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qingzao jiufei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清燥救肺湯同名方劑約有三首,其中《醫門法律》卷四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桑葉(經霜者,去枝梗)9g、石膏(煅)8g、甘草3g、人蔘2g、胡麻仁(炒,研)3g、真阿膠3g、麥門冬(去心)4g、杏仁(泡,去皮尖,炒黃)2g、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3g。具有清燥潤肺之功效。主治清燥傷肺證。
4 《醫門法律》卷四方之清燥救肺湯
該方劑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氧化損傷、祛痰、止咳平喘作用,故對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應該有一定治療作用。部分藥物理論上具有抗癌作用,但其真正的療效還有待探討。該方劑在促進和調節免疫功能,調節神經、內分泌及代謝功能方面力度較大,同時對心臟功能、血液流變學有積極影響,這可能是其治療“脈虛、口渴、咽乾”的主要機理。其退熱作用雖無多數藥物支持,但多數藥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因而具有強力的解熱抗炎作用;抗病原微生物力度雖不大,但其促進免疫功能作用較大。[1]
4.1 方名
4.2 別名
4.3 組成
桑葉(去枝梗)三錢,石膏(煅)二錢五分,甘草一錢,人蔘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錢,真阿膠八分,麥門冬(去心)一錢二分,杏仁(泡去皮尖,炒黃)七分,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2]。
桑葉三錢,煅石膏二錢五分,炒杏仁、人蔘各七分,甘草、炒胡麻仁各一錢,阿膠(烊化)八分,麥門冬一錢二分,枇杷葉(去毛,蜜炙)一片[3]。
桑葉(經霜者,去枝梗)9g、石膏(煅)8g、甘草3g、人蔘2g、胡麻仁(炒,研)3g、真阿膠3g、麥門冬(去心)4g、杏仁(泡,去皮尖,炒黃)2g、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3g。[4]
4.4 功效與主治
清燥救肺湯具有清燥潤肺之功效。主治清燥傷肺證。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口渴鼻燥,胸膈滿悶,舌幹少苔,脈虛大而數。
清燥救肺湯功能清燥潤肺。治溫燥傷肺,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幹無苔。
4.5 用法用量
上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
上以水1碗,煎6分,頻頻2-3次滾熱服。
4.6 方解
清燥救肺湯所主系燥熱傷肺之重證。秋令氣候乾燥,燥熱傷肺,肺合皮毛,故頭痛身熱;肺爲熱灼,氣陰兩傷,失其清肅潤降之常,故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口渴鼻燥;治宜清燥熱,養氣陰,以清金保肺立法。[5]
方中重用桑葉質輕性寒,清透肺中燥熱之邪,爲君藥。溫燥犯肺,溫者屬熱宜清,燥勝則幹宜潤,故用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熱;麥冬甘寒,養陰潤肺,共爲臣藥,而胃土又爲肺金之母,故用甘草培土生金,人蔘益胃津,養肺氣;麻仁、阿膠養陰潤肺,肺得滋潤,則治節有權;杏仁、枇杷葉味苦,降泄肺氣,以上均爲佐藥。甘草兼能調和諸藥,以爲使。如此,則肺金之燥熱得以清宣,肺氣之上逆得以肅降,則燥熱傷肺諸症自除,故名之曰“清燥救肺”。
清燥救肺湯與桑杏湯雖均治溫燥,但本方以清肺燥與養氣陰的藥物組成,較桑杏湯的養陰潤肺作用爲強,故溫燥外襲,肺津受灼之輕證,症見身熱不甚、乾咳少痰、右脈數大者,宜桑杏湯;若燥熱甚而氣陰兩傷之重證,症見身熱、乾咳、氣逆而喘、胸膈滿悶、脈虛大而數者,宜用清燥救肺湯。
方中桑葉輕宣肺燥,石膏清肺金燥熱,兩藥合用,以治其致病之源,共爲君藥;阿膠、麥冬、胡麻仁潤肺滋液,同爲臣藥;人蔘、甘草益氣生津,杏仁、枇杷葉肅降肺氣,共爲佐藥;甘草又調和諸藥爲使。諸藥合用,使肺金之燥得以滋潤,肺氣之鬱得以肅降,則諸症自解。
4.7 臨牀運用
清燥救肺湯爲治燥熱傷肺重證之主方。以身熱,乾咳少痰,氣逆而喘,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爲證治要點。[6]
4.7.1 加減法
若痰多加貝母、栝蔞。
4.8 現代適應證
清燥救肺湯適用於肺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等,屬燥熱壅肺,氣陰兩傷者。
4.8.1 急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大多由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滲出,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臨牀出現發熱、咳嗽、呼吸音粗糙及少許幹溼囉音。治療不及時,病情蔓延,即可併發肺炎。併發肺炎時,肺充血、水腫,肺泡內含有纖維蛋白和滲出液。臨牀上除上述症狀外,兩肺出現較多的幹囉音。
4.8.2 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患者連續咳嗽、咳痰3個月以上,或每年咳嗽2個月以上,連續超過兩年併除外心肺和其他疾病者爲慢性支氣管炎。其病因主要是機體和呼吸道局部抵抗力降低,外因常常是細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害氣體、塵埃吸入、過冷過熱、空氣乾燥等,常見感染微生物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常見細菌爲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衣原體、支原體等,也有在病毒感染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者。同時吸入職業性粉塵及化學物質如花粉、粉塵或空氣污染大氣中的有毒氣體,或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失衡等細菌蛋白質的過敏以及體內的因素等也是常見的病因。病原微生物在呼吸道生長繁殖及其代謝產物、毒素等作用對支氣管黏膜破壞,從而引起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破壞、滲出和單核細胞浸潤等,慢性期主要是支氣管壁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牀上主要以慢性咳嗽、咳痰,兩肺支氣管內可聞及乾溼噦音爲主要表現。
4.8.3 肺氣腫
肺氣腫一般與慢性鼻竇炎、增殖體炎、原發性或繼發性呼吸道纖毛功能異常等相關聯,可繼發於腺病毒性肺炎、麻疹肺炎、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支原體感染之後;其主要病理改變是由於上述病原微生物造成支氣管黏膜不同程度的纖維增生或潰瘍,導致氣道狹窄和阻塞以及細支氣管周圍炎,從而造成纖毛運動障礙和痰液分泌增多,痰液不易排出而阻塞,進一步發展爲支氣管壁潰瘍、破壞,形成肉芽組織和機化,小支氣管塌陷,從而形成阻塞性肺氣腫。肺氣腫時,肺彈力組織破壞,肺泡壁破壞以致終末細支氣管遠端部分包括呼吸性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均膨脹擴張。初期肺活量可正常,後期肺活量下降,肺血管痙攣,血容量及血黏滯度增加,再加上肺毛細血管牀減少,從而引起肺循環阻力增高,使右心負荷加重,最後發展爲肺源性心臟病。
4.8.4 肺炎
肺炎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症,大多是由各種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多種病原微生物侵入所致,也可由理化因素、過敏及免疫損傷以及藥物等引發。正常的呼吸道防禦機制使氣管隆凸以下的呼吸道保持無菌,當人體抵抗力低下、病原體數量多、毒力強時病原體可經呼吸道侵入,也可經血流播散、鄰近感染部位蔓延、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誤吸等侵入。病原體在下呼吸道孳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細血管充血、水腫,肺泡內纖維蛋白滲出及細胞浸潤。病理上分大葉性肺炎、小葉性肺炎、間質性肺炎3種;臨牀上主要表現爲咳嗽、咳痰、發熱,嚴重者出現肺部乾溼性噦音,呼吸困難;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4.8.5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參與的慢性炎症、變應性炎症或過敏性炎症,這種氣道炎症使易感者對各種刺激因子具有氣道高反應性,並可引起呼吸道狹窄,表現爲反覆發作的喘息、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等。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十分複雜,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哮喘的發展,其主要病理改變爲:①氣道黏膜中可見大量炎性細胞浸潤;②氣道上皮損傷與脫落,纖毛細胞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致壞死;③氣道壁增厚,黏膜水腫,膠原蛋白沉着;④氣道黏液腺腫大,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氣道黏膜充血水腫,滲出物質增多,黏液滯留導致氣道黏液栓形成;⑤氣道平滑肌收縮,部分出現功能性改變及缺陷。臨牀上主要表現爲呼吸困難,哮鳴音。
4.8.6 肺炎
肺癌大多起源於支氣管黏膜上皮,因此也稱支氣管肺癌,其病因至今未完全明確。一般男性發病多於女性,吸菸者高於不吸菸者,城市高於農村,長期接觸有毒氣體、石棉、鉻、砷、錫以及放射性物質等致癌物質發病率高;同時與人體內在因素如年齡、免疫狀態、代謝活動、遺傳因素、肺部慢性感染等也有關聯。最新研究表明p53基因、nm23-H1基因等表達的變化與基因突變與肺癌發病有密切關係。臨牀病理分爲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腺癌、大細胞癌、腺鱗癌、多型性癌、肉瘤樣或含肉瘤成分癌、類癌、唾液腺型癌、未分類癌10個類型。肺癌早期多無症狀,與腫瘤的部位、大小、是否壓迫、侵犯鄰近器官以及有無轉移等密切相關,大部分在X線檢查時發現。癌腫在較大支氣管內長大後常有刺激性乾咳,繼發感染時可咳膿痰,痰液中含血絲也常見。晚期則出現侵犯鄰近器官症狀,轉移時可出現相應器官組織受損症狀。
4.9 藥理作用
4.9.1 對病原微生物的影響
君藥桑葉汁對大多數革蘭氏陽性及陰性細菌以及部分酵母菌的生長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且具有熱穩定性強、抑菌濃度低、抑菌pH範圍廣的特點,桑葉水煎劑對鉤端螺旋體也有抑殺作用。臣藥麥冬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所含羅斯考皁苷元亦顯示抗菌作用。佐藥枇杷葉煎劑及乙酸乙酯部分對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卡他球菌等多種細菌均有抑制作用。佐藥杏仁油對蛔蟲,鉤蟲及傷寒、副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枇杷葉有抗病毒作用。使藥甘草浸液能抑制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桿菌、乙型鏈球菌等生長;光果甘草定、甘草查耳酮、甘草西定等等化合物對普通和抗藥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有抑制作用,甘草多糖能抑制水皰口炎病毒、Ⅰ型單純皰疹病毒、牛痘病毒等;甘草酸抗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能力較強;甘草酸單胺能滅活艾滋病毒,甘草甜素除對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還能抑制肝炎病毒;甘草熱水提取物對華支睾吸蟲有殺蟲作用,同時對阿米巴原蟲及陰道滴蟲有抑制作用。
4.9.2 抗炎、抗氧化損傷作用
君藥桑葉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及水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臣藥石膏注射葉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水腫、肉芽組織形成等不同的炎症過程均有抑制作用。麥冬對氧自由基有很強的清除作用,可提高SOD及GSH-Px活力,並能提高腦中的SOD活性,抑制腦中單胺氧化酶;麥冬水煎劑可顯著提高紅細胞SOD活性,降低血清MDA含量,使總抗氧化能力提高。佐藥人蔘也有抗炎作用,能抑制炎性細胞因子IL-1、IL-6的產生;人蔘皁苷R0對急、慢性炎症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能明顯抑制炎性水腫,降低炎性組織中羥脯氨酸的濃度;同時人蔘提取物能減少氧自由基及羥自由基對Hb的氧化,抑制RBC溶血及膜脂質過氧化作用,還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和保護RBC的作用;人蔘皁苷Rb1還能降低脂質過氧化產物MDA,並可顯著增加肝勻漿GSH-Px及過氧化酶(CAT)活性,從而使體內過氧化氫得以清除。杏仁中的KR-A、KR-B具有明顯的抗炎活性,杏仁胃蛋白酶水解產物對棉球肉芽腫有抑制作用。胡麻仁具有抗氧化作用。枇杷葉所含總三萜酸和熊果酸等均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佐藥甘草中所含光果甘草定和西班牙光果甘草定A、B等對肝線粒體過氧化損傷有保護作用,脹果香豆素A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最強,光(果)甘草酮和甘草查耳酮A抑制過氧化氫溶血作用較強;同時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氫化可的松樣抗炎作用,對炎症的Ⅰ、Ⅱ、Ⅲ期以及過敏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滲出、炎性細胞浸潤、肉芽組織增生等均有抑制作用。
4.9.3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君藥桑葉可顯著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使血清碳粒擴清速率明顯加快,並提高血中IgM水平。臣藥石膏能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吞噬細胞成熟,並拮抗石英塵對巨噬細胞的毒性作用,使巨噬細胞成活率提高。麥冬及其所含的麥冬多糖可顯著增加脾臟重量,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刺激血清溶菌素的產生,升高外周WBC,拮抗環磷酰胺及60Co照射所致的WBC數量減少,提高免疫功能。佐藥人蔘對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以及非特異性免疫均具廣泛的影響,其有效成分是人蔘皁苷和人蔘多糖。人蔘不僅對正常動物,而且對免疫功能低下的動物也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人蔘皁苷對多種動物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均有明顯的激活作用,能增強免疫器官的重量和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中1L-2,補體C3、C4的含量;人蔘根多糖具有促進機體特異性免疫的作用,能使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明顯增加,能提高血清IgG、IgM水平,提高SRBC免疫小鼠血清溶菌素的濃度,促進T、B淋巴細胞致分裂原PHA、ConA、LPS誘導的淋巴細胞轉化;人蔘皁苷對ConA及LPS刺激的淋巴細胞轉化率有顯著的增強作用,1μg/ml濃度時對各種有絲分裂原刺激的淋巴細胞增殖反應促進作用最爲明顯,濃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這一效應;人蔘皁苷可增強荷瘤NK細胞活性,並使IL-2和IFN-γ水平明顯增高。杏仁所含苦杏仁苷能明顯促進有絲分裂原對脾淋巴細胞的增殖,促進NK細胞活性,促進PHA刺激的T淋巴細胞的轉化增殖。阿膠能促進健康人淋巴細胞轉化作用,顯著增強NK細胞活性,顯著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加脾臟特異性玫瑰花結形成細胞和特異性玫瑰花環率。使藥甘草及其所含多種成分都對免疫功能發生影響;甘草多糖可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和單核細胞功能,促進淋巴細胞增殖;甘草甜素能增強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分泌IL-2能力,同時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甘草次酸鈉能升高淋巴細胞轉比率,甘草Lx抑制致敏抗體形成,降低抗原量,可防治青黴素過敏性休克;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β-甘草次酸是人體補體經典途徑的抑制劑;甘草酸可使抗體顯著增加,而且可誘導干擾素和增強NK細胞的活性。總之,該方劑對免疫功能的增強和調節作用是一致的。
4.9.4 對神經、內分泌功能及代謝功能的影響
君藥桑葉及其所含桑葉總多糖可提高血中胰島素水平,具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臣藥石膏煎劑不僅具有解熱、解渴、鎮痛作用,而且可降低腦脊髓中cAMP含量,同時通過促進內阿片肽釋放而具有中樞性鎮痛作用;石膏還具有止渴作用,石膏上清液可使垂體、腎上腺、頜下腺、前列腺、胰腺、睾丸等器官的鈣含量減少,而脾臟和胸腺的鈣含量增加。麥冬煎劑有鎮靜作用,並且與戊巴比妥鈉、氯丙嗪有協同作用,能增強其催眠和鎮靜作用;麥冬水提取物及麥冬多糖可使胰島β細胞功能恢復,使血糖顯著下降,更重要的是麥冬能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作用,提高機體適應性,使機體神經、內分泌功能恢復平衡。佐藥人蔘總皁苷亦能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同時能興奮垂體釋放促性腺激素,促進性器官發育成熟;人蔘醇提取物可使垂體前葉促甲狀腺激素釋放增加;人蔘總皁苷可刺激胰島釋放胰島素,並可促進葡萄糖引起的胰島素釋放;人蔘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和興奮雙相作用,通過加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使興奮和抑制過程得到平衡,使緊張造成的紊亂的神經活動得以恢復正常,提高腦力工作效率,改善神經活動過程的靈活性。人蔘GNS、人蔘皁苷Rb對中樞神經有鎮靜、安定作用,而人蔘皁苷Rb則有興奮大腦皮層作用,人蔘還有促進大腦學習和記憶功能的作用;人蔘還能促進大腦蛋白質、RNA、DNA的合成;人蔘通過影響腦內單胺類物質和乙酰膽鹼能系統對中樞起作用,能促進神經遞質Ach的合成與釋放,提高腦內DA和NA的含量,促進腦細胞發育,增加大腦重量及大腦皮層厚度,增加海馬CA3區錐體細胞上層的突觸數目,提高海馬區神經元功能,保護神經細胞,降低神經細胞死亡率,其中人參皁苷Rg1、Rg2是促智的主要成分;人蔘二醇皁苷和人蔘三醇皁苷對紋狀體Na+-K+-ATP酶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隨劑量增加作用增強,人蔘二醇皁苷對Ca2+-ATP酶則有激活作用;人蔘醇皁苷對Ca2+-ATP酶有抑制作用,而對Mg2+-ATP酶則爲興奮作用;人蔘皁苷可明顯抑制和阻止大腦缺血再灌注過程中大腦的抑制及腦水腫,同時增加腦血流量,減少鈣沉積,改善腦供血、供氧及能量代謝,減輕腦水腫,促進再灌注損傷的恢復;人蔘製劑可增加大腦對葡萄糖的攝取,同時減少乳酸、丙酮酸和乳酸/丙酮酸比值,並可使葡萄糖代謝從無氧代謝途徑轉變爲有氧代謝,使大腦更合理地運用葡萄糖氧化產能;人蔘對肝糖元合成具有雙相調節作用,能增加糖元的合成,促進糖的有氧氧化;人蔘皁苷Rb2可使三酰甘油降低、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動脈硬化指數降低,對膽固醇有異化作用和促進排泄作用,可促進三酰甘油轉入脂肪組織,因而可抑制脂肪及高脂血症;人蔘根部皁苷對核酸及蛋白質合成有促進作用。苦杏仁胃蛋白酶水解產物、苦杏仁苷及蛋白質成分KR-A、KR-B均有鎮痛作用。胡麻仁脫脂後可抑制葡萄糖吸收,降低血糖濃度。阿膠所含甘氨酸能促進鈣的吸收,有正鈣平衡作用。枇杷葉中所含三萜酸具有降血糖作用。使藥甘草酸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甘草酸單胺可顯著降低血膽固醇、β-脂蛋白及三酰甘油;同時甘草FM100具有鎮痛、抗驚厥作用;更重要的是甘草能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使血中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同時甘草本身也具有皮質激素樣作用,並競爭性抑制皮脂激素在肝臟內代謝失活,從而間接提高皮質激素的血藥濃度;甘草酸靜滴可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腦線粒體ATP酶、腦組織乳酸脫氫酶的活性,減輕腦水腫。
值得重視的是該方劑中麥冬、人蔘、甘草均能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從而使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等分泌水平增高,鹽皮質激素能瀦鈉保水,這可能是其“潤肺”、“清燥”之機理;而糖皮質激素則具有強有力的降溫、抗炎、促進三大物質代謝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允許”作用,可協調全身其他神經、內分泌激素發揮作用,從而使機體功能恢復平衡。另外該方劑中桑葉、麥冬、人蔘、胡麻仁、枇杷葉5味中藥均有降血糖作用,這可能是其消除口渴、咽乾的機理。該方劑中石膏、阿膠等均含大量鈣、鎂、鋅、鐵、鈷等微量元素,對神經、內分泌及代謝功能可發揮積極調節作用。
4.9.5 對呼吸系統功能的影響
佐藥杏仁所含苦杏仁苷分解後產生微量氫氰酸,對呼吸中樞有鎮靜作用,從而發揮鎮咳止喘效應,同時苦杏仁苷對呼吸窘迫綜合徵動物可促進其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枇杷葉也含苦杏仁苷,與杏仁發揮同樣作用;而其有效成分總三萜酸和熊果酸具有良好的止咳效果;良園枇杷葉膏口服能增加支氣管黏膜分泌和促進氣管纖毛黏液流動,並可止咳,對抗乙酰膽鹼所致的哮喘;因此具有良好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佐藥甘草能促進咽喉及支氣管的分泌,使痰液容易咳出,呈現鎮咳祛痰作用;甘草合劑及甘草浸膏能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緩和炎症刺激,從而發揮鎮咳作用;甘草次酸膽鹽鎮咳作用與可待因近似。
4.9.6 對心臟、血管、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君藥桑葉具有抗凝作用,桑葉提取物可明顯延長全血凝固時間,顯著延長血漿的部分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時間,具有明顯的劑量效應依賴關係。臣藥石膏具有降壓作用,雖無有關文獻記載其對心臟血液流變學等影響,但石膏含大量鈣、鎂、鐵、鋅等微量元素。阿膠不僅含上述微量元素,而且可促進鈣的吸收,具有鈣平衡作用,而鈣不僅參與內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過程、骨的代謝,而且對心臟興奮-收縮偶聯等過程均發揮積極作用(詳見大定風珠、黃土湯、鎮肝熄風湯等節)。麥冬水溶提取物有正性肌力和提高心泵功能的作用,麥冬注射液對失血性休克有改善左室功能和拮抗休克作用,能逆轉失血時心臟功能的抑制,改善循環,使血壓回升,具有量效關係;麥冬總皁苷及總氨基酸小劑量可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冠脈血流量增加,大劑量則抑制之;麥冬注射液可縮小心肌梗死範圍及壞死區域,使梗死後心肌營養性血流增加,使缺血性心肌細胞較快得到修復和保護;麥冬總苷具有明顯抗心律失常作用,麥冬皁苷可作用於心肌細胞Na+、Ca2+通道,減少細胞外Na+、Ca2+內流,進而降低細胞自律性,減慢傳導,有利於單向阻滯變成雙向阻滯而消除折返激動。人蔘皁苷R0、Rb1、Rb2、Rc、Rd、Rg1、Rg3均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可糾正心動過速,並使其恢復到正常水平;較低劑量的人蔘皁苷及其組分Rb+R0對心肌缺血、缺氧有保護作用,對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人蔘總皁苷可使血管阻力降低,具有降壓作用,但卻使腎血管阻力增加;人蔘對血壓有雙相調節作用,小劑量使動物血壓升高,大劑量使血壓下降,可使高血壓病人血壓降低,又可使低血壓和休克病人血壓回升;人蔘二醇皁苷對失血性休克心功能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人蔘能促進兒茶酚胺釋放,抑制心肌細胞膜Na+-K+-ATP酶活性,促進Na+、Ca2+交換,使Ca2+內流增加,作用與強心苷相似,因此,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增加心排出量,增加冠脈血流,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同時可阻止休克時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的增加,抑制休克期血小板對5-HT的釋放;人蔘二醇皁苷可顯著降低全血黏滯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凝固性;人蔘總皁苷可直接刺激紅系祖細胞增殖作用,能增強紅細胞生成素等造血生成因子的活性而促進骨髓造血。胡麻仁所含芝麻素能抑制乙酸去氧皮質酮-食鹽負荷引起的血壓升高,改善乙酰膽鹼引起的內皮依賴性血管弛緩反應減弱的作用。阿膠有對抗病理性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這種作用可減少血漿滲出,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有效循環量,有利於微循環血流灌注恢復正常,使血液動力學狀況得到改善;同時阿膠對休克血壓下降有升高作用;阿膠含有膠原蛋白,具有黏滯性,吸收後附着在毛細血管表面,可縮短血液凝固時間,起到止血作用;同時阿膠具有促進造血功能的作用,可提高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使藥甘草所含甘草黃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次酸具有血管緊張素ⅡAT1受體的激動劑樣作用,能縮小心肌梗死的範圍;甘草甜素可反應性引起血壓升高,同時抑制血小板聚集。綜上所述,該方劑各味中藥改善心臟及血液流變學的功能是一致的,這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肺炎併發心臟功能損害的治療和預防是有積極作用的。
4.9.7 對腫瘤的影響
該方劑中僅有人蔘、杏仁、枇杷葉具有抗腫瘤作用。人蔘製劑以及人蔘不同藥用部分所含的多種皁苷、人蔘多糖和人蔘揮發油均有抗腫瘤作用,其中人參揮發油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可抑制癌細胞的核酸及糖的代謝,從而使癌細胞死亡;人蔘多糖可誘生腫瘤壞死因子;人蔘莖葉皁苷可抑制腫瘤細胞RNA及DNA合成;人蔘皁苷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人蔘花皁苷能誘導干擾素、IL-2及NK細胞活性。苦杏仁所含苦杏仁苷及其水解生成的氫氰酸和苯甲醛有抗癌作用,氫氰酸加苯甲醛或苦杏仁苷加β-葡萄糖苷酶可明顯提高抗癌效力;已發現癌細胞無氧酵解佔優勢,其產物乳酸形成偏酸環境有利於β-葡萄糖苷酶活性,促使苦杏仁苷在癌細胞中水解出較多的氫氰酸和苯甲醛而發揮較強的抗癌作用。枇杷葉中所含熊果酸有抗癌作用。使藥甘草提取物可誘導肺癌、胃癌、肝癌等多種癌細胞凋亡,抑制癌基因蛋白表達上調。
4.9.8 對消化系統功能的影響
君藥桑葉對腸道平滑肌的興奮性有抑制作用。臣藥麥冬水煎劑能明顯抑制胃腸推進運動,且隨藥物劑量的增加作用增強,但對溴新斯的明引起的胃腸推進運動及乙酰膽鹼、BaCl2所致腸收縮卻有拮抗作用。佐藥人蔘皁苷R0及人蔘所含齊墩果酸均能抑制急性肝損傷,人蔘多糖對多種實驗性胃潰瘍均有抑制作用;杏仁所含脂肪油有潤腸通便作用,苦杏仁苷在分解後所產生的氫氰酸對胃蛋白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杏仁水溶部分的胃蛋白酶水解產物可抑制肝結締組織增生並能抑制CCl4引起的AST、ALT升高,苦杏仁苷能明顯促進肝細胞增生,苦杏仁苷胃蛋白酶水解產物苯甲醛能明顯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杏仁油有潤腸通便作用。使藥甘草提取物對肝損傷有保護作用,甘草酸類化合物對多種原因引起的肝損傷均具有保護作用;甘草甜素可明顯減輕肝細胞壞死和脂肪變性,並能減輕組織間質炎症反應,抑制肝纖維再生,從而降低肝硬化的發生率;甘草浸膏可使肝臟變性和壞死顯著減輕,肝細胞內糖元及核糖核酸恢復,血清ALT活性下降;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並能抑制細胞死亡最終階段的Ca2+內流,同時能抑制磷脂酶A2的作用,穩定溶酶體膜,減少其內各種酶的釋放,因而保護肝功能;甘草還有明顯的抗潰瘍作用;甘草鋅可促進成纖維細胞合成纖維和基質;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能抑制胃酸分泌;甘草FM100也能抑制胃酸分泌,從而具有抗潰瘍作用;生胃酮能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並能促進胃黏膜分泌和延長胃上皮細胞的生存時間;甘草FM100還具有罌粟鹼樣解痙能力。
4.10 各家論述
1.《醫門法律》:桑葉經霜者,得金氣而柔潤不凋,取之爲君;石膏稟清肅之氣,極清肺熱;甘草和胃生金;人蔘生胃之津,養肺之氣。命名清燥救肺湯,大約以胃氣爲主,胃土爲肺金之母也。
2.《醫宗金鑑》:《經》雲,損其肺者益其氣。肺主諸氣故也。然火與元氣不兩立,故用人蔘、甘草甘溫而補氣,氣壯火自消,是用少火生氣之法也。火燥膹鬱於肺,非佐甘寒多液之品不足以滋肺燥,而肺氣反爲壯火所食益助其燥矣。故佐以石膏、麥冬、桑葉、阿膠、胡麻仁輩使清肅令行,而壯火亦認氣化也。《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降之。故又佐以杏仁、枇杷葉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制節有權,氣行則不鬱,諸痿喘嘔自除矣。要知諸氣膹鬱則肺氣必大虛,若泥於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蔘,鬱必不開而火愈熾,皮聚毛落,喘咳不休而死矣。此名救肺,涼而能補之謂也。若謂實火可瀉,而久服芩、連,苦從火化,亡可立待耳。
3.《成方便讀》;此必六淫火邪,外傷於肺,而肺之津液素虧,爲火刑逼,是以見諸氣膹鬱,諸展喘嘔之象。然外來之火,非徒用清降可愈,《經》有火鬱發之之說,故以桑葉之輕宣肌表者,以解外來之邪,且此物得金氣而柔潤不凋,取之爲君;石膏甘寒色白,直清肺部之火,稟西方清肅之氣,以治其主病;肺與大腸爲表裏,火逼津枯,肺燥則大腸亦燥,故以杏仁、麻仁降肺而潤腸;阿膠、麥冬,以保肺之津液;人蔘、甘草以補肺之母氣;枇杷葉苦平降氣,除熱消痰,使金令得以下行,則膹鬱喘嘔之證皆可痊矣。
4.11 附註
5 《症因脈治》卷二方之清燥救肺湯
5.1 處方
桑葉 石膏 甘草 人蔘 桑白皮 阿膠 麥冬 杏仁 枇杷葉 知母 地骨皮
5.2 功能主治
《症因脈治》卷二方之清燥救肺湯具有清燥潤肺之功效。治外感燥火傷肺。身發寒熱,喘促氣逆,咳嗽不止,咳痰帶血,甚則引動胃氣,嘔吐痰涎,脈躁疾。
5.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5.4 出處
《症因脈治》卷二
7 參考資料
- ^ [1]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08.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2.
- ^ [4]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03.
-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03-504.
-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04.
- ^ [7]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0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