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口中出氣臭穢的表現·口臭
口臭爲病證名,又名口氣、口殠[2]。指口中出氣臭穢的表現 。《諸病源候論·口臭候》:“口臭,由五臟六腑不調,氣上胸鬲。”《雜病源流犀燭·口齒脣舌病源流》:“虛火鬱熱,蘊於胸胃之間,則口臭,宜加減甘露飲,或心勞味厚之人,亦口臭,宜加減瀉白散,或肺爲火爍亦口臭,宜消風散、加減瀉白散,或吐膿血如肺癰狀而口臭,他方不應,宜升麻黃連丸。” 並可用香薷、藿香煎湯含漱。
《仁齋直指方》:“口臭一證,乃熱氣蘊積胸膈之間,挾熱而衝發於口也。”治宜清熱除溼、祛痰降火,可選用涼膈散等加減。年高體弱、過食厚味及服食補陽藥等,亦可發生口臭。
臟腑積熱是口臭多發的重要原因,中醫認爲,口臭的發生除與口腔衛生有關外,臟腑積熱是口臭多發的重要原因。這些人在有口臭的同時,常會伴有口渴、口乾、牙齦紅腫、便祕等症狀。要緩解口臭,除了口服清熱瀉火的藥外,也可用藥物湯劑漱口。
含漱緩解口臭的兩個藥方:
藥方裏的藿香、佩蘭芳香化濁;金銀花性寒味甘,氣味芳香而藥體輕揚,能清熱解毒;甘草口味甘甜,能清熱解毒、調和藥性;蘆根味甘性寒,能清熱生津。
上兩方中藥物各取等分劑量,用200~300毫升開水沖泡,蓋上蓋子,靜置15~20分鐘後,漱口用即可。藥方一除含漱能消除口臭外,夏天代茶飲還能清除暑熱;藥方二還能治胃熱打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