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palpitation due to alarm[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fright palpit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palpitate with fear[朗道漢英字典]
palpitation[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驚悸是指氣血虛弱,痰飲瘀血阻滯心脈,心失所養,心脈不暢等引起的以驚慌不安、心臟急劇跳動、不能自主爲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1]。本病臨牀多爲陣發性,有時也有呈持續者,並伴有胸痛、胸悶、喘息、吸氣不夠、頭暈和失眠等症狀。
1.無故自驚恐懼而悸動不寧;2.因驚而悸;3.突然心跳欲厥時作時止者。
3.1 無故自驚恐懼而悸動不寧·驚悸
驚悸(palpitation due to alarm[2]、fright palpitation[3])爲病證名[4]。是指自覺易驚善恐的心悸。患者無故自驚恐懼而悸動不寧。《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虛勞損傷血脈,致令心氣不足,因爲邪氣所乘,則使驚而悸動不定。”
3.2 因驚而悸·驚悸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驚悸,則因事有所大驚……遂使驚悸,名曰心驚膽寒。”
3.3 突然心跳欲厥時作時止者·驚悸
4 驚悸的病因病機
驚悸多因平素體質虛弱,心虛膽怯,遇險臨危,感受驚恐,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爲心悸;
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損,不能上奉;
或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爲飲,上犯於心,心陽被遏,心脈痹阻,而發本病。
現代醫學認爲由各種因素使中樞神經功能失調,影響自主神經功能,使心臟血管功能異常;或由於憂慮、情緒激動、精神創傷、過度勞累而誘發。
5 驚悸與怔忡的異同
因驚恐而發、時發時止者,稱驚悸,病程較短而病情較輕[5];不因驚而發、心中動搖不寧而無休止者,稱怔忡,病情較重而病程較長,爲心悸之重症[6]。驚悸日久不愈,可發展爲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爲主要症狀,治療方法相似。
驚悸與怔忡的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上又有輕重之別。所以《祕傳證治要訣及類方·怔忡》篇指出:“怔忡……與驚悸若相類而實不同。”怔忡每由內因引起,並無外驚,自覺心中惕惕,稍勞即發,病來雖漸,但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爲深重;驚悸則相反,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來刺激,或因驚恐,或因惱怒,均可發病,發則心悸,時作時止,病來雖速,但全身情況較好,病勢淺而短暫。故《紅爐點雪·驚悸怔忡健忘》篇指出:“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之也。”足見驚悸與怔忡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是有明顯差異的。但是二者亦有密切的聯繫。一方面,驚悸日久可以發展爲怔忡,正如《醫學入門·驚悸怔忡健忘》篇說:“怔忡因驚悸久而成。”另一方面,怔忡患者,又易受外驚所擾,而使動悸加重,《石室祕錄·內傷門·怔忡》篇說:“怔忡之證,擾擾不寧,心神恍惚,驚悸不已。”[7]
7 驚悸的治療
7.1 刺灸法
方義 以安神定悸爲主,取心包經郄門,心經原穴神門,兩穴合用寧心定驚;心俞可益心氣,寧心神,配心之募穴巨闕,俞募相配,補益心氣,調理氣機,以收鎮驚寧神之效。
隨證配穴 心膽氣虛—膽俞,心脾兩傷—脾俞,心腎不交—腎俞、太溪,心陽不振—膻中、氣海,心脈痹阻—血海、內關。
操作 毫針刺,補虛瀉實,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7.2 穴位注射療法
方法 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7.3 耳針療法
方法 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7.4 推拿療法
7.4.1 適應症狀
心悸不寧,善驚易怒,稍驚即發,勞累則加重,兼有胸悶氣短,自汗出,坐臥不安,不願聞及聲響,少寐多夢而易驚醒,舌淡,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
7.4.2 選穴
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膻中、玉堂、紫宮、關元、氣海、三陰交、太沖、內關、神門、大陵。
7.4.3 操作方法
病人俯臥位,在背部兩側膀胱經施以揉、左右結構:㨰法5分鐘,點按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穴各1分鐘。若有陽性反應物者施以撥法,以患者能耐受爲度。病人仰臥位,拇指揉按膻中、玉堂、紫宮、關元、氣海穴各1分鐘。然後用掌根揉法沿任脈往返15次。用掌揉法沿左上肢心包經由上而下往返10次。點按雙側三陰交、太沖、內關、神門、大陵穴各1分鐘。
7.4.4 注意事項
(1)使患者首先認識到驚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應該排除器質性的病變。對原因進行耐心細緻的分析,若能解決問題當然更好,若不能解決問題,可使其提高認識能力,正確對待。特別要樹立信心改造不良個性,堅信病情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2)使患者從被症狀所吸引的過程中解脫出來,樹立樂觀的精神,消除任何緊張情緒及思想顧慮。
(3)妥善安排好工作、學習和生活,注意勞逸結合,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堅持鍛鍊身體,適當參加文娛活動,既注意積極的休息(睡眠、安靜的休息等),更應注意積極的休息(文體活動等),以鞏固療效和防止再復發。
7.4.5 病例
程某,女,43歲,職員。患者在某單位任領導,十幾年來工作繁忙,思想壓力較大。近3年來出現心慌、心悸、氣短、胸悶,左側心前區呈刺痛,每次持續十幾分鍾。症狀多數出現在休息時間,近日來發作較頻繁,影響工作。檢查:體溫36.1℃,脈搏75次I分,血壓140/80mmHg,動態心電圖24小時監測偶有竇性早搏。 B超顯示:未見器質性改變。X線片顯示:心影不大。血液化驗等各項檢查均正常。診斷:驚悸。治療:操作方法同上。首次治療後病人症狀明顯緩解,10次治療後症狀基本控制,又予10次鞏固治療,達到痊癒。已正常工作,未見覆發。
8 關於心悸
心悸(palpitation)爲病證名。是指以自覺心跳,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俗稱心跳,簡稱悸。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因驚恐而發、時發時止者,稱驚悸,病程較短而病情較輕;不因驚而發、心中動搖不寧而無休止者,稱怔忡,病情較重而病程較長,爲心悸之重症。驚悸日久不愈,可發展爲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爲主要症狀,治療方法相似。心悸臨牀一般多呈陣發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同時並見。
詳見心悸條。
9 參考資料
- ^ [1]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9.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5.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6.
- ^ [7]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