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oral aphtha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phth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phtha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sore mouth[朗道漢英字典]
oral sor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aphth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口瘡(oral sore;aphtha)爲病名[1]。出《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是指以口腔內的脣、舌、頰及上齶等處肌膜見單個或多個淡黃色或灰白色如豆大的潰爛點,灼熱疼痛反覆發作爲主要表現的疾病[2]。
4 口瘡的症狀
口腔黏膜潰瘍病情較輕,範圍侷限。患者口腔之脣頰等處黏膜,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或灰白色之小點,單個或多個不等,周圍紅暈,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覆發作,飲食吞嚥有礙。
口瘡是嬰兒時期常見的口腔疾患,以口頰、舌邊、上齶、齒齦等處發生潰瘍爲特徵。如發於口脣兩側者,稱爲燕口瘡;滿口糜爛、色紅作痛者,稱爲口糜。其發病原因和治療方法,與口瘡基本相同。本病相當於西醫的口炎。
5 診斷要點
1.口、舌、脣、齒齦等處可見單個或多個淡黃色或白色小潰瘍,周圍紅暈,局部疼痛,常伴流涎,甚則發熱。
2.口瘡與鵝口瘡均爲口腔疾病,應注意鑑別。鵝口瘡的口舌上白屑散佈爲特徵,一般不影響喫奶,多無發熱;口瘡的口舌等處可見小潰瘍爲特點,疼痛明顯,影響飲食,常伴有發熱。
3.症見口腔之脣頰等處黏膜,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或灰白色之小點,單個或多個不等,周圍紅暈,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覆發作,飲食吞嚥有礙。
6 口瘡的病因病機
《醫貫》卷五:“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說明口瘡有虛火和實火之分。
口屬脾,舌屬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積熱,傳之脾土,二髒俱蓄熱毒,不得發散,攻衝上焦,令口舌間生瘡腫痛。或素體陰虧,病後勞傷,真陰耗損,虛火內旺,上炎口舌而生瘡。
7 口瘡的辨證分型
《醫貫》卷五:“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說明口瘡有虛火和實火之分。
實火者,諸經之熱,皆應於心,心火上炎,薰灼於口,則口舌生瘡。治宜瀉火清心。用導赤散、涼膈散等加減。脾熱生痰,痰火互結,上炎於口,亦生口瘡,治宜清熱祛痰。可選用黃連溫膽湯,貝母瓜蔞散等加減。
虛火者,肺腎陰虧,虛火上炎,灼於口腔而發口瘡,治宜補肺滋腎,滋陰降火。可選用補肺阿膠湯、生脈散、知柏地黃湯等加減。婦人產後血氣虛,虛熱上衝亦可發口瘡。《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四:“產後口生瘡者,心臟虛熱,心開竅於口,而主血脈。產則血氣虛,髒有客熱,氣上衝胸膈,重發於口,故生瘡也。”治宜滋陰清熱。可選用四物湯、歸脾湯、百合固金湯、麥門冬湯等加減。
8 辨證論治
8.1 脾胃積熱
1、 主方:涼膈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生大黃6克,芒硝6克,甘草6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薄荷3克(後下),連翹10克,淡竹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牛黃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1丸,每日2~3次;涼膈合劑,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用時搖勻。片劑每次1~2片,每日2~3次。清熱解毒,通腑瀉火。口腔潰瘍較多,或滿口糜爛、周圍紅赤,疼痛拒食,煩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短黃,大便乾結,或發熱面赤。舌紅苔黃,脈滑
3、單方驗方:大黃石膏湯(朱大年《實用中醫兒科手冊》)處方:生石膏10~30克,生大黃5~10克,人中黃3~6克,人中白3~6克。水煎,空腹涼服,每目1劑。
8.2 心火上炎
1、主方:瀉心導赤湯(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處方:黃連6克,生地黃15克,淡竹葉10克,木通8克,甘草6克,麥冬10克,天花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導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週歲以內用量酌減。
大黃石膏湯(參見脾胃積熱型)清胃消疳湯(李浩澍《難證奇方妙用》)舌上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飲食困難,心煩不安,口乾清心泄熱。欲飲,小便短赤。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處方:生地黃10克,麥冬12克,玄蔘15克,生石膏15~45克(先煎),知母10克,川黃連4。5克,川牛膝12克,淡竹葉7片,蘆根10克,生甘草6克。水煎,分兩次溫服,每日1劑。
8.3 虛火上浮
8.3.1 證見
口舌潰瘍或糜爛,稀散色淡,疼痛不甚,口流清涎,神疲顴紅,口乾不渴,舌淡紅苔少,脈細數。
8.3.2 治法
滋陰降火。
8.3.3 方藥
1、主方:六味地黃丸(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處方:熟地黃15克,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澤瀉8克,牡丹皮8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單方驗方:利口湯(張俊庭《中醫必效奇方妙術》)處方:生地黃24克,知母、黃柏各15克,牡丹皮、炒棗皮、山藥、茯苓各12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小兒藥量酌減。知柏地黃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劑每次3片,每日3六味地黃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劑每次3片,每日3次。
9 鍼灸療法
9.1 刺灸法
9.2 心脾蘊熱
9.2.1 治則
9.2.2 處方
9.2.3 方義
地倉爲手足陽明與陽脈之會,可清瀉陽明邪熱;合谷爲手陽明經原穴,以瀉陽明之熱;勞宮爲手厥陰滎穴,可清心火而止痛。
9.2.4 隨證配穴
9.2.5 操作
9.3 陰虛火旺
9.3.1 治則
9.3.2 處方
9.3.3 方義
廉泉爲陰維、任脈之會,聯繫舌本,可疏通口腔氣機;通裏爲手少陰之絡穴,以養陰清心;照海爲足少陰經穴,陰脈始發,可導虛熱下行。
9.3.4 隨證配穴
9.3.5 操作
9.4 耳針法
9.4.1 選穴
心 口 脾 胃 三焦
9.4.2 方法
採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雙耳交替,5次爲一療程。
9.5 挑治法
9.5.1 選穴
9.5.2 方法
皮膚常規消毒,用三棱針上下划動,劃斷皮下纖維組織2~3根,刺後擠壓針孔,令少許出血,用棉球擦淨,塗碘酒於傷口,每週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