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kuh-seng[朗道漢英字典]
radices sophorae flavescentis[朗道漢英字典]
Snphora angustifolia[朗道漢英字典]
Snphora flavescens Ait.[朗道漢英字典]
kuhse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ightyellow sophora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ophorae flavescentis,radix[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ophorae,radix[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ghtyellow sophora r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拉丁名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lightyellow sophora root(《中醫藥學名詞(2004)》)
10 功效與主治
苦蔘治溼熱痢疾,腸胃炎,黃疸,癥瘕,疳積,腸風痔血,小便黃赤,溺有餘瀝,赤白帶下,瘰癧:煎服,3~9g。
苦蔘治溼毒瘡瘍,皮膚瘙癢,疥、癬,麻風,蕁麻疹:煎洗或內服。
苦蔘爲眼科常用清熱燥溼藥,具有清熱燥溼,祛風殺蟲,利尿的功效。用於溼熱所致目赤腫痛,風赤瘡痍,瞼眩赤爛,癢若蟲行等。可與地黃、赤芍、白鮮皮等同用。
13 苦蔘的化學成分
苦蔘含苦蔘皁苷Ⅰ-Ⅳ、大豆皁苷Ⅰ,還含右旋苦蔘鹼、右旋氧化苦蔘鹼,右旋槐花醇、左旋槐果鹼、左旋臭豆鹼、左旋甲基金雀花鹼等生物鹼,以及苦蔘黃酮(Kurarinone)、苦蔘黃酮醇(Kurarinol)、苦蔘查耳酮(Kuraridin)、苦蔘查耳酮醇(Kuraridinol)、紅車軸草根苷、去甲脫水淫羊霍素、異脫水淫羊霍素等。
14 苦蔘的藥理作用
苦蔘在實驗室及臨牀上均有一定的抗心律不齊作用,作用性質類似奎寧丁。
氧化苦蔘鹼有升高白細胞作用。它與槐果鹼都有平喘、某些抗心律失常及抗癌活性,臭豆鹼與金雀花鹼的藥理作用與菸鹼相似,能反射性的興奮呼吸。
臭豆鹼還有某些箭毒樣作用。
苦蔘鹼等有抗癌活性。
醇浸膏在體外尚有抗滴蟲作用。
毒性劑量的苦蔘鹼能引起兔的脊髓興奮而導致驚厥,最終呼吸麻痹而死。
15 苦蔘中毒
苦蔘含有苦蔘鹼、氧化苦蔘鹼、苦蔘烯鹼、氫苦蔘鹼、槐根鹼等多種生物鹼。
苦蔘鹼對中樞神經有先興奮後麻痹的作用,並可以強烈收縮血管和興奮脊髓中樞,可使血壓急驟升高,血管收縮而致組織壞死。
苦蔘烯鹼可引起血壓下降以及呼吸抑制;氧化苦蔘鹼小白鼠靜脈給藥LD50爲150mg/kg,較苦蔘鹼和苦蔘烯鹼毒性低。
15.1 苦蔘中毒的症狀
中毒主要表現爲流涎、步態不穩、呼吸急促、脈搏快。中毒嚴重者還可以出現痙攣、驚厥、呼吸慢而不規則,甚至呼吸抑制,危及生命。
15.2 苦蔘中毒的治療
15.3 預防
16 苦蔘的藥典標準
16.1 品名
Kushen
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16.2 來源
本品爲豆科植物苦蔘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根頭和小支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16.3 性狀
本品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0~30cm,直徑1~6.5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其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捲,易剝落,剝落處顯黃色,光滑。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3~6mm;切面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和裂隙,有的具異型維管束呈同心性環列或不規則散在。氣微,味極苦。
16.4 鑑別
(1)本品粉末淡黃色。木栓細胞淡棕色,橫斷面觀呈扁長方形,壁微彎曲;表面觀呈類多角形,平周壁表面有不規則細裂紋,垂周壁有紋孔呈斷續狀。纖維和晶纖維,多成束;纖維細長,直徑11~27μm,壁厚,非木化;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均勻增厚,草酸鈣方晶,呈類雙錐形、菱形或多面形,直徑約至237μm。澱粉粒,單粒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2~20μm,臍點裂縫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較多,由2~12分粒組成。
(2)取本品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滴,栓皮即呈橙紅色,漸變爲血紅色,久置不消失。木質部不呈現顏色反應。
(3)取本品粉末0.5g,加濃氨試液0.3ml、三氯甲烷25ml,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苦蔘鹼對照品、槐定鹼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用2%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一丙酮甲醇(8:3:0.5)爲展開劑,展開,展距8cm,取出,晾乾,再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水(2:4:2:1)10℃以下放置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色斑點。
(4)取氧化苦蔘鹼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鑑別](3)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和上述對照品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用2%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濃氨試液(5:0.6:0.3)10℃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色斑點。
16.5 檢查
16.5.1 水分
不得過11.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 第一法)。
16.5.2 總灰分
不得過8.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6.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A)項下的冷浸法測定,不得少於20.0%。
16.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16.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氨基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乙腈-無水乙醇-3%磷酸溶液(80:10:10)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20nm。理論板數按氧化苦蔘鹼峯計算應不低於2000。
16.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苦蔘鹼對照品、氧化苦蔘鹼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乙腈-無水乙醇(80:20)混合溶液分別製成每1ml含苦蔘鹼50μg、氧化苦蔘鹼0.15mg的溶液,即得。
16.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3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濃氨試液0.5ml,精密加入三氯甲烷20ml,密塞,稱定重雖,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33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三氯甲烷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5ml,加在中性氧化鋁柱(100~200目,5g,內徑lcm)上,依次以三氯甲烷、三氯甲烷一甲醇(7:3)混合溶液各20ml洗脫,合併收集洗脫液,回收溶劑至於,殘渣加無水乙醇適量使溶解,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無水乙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16.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各5μl與供試品溶液5~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苦蔘鹼(C15H24N2O)和氧化苦蔘鹼(C15H24N2O2)的總量不得少於1.2%。
16.8 苦蔘飲片
16.8.1 炮製
除去殘留根頭,大小分開,洗淨,浸泡至約六成透時,潤透,切厚片,乾燥。
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棕黃色,有時可見橫長皮孑L樣突起,外皮薄,常破裂反捲或脫落,脫落處顯黃色或棕黃色,光滑。切面黃白色,纖維性,具放射狀紋理和裂隙,有的可見同心性環紋。氣微,味極苦。
16.8.2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苦蔘鹼(C15H24N2O)和氧化苦蔘鹼(C15H24N2O2)的總量不得少於1.0%。
16.8.3 鑑別、檢查、浸出物
同藥材。
16.8.4 性味與歸經
16.8.5 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溼,殺蟲,利尿。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溼疹,溼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16.8.6 用法與用量
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16.8.7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16.8.8 貯藏
置乾燥處。
16.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