g、補骨脂(鹽水炒)40g、枸杞子(鹽水炒)40g、川芎(酒炒)40g、肉蓯蓉40g、當歸(酒炒)40g、巴戟天40g、甘草(炙)40g、天冬40g、五味子(蒸)40g、麥冬40g、白朮(炒)40g、覆盆子40g、杜仲(鹽水炒)40g、芡實40g、花椒20g、茯苓40g、陳皮40g、黃芪(炙)40g、小茴香(酒炒)20g、續斷(鹽水炒)40g、大青鹽20g、胡蘆巴(酒炒)40g、沉香20g
5.4 製法
以上三十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 100g粉末加煉蜜40~ 55g 與適量的水,泛丸乾燥,即得。
5.5 性狀
本品爲棕黑色的水蜜丸;氣香,味甜、微鹹。
5.6 檢查
5.7 功能與主治
補腎填神,益氣培元。用於老年陽虛,腰膝痠軟,畏膝肢冷,腎 虛尿頻,婦女血虧,崩漏帶下。
5.8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 6~ 9g,一日 2次。
5.9 注意
陰虛火旺者忌服。
5.10 規格
每 40g粒重約 30g
5.11 貯藏
密閉,防潮。
注:全鹿乾的製備 取鹿科動物梅花鹿 Cervus nipppon temmmincck的健康活鹿 縊死後,去毛,剖腹,取出鹿油另器保存,並將內臟活淨,連同鹿的肉(包括皮、肉、 骨用砂炒透,醋炙)、鹿血加黃酒適量蒸熟,烘乾,即得。按65%雄鹿乾和35%雌鹿幹 的配比作全鹿幹投料。
6 全鹿丸說明書
6.1 藥品名稱
6.2 藥品漢語拼音
Quanlu Wan
6.3 性狀
6.4 劑型
(1)水蜜丸 每40丸重3g
(2)大蜜丸 每丸重6g
(3)大蜜丸 每丸重12.5g
6.5 全鹿丸的主要成份
全鹿幹、鎖陽(酒炒)、黨蔘、生地黃、牛膝(炒) 熟地黃、楮實子、菟絲子、山藥、補骨脂(鹽水炒) 枸杞子(鹽水炒)、川芎(酒炒)、肉蓯蓉、當歸(酒炒)、巴戟天、甘草(炙)、天門冬、五味子(蒸)、麥冬、白朮(炒)、覆盆子、杜仲(鹽水炒)、芡實、花椒、茯苓、陳皮、黃芪、小茴香(酒炒)、續斷(鹽水炒)、青鹽、秋石、胡蘆巴(酒炒)、沉香。
6.6 全鹿丸的藥理作用
全鹿補腎陽,益腎精,大補虛損爲主藥;輔以肉蓯蓉、鎖陽、補骨脂、巴戟天、胡蘆巴補腎陽,固腎精;佐以五味子、覆盆子、菟絲子、枸杞子、天門冬、麥門冬、山藥滋腎陰,益腎精;小茴香、花椒溫腎陽,散寒濁;青鹽、秋石、楮實、芡實滋陰降火祛溼;牛膝、杜仲、續斷補肝腎,強筋骨;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生地黃、熟地黃、黃芪補氣養血;沉香、陳皮理氣和胃,本方補而不滯。諸藥相合,共奏調補陰陽,固精填髓,養血益氣之功。
6.7 全鹿丸的功能主治
補腎填精,健脾益氣。用於脾腎兩虧所致的老年腰膝痠軟、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尿次頻數、崩漏帶下。
6.8 全鹿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9g;大蜜丸(每丸重6g)一次2丸;大蜜丸(每丸重12.5g)一次1丸,一日2次。
6.9 全鹿丸的禁忌
1.孕婦禁用;
2.陰虛火旺者忌服。
6.10 注意事項
1.忌油膩食物。
4.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年老體弱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服藥二週或服藥期間症狀無改善,或症狀加重,或出現新的嚴重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去醫院就診。
6.11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6.12 專家點評
1.(1)虛勞:症見頭昏耳聾,視物昏花,食少疲倦,腰膝痠痛。腳軟無力,神志不安,陽痿不舉,形寒畏冷,面色萎黃,舌質淡,脈沉細。(2)眩暈耳鳴、耳聾:症見頭暈耳鳴,精神衰憊,失眠健忘,脊背痠痛,面容憔悴,舌質淡,脈沉無力。(3)陽痿、遺精:症見陽痿遺泄,頭暈耳聾,目暗不明,精神萎頓,腰膝痠軟,自汗盜汗,陰寒腹痛等。
2.應用指徵:全鹿丸辨證要點是陰陽氣血俱虛。主要見症爲頭昏目暗,食少疲倦,腰膝痠軟無力,面色無華,舌質淡嫩,脈沉細弱。
6.13 備註
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7 《古今醫統大全》卷四十八方之全鹿丸
7.1 別名
7.2 組成
中鹿(退毛、去皮及內臟)一隻,人蔘、炒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生地黃、熟地黃、黃芪(蜜炙)、天門冬、麥門冬、枸杞子、杜仲(鹽水炒)、牛膝(酒拌蒸)、炒山藥、炒芡實、制菟絲子、五味子、鎖陽(酒拌蒸)、肉蓯蓉、補骨脂(酒炒)、巴戟天、胡蘆巴(酒拌蒸)、川續斷、覆盆子(酒拌蒸)、楮實子(酒拌蒸)、秋石、陳皮各一斤,川椒(去目,炒)、炒小茴香、沉香、青鹽各半斤[1]。
中鹿1只(不拘牝牡,縛死,去毛,肚雜洗淨;鹿肉煮熟,橫切片,焙乾爲末;取皮同雜入原湯煮膏,和藥末爲丸;骨用酥炙,爲末,和肉末、藥末一處,和膏搗;不成丸,加煉蜜),人蔘1斤,黃耆1斤,白朮1斤,茯苓1斤,當歸1斤,川芎1斤,生地黃1斤,熟地黃1斤,天門冬1斤,麥門冬1斤,陳皮1斤,炙甘草1斤,破故紙1斤,川續斷1斤,杜仲1斤,川牛膝1斤,枸杞子1斤,巴戟天1斤,胡蘆巴1斤,幹山藥1斤,芡實子1斤,菟絲子1斤,五味子1斤,覆盆子1斤,楮實子1斤,鎖陽1斤,肉蓯蓉1斤,秋石1斤,川椒半斤,小茴香半斤,青鹽半斤,沉香半斤。
7.3 製備方法
鹿肉加酒煮熟,橫切,焙乾爲末,取皮同內臟仍入原湯熬膏,和肉末(骨須酥炙)及諸藥末,煉蜜和搗爲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至九十丸。
上各精製爲末,稱分兩和勻一處,候鹿制膏成,就和爲丸,梧桐子大,焙乾;用生黃絹作小袋50條,每條約盛1斤,懸置透風處。用盡1袋,又取1袋。黴伏天須要火烘1-2次爲妙。
7.4 功效主治
《古今醫統大全》卷四十八方之全鹿丸功能補諸虛。主治百損五勞七傷,腎陰虧損而致的精神衰憊,神志不安,頭眩耳聾,盜汗遺精,面色萎黃,腰膝無力,及婦女血虧,崩漏帶下等症。
具有還精填髓,補益元陽,滋生血脈,壯健脾胃,安五臟,和六脈,添智慧,駐容顏之功效。主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
7.5 用法用量
每服80-90丸,空心臨臥時,薑湯、鹽湯、沸湯任下,冬月溫酒送下。
7.6 用藥禁忌
體實而發炎者忌服。風寒感冒忌服。忌生冷食物。
7.7 附註
百補全鹿丸(《飼鶴亭集方》)、大補全鹿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本方用鹿角膠八兩、青毛鹿茸(去毛)四兩、鹿腎三兩、鮮鹿肉(帶骨)三百二十兩、鹿尾一條(約二兩)。以生地、芡實、枸杞子、補骨脂、山藥、續斷、川芎、於術、沉香九味研粉末鋪曬槽;餘者下罐,加黃酒四百八十兩蒸三晝夜,同鋪槽之羣藥拌勻曬乾,共研爲細粉,過羅,煉蜜爲丸,重三錢,蠟皮封固。
8 《增補內經拾遺》卷四方之全鹿丸
8.1 組成
雄鹿(最小)1只,秋石2斤,五味子3斤(酒洗,曬乾,淨末1斤),車前子2斤(水淘,曬乾,淨末1斤),金櫻子3斤(酒洗,曬乾,淨末1斤),菟絲子7斤(酒浸,曬乾,如7次後取末5斤),黃柏7斤(去粗皮,牛乳浸透,曬乾,取淨末5斤)。
8.2 製備方法
黃柏並四子各爲細末,和合一處,卻將雄鹿取血,拌藥如彈子,曬乾,復爲末;將鹿去毛穢,其角煮膏,枯骨爲霜,其骨煮粉,皮、肉、五臟俱熬膏,然後以秋石化開,和前藥末爲膏,少加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效主治
《增補內經拾遺》卷四之全鹿丸具有益血氣,補勞傷,固精髓,壯筋骨之功效。
8.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淡鹽湯送下;溫酒亦可。
8.5 各家論述
飛霞子曰:鹿則全體大補是也。壺隱子曰:黃柏二制,米泔水浸,生薑汁炒,則治上焦;單制蜜炙則治中焦,不制則治下焦也。獨此又用牛乳,亦走下焦。
9 《墨寶齋集驗方》捲上方之全鹿丸
9.1 組成
當歸身4兩,知母(去尾淨)4兩,天門冬(去心、皮淨)4兩,懷熟地4兩,人蔘(去蘆)4兩,白茯苓(去皮)4兩,金櫻子(去粗皮、刺淨)4兩,芡實肉6兩,牛膝(去蘆)6兩,蓮肉(去心)4兩,山藥4兩,黃柏(去皮)4兩,懷生地4兩,白芍2兩(炒),麥門冬(去心)4兩,枸杞子(去蒂)8兩,茯神(去皮心)4兩,杜仲(酥炙,去絲)4兩,白朮(東壁土炒)4兩,蓮鬚4兩,山茱萸(淨肉)8兩,女貞實8兩,覆盆子4兩,柏子仁6兩,肉蓯蓉4兩(酒洗),黃耆(蜜炙淨)4兩,骨碎補4兩,五味子2兩(淨),桑椹子4兩(淨),陳皮4兩,菟絲子(酒煮搗爛,曬乾,淨)2兩。
9.2 功效主治
9.3 用法用量
空心溫酒、淡鹽湯或白滾湯送下。
9.4 製備方法
用雄鹿1只,取精肉1-2斤,用血、髓、腎、肝、心、全角切作片,用無灰酒25斤煮熟,將前藥再入酒肉內煮幹爲度,如末全熟,再加酒5斤,取出曬乾,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0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之全鹿丸
10.1 組成
人蔘(去蘆)5斤,故紙(鹽炒)1斤,鹿角膠1斤4兩,當歸2斤,川牛膝1斤4兩,黃柏2斤,鎖陽1斤8兩,杜仲炭(鹽炒)2斤,小茴香(鹽炒)12兩,菟絲子1斤,香附(醋制)3斤,鹿茸(去毛)2斤8兩,生黃耆4斤,青鹽10兩,桂圓肉15斤,冬蟲草5錢,秋石1斤,楮實子10兩,鹿角(洗淨)6斤,茯苓(去皮)5斤,蘆巴子1斤,天冬1斤,麥冬1斤,甘草1斤,懷牛膝1斤,琥珀1斤,制沒藥1斤,枸杞子2斤,黨蔘(去蘆)10兩,益母草膏1斤,花椒4兩,覆盆子10兩,老鸛草膏10兩,鮮鹿肉20斤,鹿尾1斤14兩,巴戟肉(甘草水制)1斤,鮮牛乳10斤,淨鹿腎1斤4兩,遠志肉(甘草水制)8兩,紫河車2兩,蓯蓉(酒蒸)1斤(以上用黃酒71斤8兩裝罐內,或裝不生鏽的桶內,將罐口封固,隔水蒸煮至酒盡爲度);川芎1斤,陳皮9斤,白朮(麩炒)1斤10兩,沉香2斤,廣木香1斤,生地1斤10兩,續斷1斤,砂仁8斤,生棗仁6兩5錢,炒棗仁6兩5錢,黃芩2斤,桑枝10兩,木瓜1斤,生山藥1斤,五味子(酒蒸)10兩,熟地2斤,紅花10兩。
10.2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再和所蒸的藥料共和一起拌勻,曬乾研粉,煉蜜爲丸,3錢重。蠟皮或蠟紙筒封固。
10.3 功效主治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之全鹿丸具有滋補益氣,填精補髓之功效。主治身體衰弱,頭眩耳鳴,夜夢遺精,腰膝疼痛,四肢痠軟,自汗盜汗,神志不安,婦女氣血虧損,崩漏帶下。
10.4 用法用量
每次服1丸,白開水送下。
10.5 用藥禁忌
孕婦忌服。
11 《濟陽綱目》卷六十七方之全鹿丸
11.1 組成
黃柏7斤(去粗皮,用青鹽煮酒浸,焙乾,取淨末5斤,又以鹿血拌,焙),菟絲子7斤(水潤淨,酒浸,蒸,淨末5斤),枸杞子7斤(真甘州者,用牛乳浸,焙乾,取淨末5斤),金櫻子3斤(搗去刺,剖開去核,取淨末1斤),五味子3斤(去桔梗,酒洗淨,曬乾,淨末1斤半),車前子3斤(水淘淨,曬乾),煮鹿時加桑白皮1斤半,楮實子1斤半。
11.2 功效主治
11.3 用法用量
每空心臨臥服70-80丸或2錢,空心用酒或秋石湯或鹽湯送下,以幹物壓之。
11.4 製備方法
上前6味各不見鐵,務另研爲細末;用鹿1只,須極肥壯,角有神氣者爲佳,先以紅棗、茶葉餵養7日方用,只去毛,連肉、五臟,去其大腸穢物,熬膏濾出聽用;其骨、角加桑皮、楮實子另煮連晝夜,以極研如粉爲度,絞和前汁,同藥末內拌勻,加秋石7-8斤,愈多愈妙,捶化如膏,內加煉蜜共爲丸,如梧桐子大。
11.5 附註
按:煮鹿時用砂鍋二口,以鹿肉入於大壇內,以箬包緊,隔湯煮爛,然後濾出,內汁聽用。如壇內湯幹,另用一鍋煮熟水;逐時添入,不用生水。其骨、角亦如上,隔湯煮數晝夜,連膠並前濾出肉汁和藥,肉滓不用工夫,全在煮時,柴用桑柴爲妙,須不斷火,連日夜更番製成,不可歇息。藥成丸後有秋石在內,恐發潮,切不可違火,時時焙着。合時以冬月爲妙,恐肉濃汁味少變耳。
12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