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註解
七星針(seven-star needle)爲針具名[1][2]。是集針七枚,如七星攢聚的一種皮膚針。因其針柄一端集針七枚,如七星並列而名[3]。七星針形如小錘,頭上裝有7枚小針,用以叩擊淺刺皮膚。
皮膚針是在古代鑱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分小錘式、刷帚式和滾筒式等幾種[5]。又以其裝置的針數不同,分別有七星針(七枚)、梅花針(五枚)和叢針(針數不限)等。可用6~7號縫衣針5~7枚,橫插入一根鑽有孔眼的竹箸末端並加線固定,亦稱箸針[6]。市售小錘式皮膚針,以其裝置的針數不同,分別有梅花針、七星針、叢針等名稱。現在之滾刺筒,亦屬此類。
皮膚針外形似小錘狀,針柄有硬柄和軟柄兩種規格。軟柄有彈性,一般用牛角做成,長度爲15~19 cm。針柄一端附有蓮蓬狀針盤,下邊散嵌不鏽鋼短針[7]。根據針的數目多少,分別稱爲梅花針(五支針)、七星針(七支針)、羅漢針(十八支針)、叢針(針數不限)等。針尖要求不可太銳,呈松針形。全束針尖平齊,無偏斜、鉤曲、鏽蝕和缺損。
皮膚針法是古代的“半刺”、“揚刺”、“毛刺”等刺法發展而來,《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篇記載:“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傷內,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上述諸法同屬淺刺皮膚的針刺方法。《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篇》說:“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十二皮部與經絡、臟腑聯繫密切,運用皮膚針叩刺皮部可激發、調節臟腑經絡功能,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4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
- ^ [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32.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6.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41.
-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