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Jiānshǐ PC5[中國鍼灸學詞典]
jiānshǐ[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C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間使 | ||
---|---|---|---|
漢語拼音 | Jianshi | ||
羅馬拼音 | Chienshih | ||
美國英譯名 | The Emissary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PC5 | |
日本 | 5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MC5 | |
富耶氏 | |||
德國 | MH5 | ||
英國 | Cx5 | ||
美國 | EH5 |
間使爲經穴名(Jiānshǐ PC5)[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鬼路[2]。屬手厥陰心包經。間使是手厥陰心包經五輸穴的經穴,五行屬金[3]。間即間隙,使即臣使,心包爲“臣使之官”,此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位於兩筋之間隙,故名間使。間使穴主要用於心胸、神志、脾胃及婦科疾患等:如心痛,心悸,癲狂病症,胃痛,嘔吐,婦人月經不調及熱病,失音,瘧疾,肘攣腋腫,臂痛,驚悸,熱病煩躁,胸痛,癲狂,癇症,肘攣,胃脘痛,霍亂吐瀉,癇證,中風,驚厥,腋腫,肘攣急,熱病,咽痛,喑啞不能言,疥瘡,癲狂癇,現代又多用間使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癔病,風溼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炎,心臟內外膜炎,癲癇,精神分裂症,腦血管病後遺症,感冒,咽喉炎,胃炎,蕁麻疹,子宮內膜炎等。
6 穴名解
間即間隙,使即臣使,心包爲“臣使之官”,此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位於兩筋之間隙,故名間使。
間,空隙,又相間即相伴之意。使,使令、治事。心包爲臣使之官。《說文》:“使,令也。”即執行命令者謂之使。又勞役亦謂之使。本穴又名“鬼路”,喻爲“有如鬼行其間。”《黃帝內經素問》:“心包爲臣使之官”,與膻中之稱“臣使”小異,張隱庵謂:“心主血,心包主脈,君相之相合…,,間使者,君相兼行之使道也。”謂此乃君主臣使之氣相間而行之道路也,此穴在腕後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爲手厥陰脈行經間隙之處,故名間使。[4]
8 所屬部位
前臂[5]
9 間使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間使穴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仰掌取穴。
間使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穴。
間使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3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間使穴在前臂的位置
間使穴在前臂的位置
10 間使穴的取法
間使穴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仰掌取穴。
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時,顯現兩肌肌腱[6]。當手掌後第一橫紋正中(大陵)直上3寸,兩肌肌腱之間處取穴。若兩手的一側或雙側摸不到掌長肌肌腱,則以橈側腕屈肌肌腱尺側定位。
11 間使穴穴位解剖
間使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間隙。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爲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分佈着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皮膚由前臂內、外側皮神經雙重分佈,前臂淺筋膜內除上述神經外,還有前臂正中靜脈行經。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在掌長肌和橈側腕屈肌之間,入指淺屈肌,穿正中神經,或經該神經的兩側,深進指深屈肌,經前臂屈肌後間隙入旋前方肌。除指深敢骰的尺側半由尺神經支配外,其它均由正中神經的分支支配。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腱和掌長肌腱之間→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間膜。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間使穴的功效與作用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與手少陽三焦經互爲表裏,間使穴爲手厥陰心包經之經穴,故可用於治療心病、神志病、熱病、瘧疾[9]。
間使穴主治精神失常,癔病抽驚。系心包經之經穴,有祛痰開竅、養心安神之功,用於心痛,多驚,昏危不語,猝死等症。《醫宗金鑑》謂:“如鬼神使其間。”
13 間使穴主治病證
間使穴主要用於心胸、神志、脾胃及婦科疾患等:如心痛,心悸,癲狂病症,胃痛,嘔吐,婦人月經不調及熱病,失音,瘧疾,肘攣腋腫,臂痛,驚悸,熱病煩躁,胸痛,癲狂,癇症,肘攣,胃脘痛,霍亂吐瀉,癇證,中風,驚厥,腋腫,肘攣急,熱病,咽痛,喑啞不能言,疥瘡,癲狂癇,現代又多用間使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癔病,風溼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炎,心臟內外膜炎,癲癇,精神分裂症,腦血管病後遺症,感冒,咽喉炎,胃炎,蕁麻疹,子宮內膜炎等。
間使穴主要用於心胸、神志、脾胃及婦科疾患等:如心痛、心悸、癲狂病症、胃痛、嘔吐、婦人月經不調及熱病、失音、瘧疾、肘攣腋腫、臂痛等。
間使穴主治心痛,驚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胸痛,瘧疾,癲狂,癇症,肘攣,臂痛等。
間使穴主治心悸,心痛;胃脘痛,霍亂吐瀉;癲狂,癇證,中風,驚厥;腋腫,臂痛,肘攣急等;熱病,咽痛,喑啞不能言,疥瘡。
間使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瘧疾、癲狂癇、臂痛。
1.循環系統疾病:風溼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炎,心臟內外膜炎;
17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熱病煩心善嘔,胸中憺憺,善動而熱,間使主之。卒心中痛,瘛瘲互相引,肘內廉痛,心敖敖然,間使主之。胸痹引背,時寒,間使主之。頭身風熱,善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肘攣腋腫,間使主之。心懸如飢狀,善悲而驚狂,面赤目黃,喑不能言,間使主之。頭大浸淫,間使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狂邪發無常,披頭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語,灸間使三十壯。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心懸如飢,卒狂,胸中憺憺,惡風寒,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喑不得語,咽中如梗。
18 間使穴研究進展
18.1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本穴對心臟功能有一定影響。例如,電針間使治療冠心病,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改善心電圖,使左心室舒張期終末壓降低。
實驗證明,電針內關和間使,可使冠脈流量和心肌血氧供應量增加,冠脈阻力、心肌氧提取率降低,最大冠狀動靜脈血氧含量差值減少,心肌氧耗量降低,從而改善和調整心肌對氧的供求失衡,有利於瀕危區缺血心肌損傷程度的減輕,使心肌壞死區減少。
18.2 鎮痛作用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2.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3.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1.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1-282.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9.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