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lizhong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inseng Decoction for Regulation the Midd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理中湯爲方名,同名方劑約有28首。其中《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方爲常用方,組成爲人蔘、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具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的功效,治脾胃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不食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現用於急、慢性胃炎,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4 《傷寒論》方之理中湯
4.1 別名
人蔘湯(《金匱要略方論》捲上)、治中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雞峯普濟方》卷十二)、人蔘理中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
4.2 處方
4.3 製法
上藥切碎。
4.4 功能主治
理中湯具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治脾胃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不食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現用於急、慢性胃炎,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4.5 用法用量
上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溫,勿揭衣被。
4.6 備註
方中乾薑溫運中焦,以散寒邪爲君;人蔘補氣健脾,協助乾薑以振奮脾陽爲臣;佐以白朮健脾燥溼,以促進脾陽健運;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而兼補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緩之氣調補脾胃。諸藥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運,升清降濁機能得以恢復,則吐瀉腹痛可愈。
4.7 出處
10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湯
10.1 處方
檳榔(銼)、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銼)、桂(去粗皮)、陳橘皮(湯浸,去白)、半夏(用生薑搗碎,焙)、沉香各等分。
10.2 製法
上爲粗末。
10.3 功能主治
10.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10.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12 《萬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湯
12.1 處方
人蔘 白朮(去蘆)乾薑(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陳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烏梅1個
12.2 製法
上藥銼爲一劑。
12.3 功能主治
12.4 用法用量
嘔吐噁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瀉不止,加蒼朮、山藥;瀉多不止,加肉蔻、訶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虛汗,加黃耆,去藿香、官桂;飽悶,加厚朴、砂仁,去人蔘、良姜、官桂。
12.5 出處
《萬病回春》卷三
13 《增補萬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湯
13.1 方名
13.2 組成
砂仁、炒乾薑、蘇子、厚朴(薑汁炒)、官桂、陳皮、炙甘草各一錢,沉香(水磨)、木香(水磨)各五分。
砂仁1錢,乾薑(炒)1錢,蘇子1錢,厚朴(薑汁炒)1錢,官桂1錢,陳皮1錢,甘草(炙)1錢,沉香5分,木香5分(水磨入)。
13.3 功效與主治
治寒喘。
13.4 用法用量
13.5 加減法
若脈細手足冷,加附子。
13.6 製備方法
上銼1劑。
13.7 附註
本方方名,《醫部全錄》引作“九味理中湯”。
14 《增補萬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湯
14.1 處方
人蔘、茯苓、白朮、炒乾薑、陳皮、藿香、丁香、姜半夏、炒砂仁、官桂各二分。
人蔘2分,茯苓(去皮)2分,白朮(去蘆)2分,乾薑(炒)2分,陳皮2分,藿香2分,丁香2分,半夏(薑汁炒)2分,砂仁(炒)2分,官桂2分。
14.2 功能主治
14.3 用法用量
14.4 加減法
若寒極,手足冷,脈微,吐不出者,去官桂、加附子;煩躁加硃砂、炒米。
14.5 出處
《增補萬病回春》卷三
15 《增補萬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湯
15.1 處方
人蔘 白朮(去蘆)乾薑(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陳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烏梅1個
15.2 製法
上銼1劑。
15.3 功能主治
寒瀉症。
15.4 用法用量
寒極手足冷,脈沉細,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去人蔘;嘔噦噁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瀉不止,加蒼朮、山藥;瀉多不止,加肉蔻、訶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虛汗,加黃耆,去藿香、官桂;飽悶,加厚朴、砂仁,去人蔘、良姜、官桂。
15.5 出處
《增補萬病回春》卷三
19 《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湯
19.1 處方
白朮3錢,人蔘1錢5分,黃耆1錢5分,茯苓1錢5分,陳皮1錢,澤瀉1錢,炮姜5分,肉桂5分,砂仁7分,甘草2分。
19.2 功能主治
三陰自利。
19.3 用法用量
水煎,早空心、午前服。
19.4 出處
《活人方》卷三
20 《醫略六書》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湯
20.1 方名
20.2 組成
20.3 主治
20.4 用法用量
20.5 各家論述
胎寒氣逆,上犯心包,故心氣冷疼,食卒不下焉。白朮健脾土以安胎,炮姜暖中氣以逐冷,炙草緩中益胃以除痛也。水煎,溫服,使土暖氣溫,則冷氣自化而胎得所安,何有心氣冷痛、食卒不下之患哉。
26 《醫略六書》卷三十方之理中湯
26.1 方名
26.2 組成
白朮3錢,炮姜1錢半,炙草6分,人蔘6分,砂糖3錢(炒灰)。
26.3 主治
產後腹痛,脈沉細澀者。
26.4 用法用量
26.5 各家論述
產後脾虧冷滯,中氣有傷而不能運化,故腹中疼痛,迷悶不已焉。白朮健脾土之虛,炮姜逐中宮之冷,人蔘益痛傷之氣,炙草緩痛傷之脾,砂糖灰去瘀血而新血自生,以緩虛寒之腹痛也。水煎,溫服,使脾健氣強,則寒滯自化,而胃脘陽和煥發,安有腹痛之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