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風寒溼邪入侵於筋所致的痹證·筋痹
筋痹(muscular rheumatism[1]、tendon bi[2])爲病證名[3]。是指以四肢筋脈腫脹、疼痛,漸至肌肉、關節腫脹,皮色暗紅,屈伸不利爲主要表現的痹病。
4.1 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
《聖濟總錄》卷二十:“《內經》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爲痹。又曰:以春遇此者爲筋痹。其狀拘急,屈而不伸是也。”
4.2 症狀
《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4.3 治療
5 肝痹·筋痹
筋痹爲病證名。指肝痹。見秦景明《症因脈治》卷三。由筋痹發展而成。亦有稱爲筋痹者[4]。
5.1 病因病機
《聖濟總錄·諸痹》:“肝痹。……肝之合,筋也。故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則舍於肝也。”
5.2 症狀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爲引如懷。”
《症因脈治·肝痹》:“肝痹之證,即筋痹也。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腹大如懷物,左脅凝結作痛。”
5.3 治療
可用薏仁湯,人蔘散,萆薢丸,補肝湯,瀉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方。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爲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