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偏歷 | ||
---|---|---|---|
漢語拼音 | Pianli | ||
羅馬拼音 | Pienli | ||
美國英譯名 | Isolated Harshnes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I6 | |
日本 | 6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GI6 | |
富耶氏 | GI6 | ||
德國 | DI6 | ||
英國 | Li6 | ||
美國 | LI6 |
偏歷爲經穴名(Piānlì LI6)[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手陽明大腸經。偏歷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偏即偏離,歷即行走,手陽明脈從此穴偏離別行手太陰脈,故名偏歷。主治耳鳴,耳聾,目赤,鼻衄,喉痛,扁桃體炎,手臂痠痛,頰腫,目赤痛,口眼斜,齒痛,水臌,小便不利,水腫,肩痛,臂痛,肘痛,腕痛,前臂神經痛,癲癇等。
5 穴名解
偏即偏離,歷即行走,手陽明脈從此穴偏離別行手太陰脈,故名偏歷。
偏,不平不正之義。《說文》“歷,過也。”《論衡·超奇》:“上通下達謂之歷。”此穴當橈骨之橈側偏背側處,位於前臂之偏旁,並從此分出旁支,斜絡於太陰也。經脈之氣由此經歷而過,別走太陰,故名偏歷。楊上善謂:“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歷手臂,別走太陰,故曰偏歷也。”[2]
7 所屬位置
前臂[3]
8 偏歷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屈肘,偏歷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4][5]。
偏歷位於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陽溪(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側腕屈肘取穴。
偏歷位於前臂背面橈側,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距陽溪穴3寸處;或以兩手虎口交叉,當中指盡處是穴[6]。
偏歷穴的位置
10 穴位解剖
偏歷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拇短伸肌、橈側腕長伸肌腱、拇長展肌腱。有頭靜脈。橈側分佈着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尺側分佈着前臂皮神經和前臂骨間神經。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筋膜較薄,有頭靜脈的起始部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以後,經拇短伸肌腱到橈側腕長伸肌腱,深達拇長展肌腱。以上三肌(腱)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偏歷穴的功效與作用
偏歷爲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與手太陰肺經溝通,前此數穴,乃本經梢末之氣。若陽經之氣不足,則熱力不達梢末,形成陰經之氣偏盛,則指端清冷。若陰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陽經之氣偏盛,則手心灼熱。本穴所治以口齒耳目諸疾居多,以其經絡所過也。
12 主治病症
偏歷主治耳鳴,耳聾,目赤,鼻衄,喉痛,扁桃體炎,手臂痠痛,頰腫,目赤痛,口眼斜,齒痛,水臌,小便不利,水腫,肩痛,臂痛,肘痛,腕痛,前臂神經痛,癲癇等。
偏歷主要用於五官及水液瀦留疾患等:如頰腫、耳聾耳鳴、鼻衄、目赤痛、口眼斜、喉痛、扁桃體炎、齒痛;水臌、小便不利、水腫;肩、臂、肘、腕痛及前臂神經痛、癲癇等。
偏歷主治鼻衄,耳聾,耳鳴,目赤,齒痛,咽喉腫痛,口眼斜,水腫,腕臂痛等。
16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膈。取之所別也。
《鍼灸甲乙經》:風瘧,汗不出,偏歷主之。癲疾多言,耳鳴,口僻,頰腫,實則聾,齲,喉痹不能言,齒痛,鼻鼽衄;虛則痹,膈俞、偏歷主之。𥌰目,目䀮䀮,偏歷主之。
《醫宗金鑑》:肺經裏之原穴太淵,大腸表之絡穴偏歷,二穴應刺之症,即胸脹溏瀉,小便頻數,灑灑惡寒,翕翕發熱,咳嗽喘促,氣短,皮膚、肩、背、缺盆麻木痙痛,皆肺、大腸經病也。
《鍼灸大成》:主肩膊肘腕痠疼,眯目䀮䀮,齒痛,鼻衄,寒熱瘧,癲疾多言,咽喉幹,喉痹,耳鳴,風汗不出,利小便。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膈,補之。
1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6.
-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7.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3.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97.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56-157.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