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anxiety disorder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症(anxiety neuroses),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爲主要特徵的神經症[1]。主要表現爲發作性或持續性的焦慮、緊張、驚恐不安等焦慮情緒,並伴有自主神經症狀和運動性不安等症狀。常伴有頭昏、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乾、尿頻、出汗、震顫和運動不安等明顯的軀體症狀,其緊張或驚恐的程度與現實情況不符。
驚恐障礙是一種以反覆的驚恐發作爲主要原發症狀的焦慮症。驚恐發作並不侷限於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預測性。
廣泛性焦慮是指一種以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提心吊膽及緊張不安爲主的焦慮症,並有顯著的自主神經症狀、肌肉緊張及運動性不安。患者因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而感到痛苦。
焦慮症發病原因和機制的研究目前主要涉及心理社會因素和生物學因素兩大方面。
焦慮症很常見,國外報告一般人口中發病率爲4%左右,佔精神科門診的6~27%。美國估計正常人羣中終身患病機率爲5%,國內發病率較低,平均爲7‰。戰時焦慮症佔戰時神經症的1%。常於青年期起病,男女之比爲2:3。
焦慮是預感到未來威脅,與懼怕不同,後者則是對客觀存在的某種特殊威脅的反應。正常人的焦慮是人們預期到某種危險或痛苦境遇即將發生時的一種適應反應或爲生物學的防禦現象,是一種複雜的綜合情緒。焦慮也可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種症狀。病理性焦慮是一種控制不住,沒有明確對象或內容的恐懼,其威脅與焦慮的程度很不相符。
4 焦慮症的病因
4.1 遺傳因素
在焦慮症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緣親屬中同病率爲15%,遠高於正常居民;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爲2.5%,而單卵雙生子爲50%。有人認爲焦慮症是環境因素通過易感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易感素質是由遺傳決定的。
4.2 病前性格特徵
自卑、自信心不足,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對輕微挫折或身體不適容易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
4.3 精神因素
4.4 生物學因素
焦慮反應的生理學基礎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普遍亢進,常有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過度釋放。軀體變化的表現形式決定於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平衡的特徵。
5 焦慮症的發病機理
焦慮症的發病機理有不同說法,有的學者強調杏仁核和下丘腦等“情緒中樞和焦慮症的聯繫,邊緣系統和新皮質中苯二氮蘧受體的發現,提出焦慮症的”中樞說“;也有人根據β-腎上腺素能阻斷劑能有效地改善軀體的症狀、緩解焦慮,支持焦慮症的“周圍說”。心理分析學派認爲焦慮症是由於進度的內心衝突對自我威脅的結果。基於“學習理論”的學者認爲焦慮是一種習慣性行爲,由於致焦慮刺激和中性刺激間的條件性聯繫使條件刺激泛化,形成廣泛的焦慮。Lader提出:遺傳素質是本病的重要心理和生理基礎,一旦產生較強的焦慮反應,通過環境的強化或自我強化,形成焦慮症。
6 焦慮症的臨牀表現
焦慮症可起病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前發病爲多見。起病可急可緩,病前常有心理或軀體方面的誘因。
6.1 急性焦慮症/驚恐發作
急性焦慮症又稱驚恐發作(panic attack)。突然出現強烈恐懼,伴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爲主要表現。患者突然恐懼,猶如“大難臨頭”或“死亡將至”、“失去自控能力”的體驗,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難、心悸、胸痛或不適、眩暈、嘔吐,出汗,面色蒼白、顫動等。每次發作持續數小時,一月可數發,間歇期可無明顯症狀。
6.2 慢性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
慢性焦慮症又稱普遍性焦慮或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是一種自己不能控制的,沒有明確對象或內容的恐懼,覺到有某種實際不存在的威脅將至,而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樣的痛苦體驗。還伴有顫動等運動性不安,胸部緊壓等局部不適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蒼白、出汗、尿頻、尿急等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症狀。
7 焦慮症的診斷
7.1 驚恐障礙診斷要點
①發作出現在沒有客觀危險的環境;
②不侷限於已知的或可預測的情境;
7.2 廣泛性焦慮的診斷要點
一次發作中,患者必須在至少數週(通常爲數月)內的大多數時間存在焦慮的原發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應包含以下要素:
①恐慌(爲將來的不幸煩惱,感到“忐忑不安”,注意困難等);
②運動性緊張(坐臥不寧、緊張性頭痛、顫抖、無法放鬆);
8 焦慮症的治療
8.1 抗焦慮藥
8.1.1 苯二氮䓬類
8.1.1.1 地西泮片
抗焦慮,每次2.5~10mg,一日2~4次;鎮靜,每次2.5~5mg,一日3次;常用劑量每日7.5~15mg,分2~3次服用,起效迅速。
常見的不良反應爲嗜睡、乏力等;大劑量可有共濟失調、震顫、皮疹,白細胞減少屬罕見。個別患者發生興奮、多語、睡眠障礙甚至幻覺、停用後上述症狀很快消退。有成癮性,長期應用後停藥,可能發生撤藥症狀,表現爲激動或抑鬱,精神病惡化,甚至驚厥。靜脈注射宜慢,否則可引起心臟停搏和呼吸抑制。
8.1.1.2 氯硝西泮片
應從小劑量開始,每次1mg,一日2~3次,根據病情逐漸增加劑量,成人最大量每日不要超過20mg。
8.1.1.3 勞拉西泮片
成人每次1~2mg,一日2~3次。
年老體弱者應減量。
常見的不良反應爲鎮靜、眩暈、乏力、步態不穩。少見的不良反應有頭疼、噁心、激越、皮膚症狀、一過性遺忘。一般發生在治療之初,隨着治療的繼續而逐漸減輕或消失。
8.1.1.4 艾司唑侖片
常見的不良反應爲口乾、嗜睡、頭昏、乏力等,大劑量可有共濟失調、震顫。
8.1.1.5 阿普唑侖片
成人常用量,抗焦慮,開始每次0.4mg,一日3次,用量按需遞增。最大限量1日可達4mg。老年和體弱患者開始用小量,每次0.2mg,一日3次,逐漸遞增至最大耐受量。
8.1.1.6 苯二氮䓬類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1.服用苯二氮䓬類藥物不宜駕駛機動車輛或操作大型機械,以免發生意外事故。
3.苯二氮䓬類藥物大都可以通過胎盤,有增加胎兒致畸的危險。孕婦長期使用可引起依賴,使新生兒呈現撤藥症狀。在妊娠最後數週用於催眠,可使新生兒中樞神經活動有所抑制,在分娩前或分娩時使用本類藥,可導致新生兒肌張力軟弱。
4.老年、體弱、幼兒、肝病和低蛋白血症患者,對苯二氮䓬類藥物的中樞性抑制較敏感。注射給藥時容易引起呼吸抑制、低血壓、肌無力、心動過緩或心跳停止。高齡、危重、肺功能不全以及心血管功能不穩定等患者,靜注過速或與中樞抑制藥合用時,發生率更高,情況也更嚴重。
⑤嚴重的精神抑鬱可使病情加重,甚至產生自殺傾向,應採取預防措施,但阿普唑侖例外;
⑦急性或隱性發生閉角型青光眼發作,因本類藥可能有抗膽鹼效應;
⑧嚴重慢性阻塞性肺部病變,可加重通氣衰竭。
6.不宜長期大量使用苯二氮䓬類藥物,避免成癮。長期使用本藥,停藥前應逐漸減量,不要驟停。
8.1.2 非苯二氮䓬類
丁螺環酮:從5mg起始,一日2~3次,1周後如能耐受可每2~4天增加5mg,至少用6周,最高日劑量爲30~90mg。該藥無鎮靜作用,不良反應輕微。
8.2 抗抑鬱藥
抗抑鬱藥主要包括SSRIs和SNRIs、NaSSAs等。
2)多塞平、阿米替林和氯米帕明:詳見“本章第二節抑鬱障礙”部分;
8.3 其他藥物
9 參考資料
-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