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註解
瘧爲病名,即瘧疾[1]。《黃帝內經素問·瘧論》:“夏傷於暑,秋必病瘧。”又:“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瘧疾(malaria[2][3])《內經》稱瘧、痎瘧;《金匱要略方論》稱瘧病。俗稱打擺子[4]。是指感染瘧原蟲、瘴毒或風寒暑溼之氣,以往來寒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反覆發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爲主要表現的疾病[5]。多發於夏秋季節。發作時,寒熱往來的稱“正瘧”;但寒不熱的稱“牝瘧”;但熱不寒的稱“癉瘧”;熱多寒少的稱“溫瘧”;發於嶺南寒熱不清的稱“瘴瘧”;久瘧不愈脅下有痞塊的稱“瘧母”[6]。
鍼灸治療間日瘧,不僅能控制症狀,而且能使瘧原蟲檢查轉陰。但惡性瘧疾病情危重者,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詳見瘧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