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bezoar,calculus bovis[朗道漢英字典]
bezoar,bezoar bov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ezoar orienta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alculus bov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oriental bezoa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alculus Bovi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ezoa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國家基本藥物
序號 | 基本藥物目錄序號 | 藥品名稱 | 劑型 | 規格 | 單位 | 零售指導價格 | 類別 | 備註 |
353 | 29 | 安宮牛黃丸 | 蜜丸 | 3g(人工麝香,天然牛黃) | 丸 | 99.0元 | 中成藥部分 | * |
354 | 29 | 安宮牛黃丸 | 蜜丸 | 1.5g(人工麝香,天然牛黃) | 丸 | 52.1元 | 中成藥部分 | |
355 | 29 | 安宮牛黃丸 | 蜜丸 | 3g(人工麝香,體外培育牛黃) | 丸 | 80.0元 | 中成藥部分 | *△ |
147 | 12 | 牛黃解毒膠囊 | 膠囊劑 | 0.5g*20粒(人工牛黃) | 盒(瓶) | 8.0元 | 中成藥部分 | *△ |
148 | 12 | 牛黃解毒膠囊 | 膠囊劑 | 0.3g*12粒(人工牛黃) | 盒(瓶) | 3.2元 | 中成藥部分 | |
149 | 12 | 牛黃解毒膠囊 | 膠囊劑 | 0.3g*20粒(人工牛黃) | 盒(瓶) | 5.3元 | 中成藥部分 | |
150 | 12 | 牛黃解毒膠囊 | 膠囊劑 | 0.3g*24粒(人工牛黃) | 盒(瓶) | 6.4元 | 中成藥部分 | |
151 | 12 | 牛黃解毒膠囊 | 膠囊劑 | 0.3g*36粒(人工牛黃) | 盒(瓶) | 9.6元 | 中成藥部分 | |
152 | 12 | 牛黃解毒膠囊 | 膠囊劑 | 0.4g*20粒(人工牛黃) | 盒(瓶) | 6.7元 | 中成藥部分 | |
113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24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2.0元 | 中成藥部分 | *(指用量爲一次3片,一日2~3次的品規) |
114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6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0.53元 | 中成藥部分 | |
115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8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0.69元 | 中成藥部分 | |
116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9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0.78元 | 中成藥部分 | |
117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0.86元 | 中成藥部分 | |
118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2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0元 | 中成藥部分 | |
119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5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3元 | 中成藥部分 | |
120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6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4元 | 中成藥部分 | |
121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8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5元 | 中成藥部分 | |
122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2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7元 | 中成藥部分 | |
123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3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2.5元 | 中成藥部分 | |
124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36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3.0元 | 中成藥部分 | |
125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4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3.3元 | 中成藥部分 | |
126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45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3.7元 | 中成藥部分 | |
127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48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3.9元 | 中成藥部分 | |
128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5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4.1元 | 中成藥部分 | |
129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6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4.8元 | 中成藥部分 | |
130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8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6.4元 | 中成藥部分 | |
131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96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7.6元 | 中成藥部分 | |
132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0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7.9元 | 中成藥部分 | |
133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2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9.4元 | 中成藥部分 | |
134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0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0.95元 | 中成藥部分 | |
135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2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1元 | 中成藥部分 | |
136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8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7元 | 中成藥部分 | |
137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20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8元 | 中成藥部分 | |
138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24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2.2元 | 中成藥部分 | |
139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30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2.7元 | 中成藥部分 | |
140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36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3.3元 | 中成藥部分 | |
141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40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3.6元 | 中成藥部分 | |
142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45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4.0元 | 中成藥部分 | |
143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48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4.3元 | 中成藥部分 | |
144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60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5.3元 | 中成藥部分 | |
145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00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8.7元 | 中成藥部分 | |
146 | 12 | 牛黃解毒片 | 片劑 | 120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0.4元 | 中成藥部分 | |
153 | 12 | 牛黃解毒軟膠囊 | 軟膠囊 | 0.4g*12粒(人工牛黃) | 盒(瓶) | 6.2元 | 中成藥部分 | *△ |
154 | 12 | 牛黃解毒軟膠囊 | 軟膠囊 | 0.4g*24粒(人工牛黃) | 盒(瓶) | 12.0元 | 中成藥部分 | |
109 | 12 | 牛黃解毒丸 | 蜜丸 | 3g(人工牛黃) | 丸 | 0.56元 | 中成藥部分 | * |
110 | 12 | 牛黃解毒丸 | 蜜丸 | 30g(人工牛黃) | 瓶 | 4.7元 | 中成藥部分 | |
111 | 12 | 牛黃解毒丸 | 蜜丸 | 40g(人工牛黃) | 瓶 | 6.2元 | 中成藥部分 | |
112 | 12 | 牛黃解毒丸 | 蜜丸 | 60g(人工牛黃) | 瓶 | 9.0元 | 中成藥部分 | |
173 | 13 | 牛黃上清膠囊 | 膠囊劑 | 0.3g*24粒(人工牛黃) | 盒(瓶) | 18.9元 | 中成藥部分 | *△ |
174 | 13 | 牛黃上清膠囊 | 膠囊劑 | 0.3g*12粒(人工牛黃) | 盒(瓶) | 9.7元 | 中成藥部分 | |
161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48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6.4元 | 中成藥部分 | *(指用量爲一次4片,一日2次的品規) |
162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8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1元 | 中成藥部分 | |
163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18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2.5元 | 中成藥部分 | |
164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24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3.3元 | 中成藥部分 | |
165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36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4.9元 | 中成藥部分 | |
166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4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5.4元 | 中成藥部分 | |
167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6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7.9元 | 中成藥部分 | |
168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80片(糖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10.5元 | 中成藥部分 | |
169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24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3.6元 | 中成藥部分 | |
170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36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5.3元 | 中成藥部分 | |
171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40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5.9元 | 中成藥部分 | |
172 | 13 | 牛黃上清片 | 片劑 | 48片(薄膜衣,人工牛黃) | 盒(瓶) | 7.0元 | 中成藥部分 | |
155 | 13 | 牛黃上清丸 | 蜜丸 | 6g(人工牛黃) | 丸 | 0.63元 | 中成藥部分 | * |
156 | 13 | 牛黃上清丸 | 水蜜丸 | 3.5g(人工牛黃) | 袋 | 0.66元 | 中成藥部分 | |
157 | 13 | 牛黃上清丸 | 水蜜丸 | 4g(人工牛黃) | 袋 | 0.76元 | 中成藥部分 | |
158 | 13 | 牛黃上清丸 | 水蜜丸 | 5g(人工牛黃) | 袋 | 0.95元 | 中成藥部分 | |
159 | 13 | 牛黃上清丸 | 水蜜丸 | 6g(人工牛黃) | 袋 | 1.1元 | 中成藥部分 | |
160 | 13 | 牛黃上清丸 | 水蜜丸 | 54g(人工牛黃) | 瓶 | 10.2元 | 中成藥部分 |
注(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部分):
1、表中備註欄標註“*”的爲代表品。
2、表中代表劑型規格在備註欄中加註“△”的,該代表劑型規格及與其有明確差比價關係的相關規格的價格爲臨時價格。
注(中成藥部分):
2、表中備註欄加註“△”的劑型規格,及同劑型的其他規格爲臨時價格。
5 中藥名·牛黃
牛黃爲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爲牛科動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的乾燥膽結石[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5.1 拉丁名
Calculus Bov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2 英文名
bezoar(《中醫藥學名詞(2004)》)
5.3 別名
5.4 來源及產地
牛科動物黃牛Bos taurus 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膽囊中的結石。全國各地均產,以西北、西南、東北等地較多。
5.5 性味歸經
苦、甘,涼。入心、肝經。
5.6 功能主治
①治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驚癇、發狂,小兒驚風抽搐,熱痰壅盛。
牛黃爲眼科常用平肝熄風藥,具有化痰開竅,熄風止痙,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肝膽火熾,痰火升擾,阻塞目竅,閉塞玄府所致的綠風內障,頭眼劇痛,瞳散視昏。常與羚羊角、麝香、殭蠶等同用,如熄風丸。
5.7 用法用量
研末服:0.15~0.45g。一般多入丸、散用。外用:研末敷患處。
5.8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5.9 化學成分
5.10 藥理作用
牛黃給動物口服,用抗驚厥、鎮靜作用,並能解熱、抗炎及刺激腸蠕動,起通便作用。又含兩種酸性肽類成分,能收縮平滑肌,包括膽囊平滑肌及膽道口括約肌,並能防止毒物對肝臟的損害。去氧膽酸有鎮靜、抗驚厥及利膽作用。牛黃小劑量有抗貧血作用及某些強心作用。牛黃具抗腫瘤作用。
5.11 牛黃的藥典標準
5.11.1 品名
Niuhuang
BOVIS CALCULUS
5.11.2 來源
本品爲牛科動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hn的乾燥膽結石。宰牛時,如發現有牛黃,即濾去膽汁,將牛黃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陰乾。
5.11.3 性狀
本品多呈卵形、類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徑0.6~3(4.5)cm,少數呈管狀或碎片。表面黃紅色至棕黃色,有的表面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狀突起,有的具龜裂紋。體輕,質酥脆,易分層剝落,斷面金黃包,可見細密的同心層紋,有的夾有白心。氣清香,味苦而後甘,有清涼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5.11.4 鑑別
(1)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調和,塗於指甲上,能將指甲染成黃色,習稱“掛甲”。
(2)取本品少許,用水合氯醛試液裝片,不加熱,置顯微鏡下觀察:不規則團塊由多數黃棕色或棕紅色小顆粒集成,稍放置,色素迅速溶解,並顯鮮明金黃色,久置後變綠色。
(3)取本品粉末l0mg,加三氯甲烷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於,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膽酸對照品、去氧膽酸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異辛烷一乙酸乙酯一冰醋酸(15:7:5)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4)取本品粉末lOmg,加三氯甲烷一冰醋酸(4:1)混合溶液5ml,超聲處理5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膽紅素對照品,加三氯甲烷一冰醋酸(4:1)混合溶液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甲醇-冰醋酸(10:3:0.1:0.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5.11.5 檢查
5.11.5.1 水分
不得過9.0%(附錄ⅨH第一法)。
5.11.5.2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K)。
5.11.5.3 遊離膽紅素
取本品粉末l0m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加三氯甲烷30ml,微溫,放冷,加三氯甲烷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照紫外一可見分光光度法(附錄V A),在453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不得過0.70。
5.11.6 含量測定
5.11.6.1 膽酸
取本品細粉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蒸乾,殘渣加20%氫氧化鈉溶液l0ml,加熱迴流2小時,冷卻,加稀鹽酸19ml,調節pH值至酸性,用乙酸乙酯提取4次(25ml.25ml,20ml,20ml),乙酸乙酯液均用同一鋪有少量無水硫酸鈉的脫脂棉濾過,濾液合併,回收溶劑至幹,殘渣加甲醇溶解,轉移至l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膽酸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48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2μl、對照品溶液1μl與3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異辛烷一乙酸丁酯一冰醋酸一甲酸(8:4:2:1)爲展開劑,展至14~17 cm,取出,晾乾,噴以3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薄層色譜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As-380nm,k-650nm,測量供試品吸光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光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膽酸(C24H4005)不得少於4.0%。
5.11.6.2 膽紅素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取膽紅素對照品l0mg,精密稱定,置l00ml棕色量瓶中,加三氯甲烷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5ml,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中含膽紅素l0μg),
5.11.6.3 標準曲線的製備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1ml、2ml、3ml、4ml、5ml,置具塞試管中,分別加乙醇補至9.0ml,各精密加重氮化溶液(甲液:取對氨基苯磺酸0.1g,加鹽酸1.5ml與水適量使成100ml;乙液:取亞硝酸鈉0.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置冰箱內保存。用時取甲液10ml與乙液0.3ml,混勻)1ml,搖勻,在15~20℃暗處放置1小時,以相應的試劑爲空白,照紫外一可見分光光度法(附錄V A),在533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以吸光度爲縱座標,濃度爲橫座標,繪製標準曲線。
5.11.6.4 測定法
取本品細粉約10m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加三氯甲烷一乙醇(7:3)混合溶液60ml、鹽酸1滴,搖勻,置水浴中加熱迴流約30分鐘,放冷,轉移至100ml棕色量瓶中。容器用少量混合溶液洗滌,洗液併入同一量瓶中,加上述混合溶液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上清液10ml,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3ml,置具塞試管中,照標準曲線的製備項下的方法,自“加乙醇補至9.0ml”起,依法測定吸光度,從標準曲線上讀出供試品溶液中含膽紅素的重量(mg),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合膽紅素(C33H36N406)不得少於35.0%。
5.11.7 性味與歸經
甘,涼。歸心、肝經。
5.11.8 功能與主治
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解毒。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迷,驚癇抽搐,癲癇發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
5.11.9 用法與用量
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5.11.10 注意
孕婦慎用。
5.11.11 貯藏
5.11.12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6 病證名·牛黃
牛黃爲病證名。三十六黃之一。《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牛黃者,舌如蠟色,口作噍,不多言語,或如牛吼。若眼目頭面未變,作深黃色者可治;如舌上及身體黃黑色者難療。”治用點烙法,內服犀角散等方。
參見黃疸:黃疸爲病名[3]。古代亦稱黃癉。主要表現爲目黃、皮膚黃、小便黃。《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認爲其發病多由瘀熱與溼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溼在裏不解所引起者。本病有屬陰屬陽,在髒在腑之分。《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溼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髒。陽黃之作,溼從火化,瘀熱在裏,膽熱液泄……燻蒸遏鬱,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爲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溼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爲溼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薰黃,陰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爲陽黃和陰黃。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黃疸可見於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鬱滯及溶血性黃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