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Nèitíng ST44[中國鍼灸學詞典]
nèití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4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4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內庭 | ||
---|---|---|---|
漢語拼音 | Neiting | ||
羅馬拼音 | Neiting | ||
美國英譯名 | Inner Court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T44 | |
日本 | 44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E44 | |
富耶氏 | |||
德國 | M44 | ||
英國 | S44 | ||
美國 | St44 |
內庭爲經穴名(Nèitíng ST44)[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內庭爲足陽明胃經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水。內即裏邊,庭指庭院,對歷兌來說,本穴猶如門內的庭院,故名內庭。主治齒痛,齒齦炎,齦腫,面腫,口喎,喉痹,咽喉腫痛,鼻衄,腹痛,腹脹,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痢疾,泄瀉,腸疝痛,足背腫痛,熱病,胃痛吐酸,胃痙攣,消化不良,目痛,口噤,耳鳴,吞酸,納呆,腸癰,便血,大小便不利,脛骨痛,腳氣,足趾腫痛,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跖趾關節痛,發熱,頭痛,牙痛,便祕,癮疹,四肢厥逆,脛痛不可屈伸,癔症,小便出血等。
6 穴名解
內即裏邊,庭指庭院,對歷兌來說,本穴猶如門內的庭院,故名內庭。
內,內裏,內方。深處爲內,居處爲庭。門內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穴居第2、第3趾間之趾蹼部,地位隱蔽,猶如門內之庭堂也。本穴之下爲“歷兌”。“兌”於《易經》爲口,爲門。本穴猶在門庭之內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處,而在頭腦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關於內也。於體則庭,於用則內,故名“內庭”。[2]
7 所屬部位
足背[3]
10 穴位解剖
內庭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短伸肌、第二跖骨間隙。有足背靜脈網。當足背內側皮神經外側支分爲趾背神經處。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外側支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長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的第2、3趾腱之間,深進入骨間肌。以上諸肌的神經支配爲腓深神經。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在第二與第三趾長、短伸肌腱之間→第二、第三跖骨頭之間。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內庭穴的功效與作用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之滎穴,具有清經熱、降胃火的作用,多用於胃火熾盛及陽明熱熾、循經上擾的頭面、咽喉、口齒、鼻疾患。
足陽明經脈循鼻外,入上齒中,挾口環脣,屬胃絡脾,其經筋結於面部,其絡脈絡於咽喉,所以,內庭穴既可清陽明經熱,治療齒痛、鼻衄、咽喉腫痛等經絡病,又可泄陽明腑熱,治療胃腸腑症。
12 主治病症
內庭穴主治齒痛,齒齦炎,齦腫,面腫,口喎,喉痹,咽喉腫痛,鼻衄,腹痛,腹脹,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痢疾,泄瀉,腸疝痛,足背腫痛,熱病,胃痛吐酸,胃痙攣,消化不良,目痛,口噤,耳鳴,吞酸,納呆,腸癰,便血,大小便不利,脛骨痛,腳氣,足趾腫痛,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跖趾關節痛,發熱,頭痛,牙痛,便祕,癮疹,四肢厥逆,脛痛不可屈伸,癔症,小便出血等。
內庭穴主治齒痛、口喎、喉痹、鼻衄、腹痛、腹脹、痢疾,泄瀉、足背腫痛、熱病、胃痛吐酸。
內庭主治面口、脾胃等疾患:如目痛、齒痛、鼻衄、喉痹、口噤、耳鳴、腹痛、腹脹、吞酸、納呆、泄瀉、痢疾、腸癰、便血、大小便不利、脛骨痛、腳氣、足趾腫痛。
現代又多用內庭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齒齦炎、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腸疝痛、跖趾關節痛等。
內庭主治發熱,頭痛,牙痛,口喎,鼻衄,咽喉腫痛,腹痛,腹脹,泄瀉,痢疾,便祕,便血,癮疹,足背腫痛等。
內庭穴主治胃痛吐酸,消化不良,腹脹,腹痛,泄瀉,便祕,痢疾;齒痛,齦腫,口喎,鼻衄,面腫,咽喉腫痛;四肢厥逆,脛痛不可屈伸,足背腫痛;熱病,癔症,小便出血。
其它:三叉神經痛。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四厥,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逆冷脛痛,腹脹皮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熱病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滿寒慄,齦口噤僻,不嗜食,內庭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齒齲痛,瘧,不嗜食。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並治雜病歌》:內庭次趾外,胃脘陽明。能療四肢厥,喜靜惡聞聲,耳內鳴喉痛,數欠及牙疼,虛疾不思食,針着便惺惺。
17 現代研究
17.1 調節腸蠕動
在正常家兔身上針刺“足三裏”、“上巨虛”、“內庭”均可促進腸蠕動,對大腸蠕動比較亢進或緊張度較高者,針刺則使之減弱。說明針刺“內庭”等穴對腸運動有一定調節作用。
17.2 治療小兒吐乳
患兒年齡爲0.5~12個月,病程爲5~60 d。患兒平仰,取本穴(重者雙側),徐徐捻轉進針0.2~0.5寸,得氣後加速左右捻轉,不留針,每日1次。結果,治療3次,痊癒11例,無效1例。
17.3 治療腹股溝急慢性疼痛
用30號l寸毫針,直刺,得氣後用捻轉瀉法,針刺左側,拇指向前、示指向後,針刺右側,示指向前、拇指向後,頻頻捻鍼,當疼痛緩解時留針20~30 min。
17.4 對胃蠕動功能的影響
觀察針刺足陽明經上下對應的四白、內庭對胃蠕動功能的影響,進一步探討足陽明經與胃的相關規律。選擇12例正常人及3例胃疾病患者爲觀察對象,對其四白、內庭及左右旁開對照點進行鍼刺,並以B超顯像觀察針刺前後胃蠕動波頻率、電子標尺測蠕動波幅,同時攝片記錄。結果,針刺足陽明經的四白、內庭對胃蠕動功能有特異性影響。
17.5 治療牙痛
取坐位或仰臥位,只取牙痛對側的內庭,用長0.5寸毫針,以捻轉提插手法強刺激同時囑咐患者按摩患牙或上下牙做咀嚼食物狀,留針15~20 min。針畢用三棱針點刺該穴放血3~10滴。一般治療1次,最長3次。結果:有8例患者經過1次治療疼痛消失,2例經過3次治療疼痛明顯減輕,總有效率100%。
17.6 針麻
17.7 引產
針刺內庭可用作引產。
17.8 治療白喉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7.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1.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0.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