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weak f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腳氣的症狀
以兩腳軟弱無力、腳脛腫滿或不腫滿而緩弱麻木,甚至心中悸動,進而危及生命。病從腳起,因名腳氣。
症先見腿腳麻木,痠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弛緩,或腫脹,或萎枯,或足脛紅腫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言語錯亂等。
6 腳氣的分類
腳氣有幹腳氣、溼腳氣之分。臨牀上,稱腳脛腫大者爲溼腳氣;不腫者爲幹腳氣;出現心悸氣急等危候者爲腳氣衝心。
溼腳氣中又有寒溼腳氣、溼痰腳氣、溼熱腳氣、溼毒腳氣等。此外,還有風毒腳氣、瘴毒腳氣、腳氣衝心、腳氣入腹、腳氣迫肺等多種類型。又有按六經分類者。
7 腳氣的治療
現代醫學中的維生素B1缺乏症、營養不良性浮腫,下肢多發性神經炎等多屬本病範疇,可參照本條施治。
7.1 方藥治療
《醫學正傳·腳氣》:“故爲治者,宜通用蒼朮、白朮之類以治其溼,知母、黃柏、條芩之類以去其熱,當歸、芍藥、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木瓜、檳榔之類以行其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溼,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溼。”
常用方劑如雞鳴散、濟生檳榔湯、防己飲等。《肘後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等方書中,有大豆、烏豆、赤豆治腳氣的記載,可用作輔助療法。
7.2 鍼灸治療
溼腳氣取足三裏、三陰交、陽陵泉、陰陵泉、解溪、八風等穴爲主。偏寒溼者加灸;偏溼熱者可放血;惡寒發熱者加大椎、合谷;小便少者加水道。幹腳氣取足三裏、懸鐘、飛揚、三陰交、血海、太溪等穴爲主。轉筋者加承山;脾胃虛弱加脾俞、胃俞。腳氣衝心取內關、巨闕、神門、陰陵泉、陽陵泉、足三裏等穴爲主。神昏加人中;虛脫者灸關元、氣海。危重者應積極採用綜合療法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