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Jīngmén GB25[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穴位 | 京門 | ||
---|---|---|---|
漢語拼音 | Jingmen | ||
羅馬拼音 | Chingmen | ||
美國英譯名 | Capital Gat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GB25 | |
日本 | 25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B25 | |
富耶氏 | VB25 | ||
德國 | G25 | ||
英國 | G25 | ||
美國 | GB25 |
京門爲經穴名(Jīngmén GB25)[2]。出《脈經》。別名氣府、氣俞[3]。屬足少陽膽經。京門是腎的募穴。京同“原”,門即門戶,此穴爲腎募,腎主一身之原氣,此爲原氣募集之處,故名京門。京門穴主治腰,腎等疾患:如腰脊痛,項背寒,肩胛內廉痛,脅肋痛,腹脹,小便不利,溺黃,小腹痛,洞泄下痢,水腫,腰痛,脅痛,泄瀉,腸鳴,嘔吐,現代又多用京門穴治療腎炎,腸疝痛,肋間神經痛,尿石病,腸炎,腰背肌勞損,腹痛等。
6 穴名解
京同“原”,門即門戶,此穴爲腎募,腎主一身之原氣,此爲原氣募集之處,故名京門。
京,與丘同義,高大之土阜。門,人所出入之處爲門。穴在第12肋骨前端,第11肋骨下緣,俗稱蜷窩,以其蜷臥成凹也。其處四周隆起,所在猶如胸廓大丘之門,可用以止恐定驚。京門爲腎之募穴,爲腎氣募集出入之大門。[4]
8 所屬部位
腰[5]
9 氣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京門穴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當第十二肋骨遊離端的下方。腎的募穴[6]。
京門穴位於側腰部,當第十二肋骨遊離端下際(《鍼灸甲乙經》、《鍼灸集成》等)。
另說“一頭齊神闕,一頭齊命門,折中是穴”(《循經考穴編》):“臍上五分,旁開九寸半”(《類經圖翼》)。
京門穴在腰部的位置
京門穴在腰部的位置
11 氣府穴穴位解剖
京門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佈着第十一肋間神經。皮膚由第11、12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的側支的前支重疊分佈。腹肌是腹壁的重要組成部。腹外斜肌位於腹前外側最淺層,肌束由後上方向前下斜行;深層的腹肌由後下方向上方斜行;腹橫肌則由後向前橫行。因此,腹肌能保持腹腔內一定的壓力(腹壓),以維持腹腔內器官的正常位置。穴位腹腔內對應器官,有升(右)降(左)結腸、小腸、乙狀結腸等。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3 氣府穴主治病證
京門穴主治腰,腎等疾患:如腰脊痛,項背寒,肩胛內廉痛,脅肋痛,腹脹,小便不利,溺黃,小腹痛,洞泄下痢,水腫,腰痛,脅痛,泄瀉,腸鳴,嘔吐,現代又多用京門穴治療腎炎,腸疝痛,肋間神經痛,尿石病,腸炎,腰背肌勞損,腹痛等。
京門穴主治腰、腎等疾患:如腰脊痛、項背寒、肩胛內廉痛、脅肋痛、腹脹、小便不利、溺黃、小腹痛、洞泄下痢等。
京門穴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腰痛;脅痛;腹脹,泄瀉,腸鳴,嘔吐。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瘞,脊強反折,京門主之。寒熱,腹脹膜,怏怏然不得息,京門主之。溢飲,水道不通,溺黃,小腹痛,裏急,腫,洞泄,體痛引骨,京門主之。
《鍼灸大成》:主腸鳴,小腸痛,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寒熱腹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小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
17 氣府穴研究進展
17.1 抑制腎臟的泌尿作用
針刺京門穴有抑制腎臟的泌尿作用,針後3小時的排尿量較正常組減少14.1%~14.4%。
17.2 治療尿路結石
針藥結合治療尿路結石。針刺主穴取腎俞(雙側)、京門、關元、中極,配穴取陰陵泉、三陰交。用捻轉強刺激手法進針,得氣後接通電針治療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爲度。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四金排石湯”:金錢草30 g,鬱金15 g,海金沙10 g,雞內金10 g,車前子30 g,木通10 g,石葦15 g,萹蓄10 g,瞿麥10 g,甘草6g。加減“四金排石湯”:膀胱溼熱重者,加滑石30 g,梔子10 g;血尿嚴重者,加小薊30 g、地榆12 g;病久腎虛者,加熟地黃30 g、知母10 g;氣虛明顯者,加黃芪30 g、茯苓15 g。上方水煎2次,取汁400 mL,每日1劑,早、晚各1次溫服,7d爲一療程,共進行3個療程。共治療68例,治癒50例,有效12例,無效6例。
17.3 治療泌尿繫結石
先用孕酮腧穴注射,取三陰交和照海,每次選取1穴(雙側),腧穴常規消毒,取2 mL無菌注射器,抽取孕酮1 mL (20 mg),刺人腧穴得氣後回抽無血,每側腧穴各注入藥液0.5 mL。三陰交和照海交替進行。孕酮腧穴注射完畢5 min後,開始針刺治療。主穴取腎俞、京門、膀胱俞、陰陵泉。實證加太沖、中極、三焦俞、太溪;虛證加關元、交信、足三裏、氣海。囑患者屈膝側臥位,患側在上,腧穴常規消毒後,取3寸毫針,由腎俞向京門透刺,要求針感向會陰部放射;膀胱俞、陰陵泉直刺1~1.5寸;餘穴用1.5寸毫針直刺。實證用瀉法,行強刺激,留針20 min;虛證用補法,行中度刺激,留針30~60 min。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共治療118例,痊癒91例,好轉2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爲96.6%。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6.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2.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5-316.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2.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