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iagnosis by feeling the pulse[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pulse-feel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ulse tak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中文解釋
脈診即切脈[1],又稱診脈、按脈、持脈[2]。爲診查脈象的方法即通過切摸寸口脈象以瞭解病情的診斷方法[3]。脈診是我國最早創用的診斷技術[4]。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診法,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等。後世則以寸口診法爲主,並從脈的位置、次數、性狀、形勢等,分爲多種。前人有二十四脈(《脈經》)、二十七脈(《瀕湖脈學》)、二十八脈(《診家正眼》)、三十脈(《診家樞要》)、三十二脈(《診宗三昧》)等診法,現多沿用二十八脈。
脈爲血府,貫通周身,五臟六腑的氣血都要通過血脈周流全身,當機體受到內外因素刺激時,必然影響到氣血的周流,隨之脈搏發生變化,醫者可以通過了解脈位的深淺,搏動的快慢、強弱(有力無力)、節律(齊否)、脈的形態(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現而測知臟腑、氣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長的情況以及疾病的表裏、虛實、寒熱。如病變在肌表時呈現浮脈;病變在臟腑時,呈現沉脈;陰證病候時陽氣不足,血行緩慢,呈現遲脈;陽證病候時血流加速,呈現數脈等。脈診是中醫辯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中醫獨特的診法。但在臨診中也有脈證不符的特殊情況,如陽證反見陰脈,陰證反見陽脈,因此把脈診作爲唯一的診斷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須強調四診合參,才能瞭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確的診斷。
4.1 切脈的部位
4.2 切脈的方法
切脈時讓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伸出手臂置於心臟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順。
切成人脈,以叄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橈骨莖突)部位的橈動脈定關,繼續以食指在關前(遠心端)定寸,然後用無名指在關後(近心端)定尺叄指應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觸脈體。叄指的疏密應以病人的高矮適當調整,如患者身體較高,醫生叄指排列可鬆一些,而病人身體較矮,則叄指排列可緊一些,同時要叄指排列整齊,否則影響脈形的準確性。
小兒寸口部位狹小,不能容納叄指,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叄部。叄歲以下的小兒,可用望指紋代替切脈。
切脈時運用叄種指力,開始輕度用力,在皮膚爲浮取,名爲舉;然後中等度用力,在肌肉爲中取,名爲尋;再重度用力,在筋骨爲沉取,名爲按。根據臨牀需要,可用舉、尋、按或相反的順序反覆觸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體會。
寸、關、尺叄部,每部有浮、中、沉叄候,稱爲叄部九候。
4.3 寸口脈分候臟腑情況
寸口脈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臟腑的功能情況,以寸關尺分候相應的臟腑,這是前人的經驗,在診病時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在臨診時仍需全盤考慮。
4.4 4 切脈應注意的事項
①醫者須全神貫注,仔細按觸,反覆細心體驗,防止主觀臆測粗枝大葉,時間也不能過於短促(每次診脈時間不應少於50秒)。
②注意內外因素對脈象的影響:如小兒脈較成人脈軟而數,婦女數較男子脈細弱而略數,胖人脈較瘦人脈沉。夏天脈較洪大,冬天脈較沉小。劇烈運動後脈洪數,酒後脈數,精神刺激和某些藥物也可引起脈象的暫時變化。
③有些人因橈動脈解剖位置的差異,脈不見於寸口部而於拇指腕側處,稱爲反關脈,從尺部斜向手背,稱爲斜飛脈。
4.5 正常脈象
健康人的脈象稱爲正常脈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強不弱,不快不慢,均勻和緩,節律整齊,又稱爲平脈或緩脈。平脈至數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間四至五次;相當於72~80次,節律、強弱一致。脈象受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生理的或暫時的變化,也屬正常。如年齡越小,脈跳越快,嬰兒脈急數,每分鐘120~140次,五、六歲兒童常爲一息六至,每分鐘90~110次,青壯年體強,脈多有力,年老人體弱,脈來較弱,成年人女性較成年男性脈細弱而略快,瘦人脈較浮,胖人脈多沉,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長途步行,飲酒飽餐,情緒激動,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則脈較弱。
4.6 異常脈象與臨牀意義
在祖國醫學有關脈學的專着中所記載的病脈有28種,然而根據脈位、脈率、脈力、脈形、脈流的流利度及節律等劃分的脈象往往是混合構成,有些病脈是兩個以上單一脈複合組成的脈。現將臨牀常見的14種脈象及其臨牀意義分述如下:
4.6.1 浮脈
脈搏呈現部位淺。輕取即得,重按反覺稍減。此脈多屬外感表證,表明病位在表,浮緊爲表寒,浮數爲表熱,浮而有力爲表實,浮而無力爲表虛。常見於傷風、感冒及多種傳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體虛或陰虛陽無所依,浮陽外越而呈現浮而無力的虛脈。
4.6.2 沉脈(附伏脈)
脈搏顯現部位深。輕取不顯,重按始得。此脈主裏證,沉而有力爲裏實,沉而無力爲裏虛,沉遲爲裏寒,沉數爲裏熱,沉澀爲氣滯血瘀,常見於水腫、腹痛,久病及多種虛弱性疾病。
伏脈:比沉脈顯現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爲邪氣內閉或劇烈疼痛或厥證。
4.6.3 遲脈
脈搏次數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鐘脈搏少於60次),主寒證,遲而有力爲冷積(陽虛陰盛),遲而無力爲虛寒證,常見於心氣虛弱等病證。
4.6.4 數脈(附疾脈)
脈搏次數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鐘脈搏多於90次)。主熱證,浮數爲表熱,沉數爲裏熱,洪數爲實熱,細數爲虛熱,弦數多爲肝火旺,常見於熱性病或甲狀腺機能亢進,數而無力也可見於氣虛證。
疾脈:一息七、八至(每分鐘120次左右),多屬陽氣極盛,陰氣欲竭,或元氣將脫的重證。
4.6.5 滑脈
脈來流利圓滑,如盤滾珠,多屬邪盛,痰食內滯。氣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時可見此脈,婦女妊娠時多見此脈,病脈則多見於痰飲、食滯、瘀血、實熱,如各種炎症,消化不良,實證閉經、惡性腫瘤等。
4.6.6 澀脈
脈來澀滯不暢,如刀刮竹,多屬精虧、血少、氣滯、血瘀,常見於貧血、失血、產後及血瘀等疾患。
4.6.7 弦脈
脈挺直而長,如按弓弦,有勁有彈力,脈管的硬度大。主氣鬱,肝膽病證及痛證。常見於外感少陽證,肝病,膽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及各種疼痛病證。
4.6.8 緊脈
脈來繃急,應指有力,如繩索絞轉,脈的張力大,脈跳有力。主寒證,痛證及宿食。見於外感風寒、劇痛等。
4.6.9 緩脈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強不弱,脈來和緩,脈的硬度、張力適中,是有胃氣的正常脈象,見於健康人。病脈則見於氣機爲溼所困之溼證,或病後復元。
4.6.10 洪脈(附大脈)
脈形洪大,脈來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脈形寬,波動大。主熱證,陽熱亢盛。常見於高熱病人。
大脈:脈形大而無來盛去衰之勢,多是病勢進展之象,所謂大則病進(大而有力),也主正虛(大而無力)。
4.6.11 細脈(小脈)
脈形細如線,脈形窄,波動小。主虛證(氣虛血少)。常見於諸虛勞損,慢性病患者。
4.6.12 促脈
脈來急數,時而一止,止無定數,即脈搏快有不規則的間歇。爲陽盛熱實,或氣血痰食停滯,見於氣血痰食瘀滯,腫痛,諸實熱證。脈細促而無力,多爲虛脫之象。
4.6.13 結脈
脈來緩慢,時見一止,止無定數,即脈搏慢而不規則的間歇,爲陰盛寒積或氣血瘀滯,見於氣滯血瘀,痰結食積,症積、疝痛等。結而無力爲氣血虛衰,見於虛勞久病及各類心臟病所致的心律不齊。
4.6.14 代脈
脈來歇止,止有定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即有規律的間歇,脈搏動到一定至數歇止一次,歇止時間較長,爲髒氣衰微之徵象,可見於心律失常的二聯律,叄聯律等。
4.7 相兼脈與主病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現和變化是錯綜複雜的,因此臨牀常見的脈象,常是反映疾病多個方面的相兼脈。
相兼脈又稱複合脈,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單一脈象的綜合表現。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或幾種單一脈,都可能同時出現而成爲相兼脈,如浮緊、浮數、沉遲、沉細數等,其臨牀意義一般是組成相兼脈的各單一脈主病的總合,如浮緊脈主表寒證;浮數脈主表熱證、沉遲脈主裏寒證;沉細數脈主裏虛熱證等等。
脈象的描記
以脈搏描記器描出脈搏波曲線,可分爲波輻、主波、升枝、降枝、切跡及重波等。由於描記儀器的性能不同,測量參數的標準不同,結果不太統一,但據現在描出的浮脈、沉脈、遲脈、數脈、洪脈、弦脈、滑脈、澀脈、細脈、大脈、緊脈等不同脈象各有其不同的特點,與切脈所得基本一致。如浮脈是在不施加壓力的情況下,可描得明顯的曲線,而施加外壓(相當於切脈重按)時,脈波反而減低;沉脈則相反,不加外壓時描不出波形,要加相當的外壓才能描出波形曲線;洪脈曲線是波幅特別高,主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當於切脈時的來盛去衰;弦脈曲線在主波上升後,延續一個短時間開始下降,故主波頂點是平坦的;相當於切脈時如按弓弦;數脈與遲脈是脈搏的速率改變,描記所得與切脈是完全一致的;滑脈曲線上升與下降均迅速,重搏波明顯,顯得來往流利如珠;細脈波幅低,上升與下降斜率均較小;澀脈波形的上升與下降均較細脈更緩慢,脈峯及下降支均見細小切跡,切脈時感到不流利。
脈象產生的原理
在這方面的研究上也積累了一些資料。脈象的變化是有其廣泛的病理、生理基礎,其變化與心血管功能及神經體液調節系統有着密切的關係。
脈象是由脈搏的速率、節律、強度、位置和形態等組成,與心搏排出量、心瓣膜功能、血壓的高低、血管內血液的質和量以末稍血管的功能狀態等有關。
浮脈的形成可能是心搏排血量減少(或正常),周圍血管收縮,血管彈性阻力增加有關,在心電圖上可見電壓降低。
遲脈在心電圖上可見竇性心動過緩,可由於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房室傳導阻滯,房室結性心律等引起。
數脈在心電圖上可見竇性心動過速,可由於感染等因素,致血壓下降,引起竇性心動過速,或由於心肌興奮性增加,心肌力量減弱,而致心搏代償性增加。
滑脈心排血量正常或稍高,血管彈性阻力正常或減少,血液變稀,血流量增加,因而血流暢通,在血管上顯示出波浪形經過。
澀脈可能與迷走神經興奮、心率減慢、心搏排血量減少,周圍血管收縮等因素有關。
洪脈可能與心排血量增加,周圍血管擴張、收縮壓高、舒張壓低,脈壓大,血流速度增快等有關。
細脈可能與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減少,周圍血管收縮,血管彈性阻力增加,脈壓小等因素有關。
弦脈的形成可能與動脈壁彈性差或動脈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縮,血管壁增厚,舒張時血管直徑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動脈緊張力高及血壓增高等因素有關,疼痛及肝病時出現弦脈可能爲神經體液的變化對血管功能影響的結果,其形成因素比較複雜。
緊脈可能與心排血量增高,周圍血管收縮,動脈緊張度增高等因素有關。
促脈或爲心房纖顫,或有心動過速伴期前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