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gum myrrh[朗道漢英字典]
myrrh[朗道漢英字典]
Commiphora myrrh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myrrh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Myrrha(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yrrh[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拉丁名
Myrrha(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myrrh(《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末藥。
12 沒藥的化學成分
沒藥含α-罕沒藥酸和β-罕沒藥酸(Heerabomyrrholic acid)、α-沒藥酸、β-沒藥酸和γ-沒藥酸(Commiphoric acid)、沒藥次酸(Commiphorinic acid)、α-罕沒藥酚和β-罕沒藥酚(α- Heerabomyrrhol、β-Heerabomyrrhol)、罕沒藥樹脂(Heeraboresene)。另含揮發油,其成分爲丁香油酚、間苯甲酚、枯醛、桂皮醛、罕沒藥烯(Heerabolene)等。
14 沒藥過敏
沒藥的主要成分爲樹脂、樹膠和揮發油,後者含丁香油酚等,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功效[3]。本藥內服煎劑用量3~9g/d。
14.1 沒藥過敏反應的症狀
沒藥的不良反應主要爲過敏反應,如面部潮紅、全身粟粒樣丘疹、奇癢,也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等。
14.2 治療
沒藥過敏的治療要點爲:
抗過敏及對症治療。
15 《全國中草藥彙編》:沒藥
15.1 拼音名
Mò Yào
15.2 別名
15.3 來源
橄欖科沒藥屬植物沒藥樹Commiphora myrrha Engl.[C. molmol Engl.]及同屬他種植物的樹幹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一般在11月至次年2月間採收,但亦有在6~7月間採收,採收後揀淨樹皮及其他雜質即得。
15.4 性狀
初滲出的爲黃白色液體,在空氣中逐漸變成爲紅棕色硬塊。
15.5 炮製
原藥搗碎,炒至焦黑色,待部分揮發油揮發後,稍冷,搗成小塊即成。
15.6 性味
苦,平。
15.7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外用消腫生肌。用於跌打淤血腫痛,癰疽腫痛,胸腹諸痛;外用治瘡口久不收斂。
15.8 用法用量
15.9 備註
15.10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16 《中華本草》:沒藥
16.1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
《本草圖經》:沒藥,生波斯國,今海南諸國及廣州或有之。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欖,葉青而密,歲久者則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結成塊,或大或小,亦類安息香。
16.2 拼音名
Mò Yào
16.3 英文名
Myrrh
16.4 別名
末藥。
16.5 來源
藥材基源:爲橄欖科植物沒藥樹及同屬植物樹幹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mmiphora myrrha Engl.[C.molmol Engl.]
採收和儲藏:11月至翌年2月採收。樹脂可由樹皮裂縫自然滲出;或將樹皮割破,使油膠樹脂從傷口滲出。初呈淡黃白色粘稠液,遇空氣逐漸凝固成紅棕色硬塊。採得後去淨雜質,置乾燥通風處保存。
16.6 原形態
沒藥樹 低矮灌木或喬木,高約3m。樹幹粗,具多數不規則尖刻狀的粗枝;樹皮薄,光滑,小片狀剝落,淡橙棕色,後變灰色。葉散生或叢生,單葉或三出複葉;小葉倒長卵形或倒披針形,中央1片長7-18mm,寬4-5mm,遠較兩側1對爲大,鈍頭,全緣或末端稍具鋸齒。花小,叢生於短枝上;萼杯狀,宿存,上具4鈍齒;花冠白色,4瓣,長圓形或線狀長圓形,直立;雄蕊8,從短杯狀花盤邊緣伸出,直立,不等長;子房3室,花柱短粗,柱頭頭狀。核果卵形,尖頭,光滑,棕色,外果皮革質或肉質。種子1-3顆,但僅1顆成熟,其餘均萎縮。花期夏季。
16.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500m的山坡地。
16.8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呈不規則顆粒狀或粘結成團塊,直徑約2.5cm,有較小或更大的。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或黃棕色相間,無光澤或有時無光澤部分與有光澤部分相間。有時夾有樹皮、木屑。質堅脆,破碎面顆粒狀,有油樣光澤,打碎後的薄片有亮光或半透明。氣香而特異,味極苦,嚼時粘牙。以塊大、棕紅色、香氣濃、雜質少者爲佳。
16.9 化學成份
含樹脂25%-35%,揮發油2.5%-9%,樹膠約57%-65%,樹脂的大部分能溶於醚,不溶性部分a及β罕沒藥酸(heerabomyrrholic acid),可溶性部分含a、β及γ沒藥酸(commiphoric acid)沒藥尼酸(commiphorinic acid)a-及β罕沒藥酚(heerabomyrrhol),尚含罕沒藥樹脂(heeraboresene),沒藥萜醇(commiferin)。揮發油在空氣中易樹脂化,含丁香油酚(eugenol),間甲苯酚(m-cresol),枯醛(cuminaldehyde),蒎烯(pinene),檸檬烯(limonene),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罕沒藥烯(heerabolene)等,並含多種呋喃倍半萜類化合物:8a-甲氧基莪術呋喃二烯(8a-methoxyfuranodiene),8a-乙酸基莪術呋喃二烯(8a-acetylfu-ranodiene),莪術呋喃烯(curzerene,isofruanogermacrene),烏藥根烯(lindestrene),呋喃桉-1,3-二烯(furanoeudesma-1,3-diene),莪術呋喃二烯(furanodiene)。反式和順式4,17(20)-孕甾-3,16-二酮(E,Z-guggulsterone)。樹膠水解得阿拉伯糖,半乳糖和木糖。
16.10 藥理作用
沒藥的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沒藥的抗菌作用可能與含丁香油酚有關,參見丁香條。含油樹脂部分能降低雄兔高膽甾醇血癥(飼氫化植物油造成)的血膽甾醇含量,並能防止斑塊形成,也能使家兔體重有所減輕。與其他含油樹脂的物質相似,沒藥(一般用酊劑)有某些局部刺激作用,可用於口腔洗劑中,也可用於胃腸無力時以興奮腸蠕動。水浸劑用試管稀釋法,1:2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含揮發油對黴菌有輕度抑制作用。沒藥煎劑20mg/kg股動脈注射,可使麻醉狗股動脈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
16.11 鑑別
理化鑑別 (1)本品與水研磨,形成黃棕色乳狀液。
(2)本品已醚浸出物或揮發油置於蒸發皿中,待乙酸揮發散後,皿底的薄膜狀殘渣用溴或發煙硝酸蒸氣薰後,即顯紫紅色。(檢查揮發油)(3)取本品粉末少許,加新鮮配製的香草酸鹽酸試液數滴,揮發油含量高者,立即顯紫紅色,含量低者則初顯黃色,漸變成紫紅色。(檢查揮發油)
16.12 炮製
沒藥:揀去雜質,打成碎塊。制沒藥:取揀淨的沒藥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見熔化點,取出放涼。或炒至表面稍見熔化時,噴灑米醋,繼續炒至外層明亮光透,取出放涼(沒藥每100斤,用醋6斤);沒藥,水飛過,用鉢坐熱水中,以燈心同研,則易細。
16.13 性味
苦;平
16.14 歸經
肝;脾;心;腎經
16.15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主胸腹瘀痛;痛經;經閉;症瘕;跌打損傷;癰腫瘡瘍;腸癰;目赤腫痛
16.16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16.17 注意
1.孕婦忌服。
2.《本草經疏》:凡骨節痛與夫胸腹脅肋痛,非瘀血停留而因於血虛者不宜用。產後惡露去多,腹中虛痛者不宜用。癰疽已潰不宜用。目赤膚翳非血熱甚者不宜用。
16.18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沒藥,大概通滯血,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滯則氣壅凝,氣壅凝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凡打撲着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凝,故如是。
2.《醫學入門》:東垣雲,沒藥在治瘡散血之科。此藥推陳致新,故能破宿血,消腫止痛,爲瘡家奇藥也。
3.《本草綱目》: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每每相兼而用。
4.《本草經疏》:《本草經》,沒藥味苦平無毒。然平應作辛,氣應微寒。凡惡瘡痔漏,皆因血熱瘀滯而成,外受金刃及杖傷作瘡,亦皆血肉受病。血肉傷則瘀而發熱作痛,此藥苦能泄,辛能散,寒能除熱。水屬陰,血亦屬陰,以類相從,故能入血分,散瘀血,治血熱諸瘡及卒然下血證也。肝經血熱,則目爲亦痛、膚翳,散肝經之血熱,則目病除矣。
5.《藥性論》:主打撲損,心腹血瘀,傷折跌損,筋骨瘀痛,金刃所損,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飲之。
6.《海藥本草》:主折傷馬墜,推陳置新,能生好血,研爛,以熱酒調服。墮胎.心腹俱痛及野雞漏痔、產後血氣痛,並宜丸、散中服。
8.《開寶本草》:主破血止痛。療杖瘡、諸惡瘡、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
10.《本草綱目》:散血消腫,定痛生肌。
16.19 摘錄
《中華本草》
17 沒藥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Moyao
MYRRHA
17.2 來源
本品爲橄欖科植物地丁樹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樹Commiphora molmol Engl.的乾燥樹脂。分爲天然沒藥和膠質沒藥。
17.3 性狀
天然沒藥呈不規則顆粒性團塊,大小不等.大者直徑長達6cm以上。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黃色粉塵。質堅脆,破碎面不整齊,無光澤。有特異香氣,味苦而微辛。
17.3.1 膠質沒藥
呈不規則塊狀和顆粒,多黏結成大小不等的團塊,大者直徑長達6cm以上,表面棕黃色至棕褐色,不透明,質堅實或疏鬆,有特異香氣,味苦而有黏性。
17.4 鑑別
(1)取本品粉末0.lg,加乙醚3ml,振搖,濾過,濾液置蒸發皿中,揮盡乙醚,殘留的黃色液體滴加硝酸.顯褐紫色。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香草醛試液數滴,天然沒藥立即顯紅色,繼而變爲紅紫色,膠質沒藥立即顯紫紅色.繼而變爲藍紫色。
(3)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揮發油適量,加環己烷製成每1ml含天然沒藥10mg或膠質沒藥50mg的溶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天然沒藥對照藥材或膠質沒藥對照藥材各2g,照揮發油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D 乙法)加環己烷2ml,緩緩加熱至沸,並保持微沸約2.5小時,放置後,取環己烷溶液作爲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一乙醚(4: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立即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7.5 檢查
17.5.1 雜質
天然沒藥不得過10%,膠質沒藥不得過15%(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A)。
17.5.2 總灰分
不得過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7.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10.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7.6 含量測定
取本品20g(除去雜質),照揮發油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D乙法)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天然沒藥不得少於4.0%(ml/g),膠質沒藥不得少於2.0%(ml/g)。
17.7 沒藥飲片
17.7.1 炮製
醋沒藥 取淨沒藥,照醋炙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 D),炒至表面光亮。
每100kg沒藥,用醋5kg。
本品呈不規則小塊狀或類圓形顆粒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具特異香氣,略有醋香氣,味苦而微辛。
17.7.2 檢查
17.7.2.1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8.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7.7.3 含量測定
17.7.4 鑑別
同藥材。
17.7.5 性味與歸經
辛、苦,平。歸心、肝、脾經。
17.7.6 功能與主治
散瘀定痛,消腫生肌。用於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經經閉.產後瘀阻,癮瘕腹痛,風溼痹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瘍。
17.7.7 用法與用量
17.7.8 注意
孕婦及胃弱者慎用。
17.7.9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17.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