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Niuhuang Qingxin Wan[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bezoar sedative pill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niuhuang qingxin pill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niuhuang qingxin wa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牛黃清心丸爲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九首。常用方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方,又稱"局方牛黃清心丸"[1]。
牛黃清心丸中成藥的主要成分爲牛黃、當歸、川芎、甘草、山藥、黃芩、苦杏仁(炒)、大豆黃卷、大棗(去核)、白朮(炒)、茯苓、桔梗、防風、柴胡、阿膠、乾薑、白芍、人蔘、六神曲(炒)、肉桂、麥冬、白蘞、蒲黃(炒)、麝香、冰片、水牛角濃縮粉、羚羊角(用代用品)、硃砂、雄黃。具有清心化痰,鎮驚祛風的功效。用於風痰阻竅所致的頭暈目眩、痰涎壅盛、神志混亂、言語不清及驚風抽搐、癲癇。
4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方之牛黃清心丸
4.1 別名
4.2 組成
白芍藥、麥門冬、黃芩、當歸、防風、白朮各一兩半,柴胡、桔梗、川芎、茯苓、杏仁各一兩二錢半,神曲、炒蒲黃、人蔘各二兩半,羚羊角、麝香、冰片各一兩,肉桂、炒大豆黃卷、炒阿膠各一兩七錢半,白蘞、炮姜各七錢半,牛黃一兩二錢,犀角二兩,雄黃八錢,山藥七兩,甘草五兩,金箔一千二百張(取四百張爲衣),大棗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爲膏)。
4.3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煉蜜與棗膏爲丸,每兩作十丸。
上除棗、杏仁、金箔、2角末及牛黃、雄黃、龍腦、麝香4味外,共爲細末,入餘藥和勻,用煉蜜與棗膏爲丸,每兩作10丸,金箔爲衣。
4.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之牛黃清心丸主治諸風緩縱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恍惚,怔忡健忘,頭目眩冒,胸中煩鬱,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及心氣不足,驚悸悲憂,虛煩少眠,喜怒無時,或發狂癲,神情煩亂。
主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鬱,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顛,神情昏亂。小兒五癇天吊,急慢驚風,潮熱發搐,頭目仰視,或發痘疹,鬱結不出,驚過昏迷,一切怪病。
4.5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食後溫水化下。
每服1丸,溫水化下,食後服;小兒驚癇,酌量多少,竹葉湯溫溫化下。
4.6 附註
大牛黃清心丸(《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八)。牛黃丸(《醫便》卷五)。《續醫說》:《和劑局方》皆名醫所集,可謂精矣,其間差舛者亦有之,且如牛黃清心丸一方,用藥29味,藥性寒熱交錯,殊不可曉。昔見老醫雲,此方止是黃芩、麝香、龍腦、羚羊角、牛黃、犀角、雄黃、蒲黃、金箔9味而已,自千山藥以後21味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補虛門中山芋丸,當時不知何故,誤作一方。以上載周密《癸辛雜誌》,餘始得此說,甚未以爲然,及考諸方書,果信二方之合而爲一也。
5 《痘疹世醫心法》卷十一方之牛黃清心丸
5.1 別名
5.2 組成
牛黃二分半,硃砂一錢半,黃連五錢,鬱金二錢,黃芩、梔子仁各三錢。
5.3 製法
5.4 用法用量
每服八至九丸,燈心煎湯送下。
5.5 功能主治
《痘疹世醫心法》卷十一方之牛黃清心丸功能清熱解毒,開竅醒神。治心熱神昏。
5.6 藥理作用
6 《瘍醫大全》卷十七引竇太師方
6.1 組成
膽南星一兩,防風、黃連、雄黃各二錢,五倍子、玄蔘、天竺黃、桔梗、茯苓、茯神、當歸、犀角、荊芥各一錢,冰片、珍珠、麝香各五分,牛黃、輕粉各三分。
6.2 製法
6.3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薄荷煎湯磨服。
6.4 功能主治
7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牛黃清心丸
7.1 處方
羚羊角(鎊.另研.一兩) 麝香(另研.一兩) 龍腦(另研.一兩) 人蔘(去蘆.二兩半) 蒲黃(二兩半) 白茯苓(去皮.二錢半) 芎藭(一兩六錢半) 柴胡(一兩六錢半) 杏仁(另研.一兩六錢半) 桔梗(一兩六錢半) 防風(去蘆.一兩半) 白朮(一兩半) 白芍藥(一兩半) 麥門冬(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神曲(一兩半) 當歸(一兩半) 阿膠(炒.一兩七錢半) 大豆黃卷(一兩七錢半) 肉桂(一兩七錢半) 乾薑(七錢半) 牛黃(另研.一兩二錢) 犀角(另研.二兩) 雄黃(另研 八錢) 金箔(一千二百箔) 甘草(五錢) 乾山藥(十兩) 白蘞(七錢半) 大棗(另研.一百個)
7.2 炮製
上除大棗、杏仁、金箔、羚羊角、犀角、麝香、龍腦、雄黃另研,餘藥別研爲細末,入羚羊角等七味。入內再研和勻。將大棗煮熟去皮核,搗爛如泥。同煉蜜爲丸,每一兩作十丸,金箔爲衣。
7.3 功能主治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牛黃清心丸主治諸風緩縱不隨,言語蹇澀,痰涎壅盛,心怔健忘,或發癲狂,並皆治之。
7.4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食後溫水下。
7.5 出處
8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之牛黃清心丸
8.1 別名
8.2 處方
黃連(生)15克 黃芩 山梔仁各9克 鬱金6克 辰砂4.5克 牛黃0.75克
8.3 製法
8.4 功能主治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之牛黃清心丸具有清熱解毒,開竅安神之功效。治溫邪內陷,熱入心包,身熱煩躁,神昏詁語;中風痰熱內閉,神昏語謇,及小兒驚風,發熱抽搐。
8.5 用法用量
每服7~8丸,燈心湯下。
8.6 藥理作用
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和降溫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6(11):29~31,實驗表明,本方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作用部位主要在腦幹及大腦。能降低大鼠正常體溫及酵母菌致熱大鼠的體溫,作用較強且持久,還能提高小鼠耐高溫的能力,顯着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其藥理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顯着鎮靜、鎮驚、解熱作用,又能提高小鼠耐高溫、耐缺氧能力。
8.7 方解
方用牛黃清心解毒,豁痰開竅爲君;黃連,黃芩、山梔清熱瀉火爲臣;鬱金芳香開閉,硃砂寒涼重鎮,用以開竅安神,共爲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開竅安神之功。
8.8 出處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9 《瘡瘍經驗全書》卷一方之牛黃清心丸
9.1 組成
牛膽南星1兩,麝香5分,珍珠5分,冰片5分,黃連末2錢,防風末1錢,荊芥末1錢,五倍末1錢,桔梗末1錢,玄蔘1錢,茯神1錢,當歸1錢,雄黃2錢,輕粉3分,天竺黃1錢,犀角末1錢。
9.2 功效主治
《瘡瘍經驗全書》卷一之牛黃清心丸具有開關解熱之功效。主治弄舌喉風,鎖喉毒。初生於耳前聽會穴,形如瘰癧,漸攻咽喉,腫塞疼痛,妨礙飲食。
9.3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薄荷湯磨服。
9.4 製備方法
11 《張氏醫通》卷十三方之牛黃清心丸
11.1 組成
牛黃3錢,羚羊角(勿經火,鎊爲末)3錢,茯苓3錢,白朮(生用)3錢,桂心3錢,當歸3錢,甘草3錢,麝香2錢,雄黃(煉,水飛淨)2錢,龍膽錢半,人蔘5錢,犀角5錢。
11.2 功能主治
《張氏醫通》卷十三之牛黃清心丸主治初中風,痰涎壅盛,昏憒不省,語言蹇澀,瘈瘲不遂,一切痰氣閉塞證。
11.3 用法用量
臨用開化,沸湯、薑湯任下。
11.4 製備方法
上藥各取淨末配勻,蜜和成劑,分作50丸,金箔爲衣,待幹蠟護。
11.5 各家論述
《醫略六書》:氣虛痰熱,熱盛生風,故關竅閉塞,神昏不語焉。牛黃涼心豁痰,茯神安神滲溼,雄黃墜痰燥溼,白朮健中燥溼,犀角、羚羊角清逆上之痰火,人蔘、當歸益既傷之氣血,麝香開竅,龍腦通關,甘草緩中瀉火,少佐桂心,爲寒因熱用之嚮導,蜜丸甘潤,金衣墜熱,蠟護以完其氣味也,沸湯化之以補中,薑湯下之以豁痰,務使氣血調而脈自斂、痰火降而風自熄,神自清矣。原方品味冗雜故節之。
11.6 附註
本方即《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牛黃清心丸”裁定。原方尚有防風、黃芩、麥門冬、白芍、柴胡、桔梗、杏仁、芎藭、阿膠、大豆黃卷、蒲黃、神曲、乾薑、薯芋、大棗一十六味,因太冗雜,故去之。
12 《活人方》卷一方之牛黃清心丸
12.1 組成
西牛黃3錢,犀角尖(銼末)5錢,羚羊角(銼末)2錢5分,茯神3錢5分,當歸身(酒洗,焙乾)3錢7分5釐,川芎3錢5分,白芍(酒潤,炒黃)3錢7分5釐,阿膠(蛤粉炒珠)4錢3分7釐,真神曲(炒)2錢5分,甘草(生用)1兩2錢7分,柴胡3錢2分,防風3錢7分5釐,桔梗3錢2分,杏仁(去皮尖)3錢2分,黃芩3錢7分5釐,黃連4錢3分7釐,蒲黃3錢1分5釐,白蘞1錢9分,乾薑1錢9分,肉桂4錢3分8釐,冰片2錢5分,麝香2錢5分,雄黃2錢,黑棗25枚(去皮核)。
12.2 主治
《活人方》卷一之牛黃清心丸主治中風後氣虛,事冗心勞,諸火內亢,風痰壅塞,神昏氣亂,眩暈肢麻。
12.3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臨睡燈心湯化下。
12.4 製備方法
13 牛黃清心丸(局方)藥典標準
13.1 品名
Niuhuang Qingxin Wan
13.2 處方
牛黃25.7g、當歸45g、川芎39g、甘草150g、山藥210g、黃芩45g、炒苦杏仁37.5g、大豆黃卷57g、大棗90g、炒白朮75g、茯苓48g、桔梗39g、防風45g、柴胡39g、阿膠51g、乾薑25g、白芍75g、人蔘75g、六神曲(炒)75g、肉桂54g、麥冬44g、白蘞22.5g、蒲黃(炒)7.5g、人工麝香6.4g、冰片16.1g、水牛角濃縮粉28.5g、羚羊角28.4g、硃砂69.7g、雄黃24g
13.3 製法
以上二十九味,除牛黃、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濃縮粉外,硃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羚羊角銼研成細粉;其餘山藥等二十二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濃縮粉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90~110g製成大蜜丸,或用水(加入4%煉蜜)泛丸,製得水丸,即得。
13.4 性狀
13.5 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試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茯苓)。草酸鈣簇晶直徑18~32μm,存在於薄壁細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有數個簇晶(白芍)。草酸鈣針晶細小,長10~32μm,不規則地充塞於薄壁細胞中(炒白朮)。草酸鈣針晶束長24~50μm,存在於類圓形或橢圓形黏液細胞中(麥冬)。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甘草)。韌皮纖維淡黃色,梭形,壁厚,孔溝細(黃芩)。聯結乳管直徑14~25μm,含淡黃色顆粒狀物(桔梗)。石細胞橙黃色,貝殼狀,壁較厚,較寬一邊紋孔明顯(炒苦杏仁)。果皮表皮細胞黃棕色至紅棕色,表面觀多角形,斷面觀角質層厚約10μm(大棗)。種皮柵狀細胞淡黃色,長45~80μm(大豆黃卷)。花粉粒黃色,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30μm,外壁有微細疣狀突起(蒲黃)。不規則細小顆粒暗棕紅色,有光澤,邊緣暗黑色(硃砂)。不規則碎塊金黃色或橙黃色,有光澤(雄黃)。不規則碎塊灰白色或淺灰黃色,稍具光澤,表面有灰棕色色素顆粒,並有不規則縱長裂縫(水牛角濃縮粉)。
(2)取本品大蜜丸3g,剪碎,加硅藻土2g,研勻,或取水丸2g,研碎,加三氯甲烷3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膽酸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異辛烷—乙酸乙酯—冰醋酸(15:7:5)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3)取本品大蜜丸6g,剪碎,加硅藻土3g,研勻,或取水丸4g,研碎,加乙醚3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備用,濾渣揮幹乙醚,加甲醇3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水15ml微熱使溶解,用鹽酸調節pH值爲1~2,用乙酸乙酯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併乙酸乙酯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芩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6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2%三氯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4)取本品大蜜丸15g,剪碎,加硅藻土7g,研勻,或取水丸8g,研碎,加三氯甲烷5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棄去三氯甲烷液,殘渣揮去溶劑,加水飽和正丁醇50ml,超聲處理40分鐘,濾過,濾液加三倍量氨試液洗滌,分取正丁醇層,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人蔘皁苷Rb1對照品、人蔘皁苷Re對照品、人蔘皁苷Rg1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6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65:35:10 )10℃以下放置12小時的下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5)取(鑑別](3)項下乙醚提取液,揮幹乙醚,殘渣加乙酸乙酯0.5 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當歸對照藥材0.5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乙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爲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3.6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A)。
13.7 功能與主治
清心化痰,鎮驚祛風。用於風痰阻竅所致的頭暈目眩、痰涎壅盛、神志混亂、言語不清及驚風抽搐、癲癇。
13.8 用法與用量
13.9 注意
孕婦慎用。
13.10 規格
水丸 每20粒重1.6g;
大蜜丸 每丸重3g。
13.11 貯藏
密封。
13.12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