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氣虛指氣的虛衰不足[1]。統指臟腑正氣虛弱。由勞倦內傷或重病、久病後元氣不足,臟腑組織功能低下,出現抗病力減弱的病理變化[2]。《景嶽全書·傳忠錄》:“如心氣虛則神有不明,肺氣虛則治節有不行,脾氣虛則食飲不能健,肝氣虛則魂怯而不平,腎氣虛則陽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氣虛則倉廩匱而並及諸經,三焦虛則上中下俱失其職,命門虛則精氣神總屬無根。凡此者,何非氣虛之類?”但肺主氣,脾爲化生氣血之源,腎爲元氣之根本,故氣虛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尤爲密切。《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氣虛者,肺虛也。”《雜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氣虛者,脾肺二經虛也。或飲食,或勞倦,氣衰火旺,四肢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自汗心煩,必溫補中氣。”《東醫寶鑑·雜病篇》:“夫腎虛爲病,不能納諸氣以歸元。……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爲氣之主,腎爲氣之藏。凡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此腎虛不能收氣也,當以補骨脂安腎丸主之。”
4 肺氣虛·氣虛
氣虛指肺氣虛,動則喘咳少氣、呼吸困難等[3]。《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氣虛者,肺虛也。”
4.1 症狀
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平素易於感冒,面白,舌質淡,脈弱[4]。
4.2 證候分析
肺氣不足,表衛不固,故短氣自汗,聲音低怯。肺氣虧虛,營衛失和則時寒時熱。肺主皮毛,肺虛則腠理不密故易感受外邪。肺氣虧虛,不能貫心脈而通達全身,氣血不能充沛於血脈,故見面白、舌淡、脈弱。
4.3 治法
補益肺氣。
4.4 方藥治療
補肺湯[備註]補肺湯(《永類鈐方》):人蔘、黃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加減。本方以人蔘、黃芪益氣固表;因肺氣根於腎,故以熟地、五味子益腎固元斂肺;桑白皮、紫菀清肅肺氣。
無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較多者,加牡蠣、麻黃根固表斂汗。若氣陰兩虛,而兼見潮熱、盜汗者,加鱉甲、地骨皮、秦艽等養陰清熱。
5 重病之後,元氣未復·氣虛
氣虛指全身虛衰性重病之後,元氣未復。臨牀表現爲面色㿠白、頭暈、耳鳴、心悸、氣短、語聲低沉、動則自汗等。治宜補氣益氣。
《景嶽全書·傳忠錄》:“如心氣虛則神有不明,肺氣虛則治節不行,脾氣虛則食飲不能健,肝氣虛則魂怯而不平,腎氣虛則陽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氣虛則倉廩匱而並及諸經,三焦虛則上中下俱失其職,命門虛則精氣神總屬無根。”
6 脾肺氣衰·氣虛
氣虛指脾肺氣衰。《雜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氣虛者,脾肺二經虛也。或飲食,或勞倦,氣衰火旺,四肢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自汗心煩,心溫補中氣。”
6.1 症狀
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6.2 證候分析
脾虛失於健運,胃腸的納谷及傳化功能失常,故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大便溏薄。脾虛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充,形體失養,故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脈弱。
6.3 治法
6.4 方藥治療
加味四君子湯[備註]加味四君子湯(《三因方》):人蔘、茯苓、白朮、炙草、黃芪、白扁豆加減。方中以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益氣健脾;茯苓、扁豆健脾化溼。
若兼胃脘脹滿,嘔吐噯氣者,加陳皮、半夏和胃降逆。兼食積停滯者,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消食健胃。若氣虛及陽,脾陽漸虛,腹痛即瀉,手足欠溫者,加肉桂、炮姜溫中散寒。若脾氣虧虛而主要表現爲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者,可改用補中益氣湯[190]以補益中氣,昇陽舉陷。
在氣、血、陰、陽的虧虛中,氣虛是臨牀上最常見的一類。其中尤以肺、脾氣虛爲多見,而心、腎氣虛亦屬不少。
心氣虧虛而見心悸、氣短、自汗、面㿠、神疲、脈微等症,可用《醫方集解》六君子湯[168]加五味子、玉竹、黃精等益氣養心。腎氣虧虛而見腰膝痠軟,小便頻數而清,或白帶清稀者,可用《醫方集解》六君子湯加杜仲、續斷、菟絲子、山茱萸等益氣固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