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herba schizeneptae[朗道漢英字典]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chizonepetae herb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CHIZONEPETAE HERBA[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Herba Schizonepet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荊芥爲中藥名,出《吳普本草》。爲脣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乾燥地上部分[1]。荊芥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炒荊芥形如荊芥段,表面棕黃色,略有焦斑,氣味稍弱,微具焦香氣。荊芥炭形如荊芥,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內部焦黃色,味苦而稍辛香。
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2]。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荊芥一般多生用,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咽喉不利,瘡瘍初起等。炒荊芥具有祛風理血的作用,可用於婦人產後血暈,。荊芥炒炭辛散作用極弱,具有止血的功效,可用於便血、崩漏等證。
4 拉丁名
Herba Schizonepet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中醫藥學名詞(2004)》)
9 荊芥的原植物形態
荊芥爲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香氣。莖方形,被短柔毛,基部略帶紫色,上部多分枝。葉對生,3~5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披針形,長1.5~2cm,寬1.5~4mm,兩面被柔毛,下面具腺點;近無柄。輪傘花序多花,集成頂生長2~13cm間斷的假穗狀花序;萼狹鐘形,被毛,萼齒三角狀披針形;花冠青紫色,2脣形,長超過花萼,下脣中裂片先端微凹,基部爪狀變狹;雄蕊4,二強。小堅果矩圓狀三棱形,有小點。花果期6~9月。
12 荊芥的生藥性狀
荊芥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3 荊芥的炮製
宋代有焙(《普濟本事方》)、燒灰(《小兒衛生總微方論》)的方法。
清代增加了童便制(《本經逢原》)、醋調製(《玉楸藥解》)、醋制(《類證治裁》)。對炮製目的論述有“生用解散風邪,清利頭目……若炒黑用,須炒極黑存性,至腸紅下血,女人崩漏,產後血暈,取其涼血及血遇黑則止之義也”(《藥品辨義》)和“止血炒炭,散風生用,敷毒醋調,治崩漏童便炒黑”(《得配本草》)。
13.1 荊芥的炮製方法
13.1.1 荊芥
13.1.2 炒荊芥
13.1.3 荊芥炭
取荊芥段,置炒藥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黑褐色,內部焦褐色時,噴淋少量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乾涼透。
13.2 成品性狀
荊芥爲不規則的小段狀,莖、葉、穗混合。莖呈方柱形,黃綠色至紫棕色,被短柔毛。葉片較小,皺縮捲曲,破碎。花穗淡棕色或淡黃綠色。質脆。氣香特異,味微澀而辛涼。
炒荊芥形如荊芥段,表面棕黃色,略有焦斑,氣味稍弱,微具焦香氣。
荊芥炭形如荊芥,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內部焦黃色,味苦而稍辛香。
13.3 炮製作用
荊芥一般多生用。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咽喉不利,瘡瘍初起等。如治療風寒感冒或瘡瘍初起的荊防敗毒散(《攝生衆妙方》);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的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療咽喉腫痛的荊芥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療麻疹初起的竹葉柳蒡湯(《先醒齋廣筆記》)。
炒荊芥具有祛風理血的作用。可用於婦人產後血暈,如治療產後出血過多,頭目眩暈的華佗愈風散(《婦人良方》)。
荊芥炒炭後辛散作用極弱,具有止血的功效。可用於便血、崩漏等證。如治療婦女血崩的黑蒲黃散(《素庵醫要》);配伍人蔘、當歸、熟地等可治療產後血崩及虛人血崩,如升舉大補湯(《傅青主女科》)。
13.4 炮製研究
荊芥主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爲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檸檬烯。
13.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研究表明,荊芥各部位揮發油含量以荊芥穗最高。炒炭後,荊芥揮發油含量顯著降低,油中所含成分也發生了質的變化。荊芥炭中有8種成分未檢出,但另檢出了9種成分,而主要成分薄荷酮(注:止痛成分)、胡薄荷酮仍存在。同時,荊芥炒炭後揮發油折光率增大,並與炒炭程度有關。
13.4.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荊芥具解熱、鎮痛、消炎、祛痰作用。荊芥油有直接鬆弛豚鼠氣管平滑肌作用,對神經系統具有鎮靜、降溫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荊芥炭混懸液和荊芥炭揮發油乳劑均有明顯的止血作用,生品則無此作用。荊芥炭和荊芥炭揮發油的止血作用與劑量有關。同時,荊芥炭的止血活性部位爲脂溶性提取物(StE),其作用機理爲:明顯縮短實驗動物的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復鈣時間,並且具有體內抗肝素作用,從而對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統中的多種凝血因子表現出可靠的激活作用。
13.4.3 工藝研究
以止血、凝血實驗爲指標,通過正交設計研究,結果表明,荊芥炭的最佳炮製條件爲180℃,加熱5分鐘,鐵鍋炮製。
13.5 貯存方法
15 荊芥的功效與主治
荊芥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
荊芥一般多生用。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咽喉不利,瘡瘍初起等。如治療風寒感冒或瘡瘍初起的荊防敗毒散(《攝生衆妙方》);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的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療咽喉腫痛的荊芥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療麻疹初起的竹葉柳蒡湯(《先醒齋廣筆記》)。
炒荊芥具有祛風理血的作用。可用於婦人產後血暈,如治療產後出血過多,頭目眩暈的華佗愈風散(《婦人良方》)。
荊芥炒炭辛散作用極弱,具有止血的功效。可用於便血、崩漏等證。如治療婦女血崩的黑蒲黃散(《素庵醫要》);配伍人蔘、當歸、熟地等可治療產後血崩及虛人血崩,如升舉大補湯(《傅青主女科》)。
荊芥治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痛,麻疹初起透發不暢,蕁麻疹。
荊芥爲眼科常用祛風散寒藥,具有祛風,止血,消瘡,止癢的功效:
(1)用於外感風邪所致目病。本品能祛風散邪而性較平和。治風寒犯目所致黑睛星翳,羞明流淚等,常與防風、羌活配伍,如荊防敗毒散;治風熱所致針眼、椒瘡、瞼弦赤爛、聚星障、電光性眼炎等,常與連翹、薄荷等同用,如銀翹散。
17 荊芥的化學成分
荊芥主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爲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檸檬烯。
荊芥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爲d-薄荷酮(d-menthone)、dl-薄荷酮、1-胡薄荷酮(I-pulegone)、d-檸檬烯、荊芥甙A、B(schizonepetoside A,B)。
荊芥全草含揮發油,其中主成分是右旋薄荷酮,還有右旋檸檬烯,左旋胡薄荷酮等。另含荊芥苷(Schizonepetoside)A、B及C,芹菜素-7-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還含香葉木素、咖啡酸等。
18 荊芥的藥理作用
荊芥油有直接鬆弛豚鼠氣管平滑肌作用,對神經系統具有鎮靜、降溫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荊芥炭混懸液和荊芥炭揮發油乳劑均有明顯的止血作用,生品則無此作用。荊芥炭和荊芥炭揮發油的止血作用與劑量有關。同時,荊芥炭的止血活性部位爲脂溶性提取物(StE),其作用機理爲:明顯縮短實驗動物的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復鈣時間,並且具有體內抗肝素作用,從而對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統中的多種凝血因子表現出可靠的激活作用。
19 荊芥的藥典標準
19.1 品名
Jingjie
SCHIZONEPETAE HERBA
19.2 來源
本品爲脣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
19.3 性狀
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19.4 鑑別
(1)本品粉末黃棕色。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腺鱗頭部8細胞,直徑96~112μm,柄單細胞,棕黃色。小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6細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斷面觀細胞類方形或類長方形,胞腔小。內果皮石細胞淡棕色,表面觀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密具紋孔。纖維直徑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狀。
(2)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90℃)20ml,密塞,時時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揮至1ml,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荊芥對照藥材0.8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H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7:3)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的5%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9.5 檢查
19.5.1 水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H 第二法)。
19.5.2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K)。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3.0%(附錄ⅨK)。
19.6 含量測定
19.6.1 揮發油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X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60%(ml/g)。
19.6.2 胡薄荷酮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I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水(80:20)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52nm。理論板數按胡薄荷酮峯計算應不低於3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胡薄荷酮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50kHz)20分鐘,濾過,濾渣和濾紙再加甲醇10ml,同法超聲處理一次,濾過,加甲醇適量洗滌2次,合併濾液和洗液,轉移至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胡薄荷酮(C10H16O)不得少於0.020%。
19.7 荊芥飲片
19.7.1 炮製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洗淨,潤透,於50℃烘1小時,切段,乾燥。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莖呈方柱形,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切面類白色。葉多已脫落。穗狀輪傘花序。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19.7.2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30%(ml/g),胡薄荷酮(C10H16O)不得少於0.020%。
19.7.3 鑑別
同藥材。
19.7.4 性味與歸經
辛,微溫。歸肺、肝經。
19.7.5 功能與主治
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19.7.6 用法與用量
5~10g。
19.7.7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19.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