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病名·落枕
落枕(stiff neck[1])爲病名[2][3]。是指以頸部疼痛,頸項僵硬,轉側不便爲主要表現的頸部軟組織急性扭傷或炎症。見《外科證治全書》卷三。落枕又稱失枕[4]、頸部傷筋、失頸、項強、錯枕[5]。
4.1 落枕的病因病機
落枕多由睡眠時頭部姿勢不當,枕頭高低軟硬不適,或頸部受寒,輕度扭傷等,以致局部經脈氣血阻滯而成。
落枕可因勞累過度、睡眠時頭頸部位置不當、枕頭高低軟硬不適,使頸部肌肉長時間處於過度伸展或緊張狀態,引起頸部肌肉靜力性損傷或痙攣;也可因風寒溼邪侵襲,或因外力襲擊,或因肩扛重物等導致。
落枕是因睡眠姿勢不當或睡時受風寒侵襲造成頸部經絡阻滯、氣血失暢、筋脈拘緊而強痛的一種肌肉痙攣疾病[7]。
4.2 落枕的症狀
睡眠後出現頸項強直痠痛、活動受限。多爲一側頸項強直、局部肌肉痙攣,壓痛明顯。頭常歪向患側,轉動不便。重者疼痛延及患側肩背及上臂。一般3~5日即可自行緩解。有些易反覆發作。現代醫學中的頸肩肌筋膜炎、頸扭傷及項肌風溼痛等病引起的斜頸,多屬本病範疇。
落枕多見於中老年人,往往是頸椎病的反映,有反覆發作的特點,輕者4~5日自愈,重者可延至數週不愈。
4.3 落枕的治療
治療以按摩、針刺爲主,並可配合熱敷、溫熨。
4.3.1 方藥治療
因外邪所致者可內服蠲痹湯;外傷所致者,宜復元活血湯;日久不愈者,宜六味地黃丸。
4.3.2 針刺治療
取阿是穴、落枕穴、後溪、懸鐘等穴爲主。先刺阿是穴,不留針;針手足部穴時,可令患者輕輕轉動頸部,收效較快。如針後加艾灸、拔罐,或輔以推拿、熱敷等法,均可提高療效。
4.3.2.1 體針治療
4.3.2.1.1 治則
調氣活血,舒筋通絡
4.3.2.1.2 處方
4.3.2.1.3 方義
後溪,懸鐘爲循經取穴,可疏調太陽,少陽經氣,解痙止痛;落枕穴爲經驗穴。
4.3.2.1.4 隨證配穴
惡寒頭痛—風池、合谷,肩痛—曲垣、肩髃,背痛—肩外俞、天宗。
4.3.2.1.5 操作
毫針刺,瀉法。先刺落枕穴或懸鐘,輕輕捻轉,囑患者活動頸項,一般疼痛當即緩解,再針近部諸穴,並可配合溫針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
4.3.2.2 耳針療法
4.3.2.2.1 選穴
4.3.2.2.2 方法
毫針刺,中強度刺激,捻鍼時囑患者徐徐轉動頸項,每次留針30~60min,每日1次。
4.3.3 艾灸治療
4.3.3.1 方一
4.3.3.2 方二
灸法:採用艾條懸灸,每穴灸10~15分鐘;或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壯。
4.3.3.3 方三
灸法:採用艾炷無瘢痕灸法,外關、大椎穴每次灸4~6壯,列缺、懸鐘穴每次灸4~8壯,風池穴每次灸2~4壯,每日1次。
4.3.3.4 分型治療
落枕一般分爲風寒阻絡和氣滯血瘀兩型。根據臨牀症狀治療方法如下:
4.3.3.4.1 風寒阻絡
偶晨起出現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可伴有向同側上肢放射,俯仰轉側受限,尤以旋轉後仰爲甚,頭歪向健側,肌肉痙攣酸脹疼痛,局部壓痛,可伴有惡寒,頭暈,精神疲倦,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5分鐘以上,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病癒即止。
灸法:艾條迴旋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諸證消失即止。
4.3.3.4.2 氣滯血瘀
症狀反覆發作,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部位固定,轉動不利,肌肉痙攣酸脹,多在勞累、睡眠姿勢不當後發作,舌暗,可見瘀點,苔白,脈弦澀。
艾炷隔姜灸,將生薑切成2毫米厚的生薑片,然後在生薑片上扎出10個以上分佈均勻的小孔,上置如黃豆大小艾炷,點燃艾炷,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每穴5~7壯,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或隔日1次,症狀消失後鞏固1~2次。
4.3.3.4.3 落枕伴有惡寒頭痛等症狀的對症治療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
4.3.3.4.4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注意疼痛部位保暖,避風寒,調整好睡眠姿勢以防加劇疼痛。
4.3.3.4.5 醫案
袁某,男,36歲,1979年8月9日初診。主訴:頸項偏右側疼痛2日。病史:昨晨起牀時,發現頭不能向左右旋轉,第七頸椎至第三胸椎偏向右側的肌肉痠痛,伴有全身不適。服用止痛片疼痛不減,而來鍼灸治療。檢查:大椎、身柱、肩外俞壓痛明顯。頭不能向左側轉動,右肩胛骨內緣輕度浮腫,頸椎、胸椎端正,未見塌陷、外突或向左右傾斜,苔白,脈弦數。辨證:落枕。治則:舒筋活絡,通經脈,止痛。選穴:阿是穴(大椎、身柱、肩外俞)、左肩井、肩中俞、懸鐘。灸法:取俯臥位,先用艾條灸大椎穴20分鐘,再取右側臥位,灸左側懸鐘、肩井穴各20分鐘,頭頸左右旋轉自如同前。
4.3.4 推拿療法
推拿療法適用於偶晨起出現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轉側受限,尤以旋轉後仰爲甚,頭歪向健側,肌肉痙攣酸脹,可伴有惡寒,頭暈,精神疲倦,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者。
4.3.4.1 選穴
4.3.4.2 操作方法
(1)患者取坐位,醫者立於其後,用輕柔的左右結構:㨰法、一指禪推法在患側頸項及肩部施術約3~5分鐘。
(2)用拿法提拿頸椎旁開1.5寸處的軟組織,以患側爲重點部位,並彈撥緊張的肌肉,使之逐漸放鬆。
(3)囑患者自然放鬆頸項部肌肉,術者左手持續托起下頜,右手扶持後枕部,使頸略前屈,下頜內收。雙手同時用力向上提拉,並緩慢左右旋轉患者頭部10~15次,以活動頸椎小關節。搖動旋轉之後,在頸部微前屈的狀態下,迅速向患側加大旋轉力度,手法要穩而快,手法的力度和旋轉的角度必須掌握在患者可以耐受的限度內,切忌暴力蠻勁,以防發生意外。
(4)術者按揉風池、風府、風門、肩井、天宗、肩外俞等穴,每穴30秒鐘,手法由輕到重。然後輕拿頸椎棘突兩側肌肉。最後可在患部加用擦法治療。
4.3.4.3 醫案
患者,男,25歲。主訴頸背痛,頭不能左右看,不能仰俯,活動即痛,頸項強直2天。遂以上法治療,治療完畢即感頸項部輕鬆,各方向活動不受限,疼痛明顯減輕。後鞏固治療兩次,痊癒。
4.3.4.4 注意事項
推拿治療落枕的過程中,手法宜輕柔,切忌施用強刺激手法,防止發生意外。
4.4 落枕患者日常保健
5 經外奇穴名·落枕
落枕穴爲經外奇穴名。出《新醫療法手冊》。即外勞宮(EX-UE8)。後人又稱爲項強穴[8]。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後0.5寸(指寸)凹陷中。
5.1 拼音
lào zhěn xué
luò zhěn xué[9]
5.2 代號
EX-UE8
5.3 別名
外勞宮(《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項強(《經外奇穴彙編》)。
5.4 出處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
5.5 落枕穴的定位
落枕穴在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0.5寸(指寸)。
落枕穴位於手背,當第二、三掌骨間隙的前1/3與中1/3交點處,或平指掌關節後0.5寸取穴。一說位於天容與天柱穴連線之中點。
落枕穴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後0.5寸(指寸)凹陷中[11]。
落枕穴在手背側,當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約0.5寸處。
5.6 取法
俯掌,於手背第2、3掌骨間,掌指關節後約0.5寸凹陷處取穴。
5.7 穴位解剖
落枕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第二掌骨間背側肌和第二骨間掌側肌。分佈有橈神經淺支。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橈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網分佈;深層有尺神經深支和掌背動脈分佈。
有第二掌骨間肌,正當掌背神經,動、靜脈,指掌側總神經,動、靜脈和掌深弓,尺神經掌伸支的分支。
5.8 功效與作用
5.9 主治病症
落枕穴主治落枕,手臂痛,偏頭痛,小兒急慢驚風,指不能伸(手指屈伸不利),指掌麻痹,頸椎病,手背紅腫,小兒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腹痛泄瀉,胃痛,腹瀉便溏等。
落枕穴主治消化不良、腹瀉便溏、小兒急慢驚風、落枕、指不能伸、指掌麻痹等。
頸項病:落枕,頸椎病。單用本穴治療落枕時,活動頸部是治療的關鍵。
兒科病:小兒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腹痛泄瀉。
其他病:偏頭痛。
5.10 配伍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
一般直刺0.3~0.5寸。
直刺0.3~0.5寸,或向腕部斜刺0.3~1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
直刺0.5~1寸。
5.11.2 灸法
可灸。
5.12 文獻摘要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肚腹泄瀉。
《鍼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外勞宮,奇穴。手背中央。針二至三分。灸三壯。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兒臍風,亦治手背紅腫發痛。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8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3.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1.
- ^ [5]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 ^ [6]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7]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2.
-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7.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5.
- ^ [11]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