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健脾丸同名方劑約有十六首,其中《證治準繩·類方》卷五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白朮15g、木香6g、黃連6g、白茯苓10g、人蔘9g、神曲6g、陳皮6g、砂仁6g、麥芽6g、山楂6g、山藥6g、肉豆蔻6g、甘草6g,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之功效。主治脾虛食停證。本方爲主治脾虛食停,兼有溼熱之證的常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屬脾虛食滯者。
4 《證治準繩·類方》卷五方之健脾丸
該方劑具有廣譜而強大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又有抗炎、抗氧化損傷、促進免疫功能作用,因此對感染性胃腸道疾病應有一定治療作用。特別是該方劑抗潰瘍,又能促進消化功能特別是能調節胃腸運動,使之恢復平衡,所以對急、慢性胃腸炎以及消化不良有一定治療作用。同時發現該方劑對神經、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也有着十分積極的影響,臨牀可試用於此類疾病。[1]
4.1 別名
4.2 組成
白朮15g、木香6g、黃連6g、白茯苓10g、人蔘9g、神曲6g、陳皮6g、砂仁6g、麥芽6g、山楂6g、山藥6g、肉豆蔻6g、甘草6g[2]
白朮(炒)15g、木香(另研)6g、黃連(酒炒)6g、甘草6g、白茯苓(去皮)10g、人蔘9g、神曲(炒)6g、陳皮6g、砂仁6g、麥芽(炒)6g、山楂(取肉)6g、山藥6g、肉豆蔻(面裹紙包槌去油)6g。[3]
4.3 功能主治
《準繩·類方》卷五之健脾丸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之功效。主治脾虛食停證。症見食少難消,脘腹痞悶,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象虛弱。
4.4 用法用量
共爲細末,蒸餅爲丸,如綠豆大,每服50丸(6~9g),空心服,每日2次,陳米湯下。
4.5 方解
本方治證爲脾虛食停,生溼化熱所致。脾主運化,脾虛失運,食停生溼,故食少難消,大便溏薄;食積內停,阻礙氣機,則脘腹痞悶,苔膩微黃乃食積化熱之象。脾虛宜補,食積宜消,治宜健脾消食,兼以清熱祛溼。方中以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補脾虛,其中白朮、茯苓用量偏重,意在健脾滲溼以止瀉;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化滯以消食積;山藥、肉豆蔻助其健脾止瀉;木香、砂仁、陳皮理氣和胃,助運而消痞;黃連清熱燥溼以解溼熱。諸藥相合,共成消補兼施之劑,使脾健食消,溼祛熱清,諸症自除。本方健脾藥居多,且食消脾自健,故得“健脾”之名。
本方與枳實消痞丸均爲消補兼施之劑,但枳實消痞丸中枳實、厚朴用量獨重,着重於行氣消痞,消重於補,且黃連用量大於乾薑,主治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熱重於寒,實多虛少之心下痞滿;而本方健脾藥居多,重在健脾消食,補重於消,適宜於脾虛食積之證。
4.6 運用
1.本方爲主治脾虛食停,兼有溼熱之證的常用方劑。以脘腹痞悶,食少難消,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虛弱爲證治要點。
2.加減法:若脾虛食滯兼寒者,去黃連,加乾薑以溫中祛寒;溼甚者,可加車前子、澤瀉以利水滲溼。
4.7 現代適應證
適應證: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屬脾虛食滯者,可加減使用。
4.7.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又分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縮性胃炎,其發病原因有3: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主要原因,該菌有鞭毛,對胃黏膜穿過能力強,分泌空泡毒素A,引起強烈炎症反應;該菌細胞壁作爲抗原誘導免疫反應,從而共同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②飲食和環境因素如高鹽飲食及缺乏水果蔬菜等增加了胃炎的易感性。③自身免疫,患者血中存在壁細胞抗體,攻擊壁細胞,導致胃黏膜病變。④其他因素如含膽汁及胰液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酗酒、某些食物刺激等或單獨或與幽門螺旋桿菌協同導致胃黏膜病變。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變是炎症、萎縮和腸化生。臨牀主要表現爲上腹痛、腹脹等消化道症狀。
4.7.2 慢性腸炎
慢性腸炎實質上是指慢性腹瀉病,既包括感染性腹瀉也包括非感染性腹瀉。所謂慢性腹瀉是指排便次數>3次/d,糞便量增加>200g/d,糞質稀薄,含水量>85%,腹瀉超過4周。其常見病因爲:①胃腸道疾病,如胃癌、胃炎、慢性痢疾、腸結核、腸道菌羣失調症、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結腸炎、結腸血吸蟲病,及其他腸道慢性感染性疾病、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徵等多種疾病。②肝膽胰腺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膽管癌等。③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尿毒症、風溼性免疫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食物過敏等多種疾病。其常見機理爲:①滲透性腹瀉,是由於腸腔含有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質使腸腔滲透壓增高,大量液體進入腸腔引起腹瀉。②分泌性腹瀉,是指腸黏膜上皮細胞電解質轉運機制障礙導致腸道電解質、水分分泌過多或吸收障礙所致,或先天性腸黏膜離子吸收缺陷所致腹瀉;或廣泛的腸黏膜病變最終導致腸上皮細胞水、電解質分泌增多和吸收減少。③滲出性腹瀉,是指腸黏膜的完整性因炎症、潰瘍等病變而受到破壞,造成大量滲出而引起腹瀉。④腸運動功能異常,腸蠕動過快,以致腸腔內水分和電解質與腸黏膜接觸時間過短,影響其吸收所致。所謂慢性腸炎這4種機制大都同時或先後存在。
4.7.3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即腸吸收不良綜合徵,是指小腸吸收或(和)消化功能減退,使腸腔內營養物質不能順利轉運至體內,而從糞便中排出,從而繼發營養不良。吸收不良原發者極少,多爲繼發性。按營養物質的種類吸收障礙分爲糖吸收不良、脂肪吸收不良及蛋白質吸收不良3種。糖吸收不良主要是小腸黏膜缺乏特異性雙糖酶,使食物中雙糖不能充分被水解爲單糖而影響吸收所致,也偶見單糖吸收發生障礙。其中原發性糖吸收不良主要見於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而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是由Na+-葡萄糖、Na+-半乳糖載體蛋白先天缺乏所致,三者均爲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另外早產兒發育性乳糖酶缺乏、嬰兒遲發性乳糖酶缺乏屬生理性缺乏範疇。繼發性乳糖缺乏多見於急性腸炎、慢性腹瀉、營養不良、嚴重貧血、免疫缺陷病、乳糜瀉以及小腸手術損傷等。臨牀上主要表現爲滲透性腹瀉,大便如水,含泡沫,有酸臭味。脂肪吸收不良是由於脂肪的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的腹瀉,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膽道梗阻、膽汁排泌障礙和各種肝病,尤以中毒性肝炎多見;其次見於各種腸道感染、侷限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乳糜瀉等;也見於先天性囊性纖維性變所致胰酶缺乏。此種吸收不良腹瀉以大便顏色變淡、灰白色、味臭、腹脹等爲特點。蛋白質吸收不良單獨存在者罕見,大多與上述2種吸收不良同時或混合存在,多以感染所致腸道炎症多見,也見於炎性腸病及腸淋巴管擴張症。
4.8 藥理作用
4.8.1 對病原微生物的影響
白朮水浸劑對絮狀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枯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茯苓煎劑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可殺死鉤端螺旋體。甘草及其所含黃酮類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枯草桿菌、鏈球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幽門螺旋桿菌均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對HIV、肝炎病毒、水皰性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單純皰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抗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的能力較強;甘草酸單胺能滅活艾滋病毒;甘草熱水提取物對華支睾吸蟲有殺蟲作用;甘草醇提取物能抑制阿米巴原蟲及陰道滴蟲。山楂對各型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山楂榨取原汁對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殺菌作用。肉豆蔻對細菌和黴菌均有抑制作用。木香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及多種真菌均有抑制作用。砂仁能抑制結腸耶爾森菌和摩根變形桿菌的生長繁殖。陳皮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黃連及其所含小檗鹼有廣譜抗菌作用,除對上述絕大部分細菌有抑殺作用外,還對幽門螺旋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肺炎球菌、肺炎桿菌、鼠疫桿菌、結核桿菌、布氏桿菌,各型流感病毒、乙肝病毒、沙眼衣原體、新城雞瘟病毒、柯薩奇B3病毒、牙周致病菌、陰道滴蟲、阿米巴原蟲等有抑制作用;黃連煎劑及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等10餘種皮膚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同時黃連及小檗鹼有消除耐藥菌耐藥質粒作用,減少或抑制耐藥菌產生,特別是能提高機體對細菌內毒素的耐受能力,對抗外毒素。
由上可以看出該方有9昧中藥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無論是寄生蟲、細菌、衣原體、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同時有消除耐藥菌質粒、減少耐藥菌產生、對抗細菌毒素的作用。
4.8.2 對消化系統功能的影響
人蔘皁苷R0、人蔘齊墩果酸等對急性肝細胞損傷均有抑制作用,人蔘多糖對多種實驗性胃潰瘍有抑制作用。白朮水煎劑對肝損傷可減輕其糖元減少、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增長,降低ALT;同時白朮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度、減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具有顯著的抗潰瘍作用;白朮可調節胃腸運動,對其具有雙相作用,當腸管受乙酰膽鹼作用處於興奮狀態時,白朮呈抑制作用,當腸管受腎上腺素作用處於抑制狀態時,白朮則興奮之,從而使胃腸運動恢復到正常水平。茯苓所含茯苓醇能使肝硬化動物肝臟膠原蛋白下降,促進肝內纖維組織重吸收,從而起到抗肝硬化作用;同時茯苓能降低胃酸含量,具有抗潰瘍作用,對腸管也有直接鬆弛作用。甘草製劑及甘草甜素對多種實驗性肝損傷均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顯著降低血清ALT和乳酸脫氫酶活性的升高及MDA含量增加;甘草甜素及甘草酸可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並減輕間質炎性反應,具有抗肝硬化作用;甘草酸二胺具有很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膜、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甘草酸對HBV有直接抑制作用;甘草還有抗潰瘍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在胃內可直接吸附胃酸而降低胃酸度,還能增加胃黏膜細胞己糖胺成分而保護胃黏膜;甘草鋅可促進消化道上皮細胞合成和釋放具有黏膜保護作用的內源性前列腺素;甘草FM100、異甘草素則具有罌粟鹼樣解痙作用,顯著對抗乙酰膽鹼、氯化鋇、組胺引起的腸痙攣。山楂所含檸檬酸、山楂酸、熊果酸等多種有機酸口服均能增加胃液分泌、胃液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進蛋白質消化;山楂所含脂肪酶能促進脂肪消化;山楂對胃腸運動有~定調節作用,對活動亢進的十二指腸平滑肌呈抑制作用,對鬆弛的胃腸平滑肌有輕度增強收縮的作用。神曲爲酵母製劑,含有酵母菌、澱粉酶、維生素B複合體、麥甾醇、蛋白、脂肪及揮發油,故有助於澱粉類、糖類的消化和吸收,增進食慾,維持正常的消化功能。麥芽含澱粉酶、轉化糖酶、蛋白質分解酶、維生素B及糖,因此有助於澱粉、葡萄糖、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麥芽煎劑對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促進作用。山藥也有助消化作用,同時對胃腸運動有類似白朮的雙相調節作用,當腎上腺素引起腸管緊張性降低時,山藥煎劑可拮抗之,使之恢復正常,當乙酰膽鹼引起腸管緊張性升高時,山藥煎劑則抑制之,使之緊張性降低,恢復正常節律活動;同時山藥中含有尿囊素,能修復上皮組織,促進皮膚潰瘍癒合,具有生肌作用,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肉豆蔻水煎劑對迴腸先有短期興奮,後轉入抑制,呈雙相作用;其所含揮發油能增進胃液分泌及胃蠕動,有開胃及促進食慾、消脹止痛功能。木香丙酮提取物具有抗潰瘍作用,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升高血漿胃動素水平,促進胃排空;木香水煎劑、揮發油、總生物鹼對小腸先興奮,而後使其緊張性、節律性降低;木香提取液能明顯增強腸蠕動幅度及張力,但其所含生物鹼、揮發油則對抗乙酰膽鹼、組胺、氯化鋇所致的腸痙攣,因此木香對胃腸運動也呈雙相調節作用。砂仁能利膽、抗潰瘍、行氣消脹,砂仁醇提取物有明顯而持久的利膽作用,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可顯著減少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促進胃黏膜細胞釋放前列腺素,從而顯著保護胃黏膜損傷,具有抗潰瘍作用;砂仁種子提取液可使迴腸節律性運動加強和收縮幅度加大,然而大劑量則使其張力減弱、振幅降低,並能對抗乙酰膽鹼、氯化鋇所致腸管的興奮作用。陳皮所含甲基橙皮苷可使膽汁及膽囊內物體排出增加,陳皮揮發油有很強的溶解膽固醇結石的作用;陳皮甲醇提取物對急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可明顯降低ALT、AST;陳皮水煎劑所含甲基橙皮苷能抑制病理性胃液分泌增多,能明顯抑制胃潰瘍;陳皮水煎劑能明顯提高唾液澱粉酶的活性,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輕微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對腸平滑肌亦呈雙相作用;陳皮水浸劑可明顯抑制迴腸平滑肌收縮,對抗毛果芸香鹼、氯化鋇引起的腸痙攣,而橙皮苷則對腸平滑肌先有短暫興奮而後抑制的作用,能改善小腸運動功能。黃連所含小檗鹼能於1.5小時內將膽汁排泄量增加2倍,黃連及小檗鹼對胃黏膜屏障具有保護作用,能促進胃潰瘍癒合,抑制胃酸分泌,較強的抑制胃炎、胃潰瘍的致病菌——幽門螺旋桿菌,因此具有抗潰瘍作用;小檗鹼對胃腸平滑肌作用亦呈雙相性,低濃度時使迴腸興奮,引起痙攣,而高濃度則抑制之,還可對抗乙酰膽鹼、組胺、緩激肽、氯化鋇所致的腸痙攣。
由此可見該方劑全部中藥有一致的保肝、利膽作用,既抗潰瘍又促進消化吸收,對胃腸運動呈時間性、濃度性、機體機能狀態性以及多味中藥所含不同成分性雙相調節作用,這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的治療起到關鍵性作用。
4.8.3 對心血管功能影響
該方劑中有9味中藥對心血管功能有積極影響。人蔘及人蔘皁苷、人蔘三醇皁苷等能促進兒茶酚胺釋放,抑制心肌細胞膜Na+-K+-ATP酶的活性,使細胞內Na+增加,促進Na+-Ca2+交換,使Ca2+內流,作用與強心苷相似,因此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增加心排出量、擴張冠脈血管、增加冠脈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同時人蔘皁苷可顯著對抗垂體後葉素所致的心肌缺血,保護缺血再灌注時心肌細胞,縮小心肌梗死的範圍,加速心肌缺血性損傷的恢復;人蔘皁苷R0、Rb1、Rb2、Rc、Rd、Rg2、Rg3等均具有較強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人蔘對冠狀動脈、腦血管、椎動脈、肺動脈等均有擴張作用,可增加和改善這些器官的血液循環,同時增加冠脈血流量,但大劑量時則表現爲抑制作用,因此對心臟呈劑量依賴性雙相作用;對缺血性心肌損害的心肌細胞搏動、乳酸脫氫酶釋放、細胞的存活率以及超微結構均有保護作用,但劑量過大則對心肌細胞有損害作用;小檗鹼可顯著降低衰竭的心臟耗氧量,改善梗死後衰竭的心室功能;小檗鹼還能抑制Na+-K+-ATP酶,使心肌細胞內Na+增加,從而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長動作電位的時程及有效不應期,對烏頭鹼、哇巴因、氯仿所致的心律失常有對抗作用;小檗鹼還具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對ADP、膠原、花生四烯酸、腎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該方劑能明顯改善心臟各項功能,改善循環,改善血液的流變性,此即其治療“脈象虛弱”之所在。
4.8.4 對神經、內分泌功能的影響
人蔘對中樞神經既有興奮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尤以興奮作用更爲明顯。人蔘通過大腦皮質的興奮過程,使興奮和抑制過程得到平衡,使緊張造成的紊亂的神經活動得以恢復正常,改善神經活動的靈活性,提高腦力工作效率;人蔘皁苷Rg類有興奮作用,Rb類有抑制作用,小劑量主要爲興奮作用,大劑量則爲抑制作用,因此對神經活動具有雙相調節作用;人蔘皁苷能增加缺血再灌注腦血流量,減少鈣積累,減輕腦水腫形成;人蔘製劑增加腦內葡萄糖攝取,同時減少乳酸、丙酮酸和乳酸/丙酮酸比值,可使葡萄糖的利用從無氧代謝途徑轉變爲有氧代謝,使大腦更合理地利用葡萄糖產能;同時人蔘能促進腦內RNA及蛋白質合成,促進腦內神經遞質Ach的合成和釋放,提高腦內DA和NA的含量;促進腦神經細胞發育,增加腦重量及大腦皮層厚度,增加海馬CA3區錐體細胞上層的突觸數目,提高海馬區神經元功能;人蔘能保護神經細胞,延長其存活時間,降低其死亡率,因此對多種原因所造成的神經及記憶和學習障礙均有改善作用,能提高學習能力,促進記憶,對記憶的各個階段均有積極的影響;人蔘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有興奮作用,能增強其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與分泌,在應激狀態下能保護腎上腺皮質功能免於衰竭,人蔘皁苷能減輕腎上腺皮質超微結構的病理變化;人蔘還能興奮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促進性器官成熟和發育,促進性激素分泌合成,還能增強甲狀腺功能,刺激胰島素釋放,人蔘能抑制循環,其擴張血管主要成分爲人蔘皁苷Re、Rg1、Rb1、Rc,對多種原因引起的高血壓均有對抗作用,對血壓具有雙相調節作用,要依劑量和機能狀態而定,小劑量可使血壓升高,大劑量則使血壓下降,既可使高血壓病人血壓降低,又可使低血壓及休克病人血壓回升;對心源性休克、創傷性休克及過敏性休克等多種原因所致休克均能增加其心臟功能,改善急性循環衰竭,具有抗休克作用;人蔘皁苷不僅具有促進造血功能,而且可使全血黏度顯著下降,並隨劑量增大而作用增強,還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白朮可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抑制血小板聚集,明顯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時間,具有抗凝作用,但其所含白朮內酯對心房則具有負性肌力作用和負性頻率作用。茯苓水、醇、乙醚提取物均有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的作用,同時對衰竭的心臟有強大的利尿作用,從而減輕心臟的前負荷。甘草提取液及甘草總黃酮對多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甘草次酸具有顯著降血脂、抗動脈硬化作用;甘草中的異甘草素、黃酮組分均有較強大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血栓形成,甘草黃酮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強17.7倍。山楂所含黃酮類可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因而能增加心肌收縮力,且作用維持時間較長,對疲勞衰竭的心臟停搏有恢復跳動的作用;山楂能改善冠脈循環,增加冠脈營養性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氧的利用率,因而使冠狀動脈性心衰得以代償,達到強心作用;山楂提取物對異丙腎上腺素所致心肌損傷有一定保護作用,能提高心肌對強心苷作用的敏感性,減弱心肌應激性及傳導性,具有抗心室顫動、心房顫動和陣發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山楂所含黃酮及三萜類水解產物具有很強的擴血管和降血壓作用,同時山楂能顯著降血脂和抗動脈硬化。木香通過抑制心臟和血管而具有中度降血壓作用,木香水溶性成分對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並對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砂仁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明顯對抗花生四烯酸、膠原和腎上腺素混合劑誘發的小鼠的急性死亡,砂仁的這種保護作用,是因砂仁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抑制血栓烷合成所致。陳皮注射液、陳皮素靜脈注射有升高血壓作用,口服則無效;其所含甲基橙皮苷有緩慢的降血壓作用,陳皮水提取物可增加心臟收縮幅度及心輸出量,增加脈壓差和每搏排出量,提高心臟指數。黃連及其所含小檗鹼能促進心肌細胞外Ca2+內流,從而增加心肌收縮力、腦內單胺氧化酶B的活性,對胰島素損傷有一定恢復作用,並有降糖作用。茯苓具有鎮靜作用,並能對抗卡那黴素所致中毒性耳損害;茯苓的8個三萜類化合物及茯苓乙醇提取物均可使胰島素的分泌誘導活性增強。甘草及其所含黃酮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甘草酸靜脈注射可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腦線粒體ATP酶、腦組織乳酸脫氫酶的活性,減輕腦水腫;甘草FM100具有鎮靜和抗驚厥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均有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能促進皮質激素合成,甘草次酸在結構上與皮質激素相似,能競爭性地抑制皮質激素在肝臟的代謝失活,從而間接提高皮質激素的血藥濃度,同時又有直接皮質激素樣作用;更重要的是甘草也能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及對其他神經、內分泌激素的協調能力,使之充分發揮作用,以恢復機體平衡。山楂有鎮靜作用。肉豆蔻及其所含甲基丁香油酚有較強的鎮靜作用。砂仁及木香乙醇提取液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黃連及其所含小檗鹼具有抗腦缺血作用,對缺血性腦組織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抑制缺血性腦損傷鈣濃度異常,升高腦缺血時SOD及GSH-Px的活力,降低腦內MDA含量,對抗自由基;小檗鹼能擴張腦膜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提高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馬CA1區神經元內線粒體、粗麪內質網、高爾基體對缺血的耐受性;減輕缺血再灌注晚期海馬CA1區遲發性神經元的死亡;黃連所含叔胺類生物鹼能透過血腦屏障,具有中樞性鎮靜和催眠作用;黃連還能抑制中樞性發熱介質的釋放或生成,具有顯著的解熱作用;小檗鹼對乙酰膽鹼具有劑量依賴性雙相作用,小劑量增強之,大劑量抑制之,並能拮抗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
由以上看出,該方劑各味中藥對神經、內分泌功能均有強大的保護、促進、增強、調節作用。
4.8.5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人蔘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對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有明顯的激活作用,能增強免疫器官的重量和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脾臟NK細胞活性,促進補體生成,提高血清補體C3、C4的含量,在ConA存在的條件下誘生IFN-γ和IL-2;對特異性免疫功能人蔘能促進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提高血清IgA、IgG、IgM、IgH的水平,提高血清中溶菌素的濃度,促進T、B淋巴細胞致分裂原PHA、ConA、LPS誘導的淋巴細胞轉化,其中人參皁苷Rd、Re是促進淋巴細胞轉化的有效成分;除此之外,人蔘還能對抗免疫抑制劑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人蔘皁苷和人蔘多糖是提高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白朮水浸液能增強抗體產生能力,增強淋巴細胞轉化率以及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可促進骨髓細胞增殖反應和IL-1、IL-2的分泌,提高外周血WBC數量,增加脾臟及胸腺重量,對T淋巴細胞功能也有增強作用;白朮多糖能單獨激活或協同PHA/ConA促進正常淋巴細胞轉化,並能明顯提高IL-2分泌水平,對抗氫化可的松及異丙腎上腺素對淋巴細胞的抑制作用,促進淋巴細胞增殖;白朮揮發油能提高巨噬細胞活性,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茯苓及其所含茯苓多糖可顯著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加胸腺、脾臟、淋巴結的重量,拮抗免疫抑制劑對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抑制,對抗60Co照射所致的WBC減少;對於特異性免疫功能,可使玫瑰花環形成率及PHA誘導的淋巴細胞轉化率升高,使脾臟抗體分泌細胞數明顯增加;茯苓多糖及羥乙基茯苓多糖可使淋巴細胞毒性增加20~28倍,茯苓多糖能誘生IL-2,茯苓素對免疫功能有調節作用,能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但對IL-2的產生呈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從而對PHA、ConA、LPS誘導的淋巴細胞轉化,對血清抗體、脾臟細胞抗體的產生能力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茯苓煎劑可升高PHA誘導的淋巴細胞轉化,使胸腺、脾臟、淋巴結重量增加。甘草及甘草酸能增加脾臟和胸腺的重量,增加網狀內皮系統活性,使抗體顯著增加;甘草多糖是淋巴細胞的一種新的分裂原,可激活淋巴細胞增殖,且能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和單核細胞的功能;甘草甜素能增強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分泌IL-2的能力,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抑制IgE、ConA、化合物48/80誘導的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甘草次酸鈉能升高T淋巴細胞比率,甘草酸二胺能提高血清INF-α水平;甘草Lx可降低抗原情報量,抑制抗體產生,防治青黴素過敏性休克;β-甘草次酸是人體補體經典途徑的抑制劑。山楂製劑能增加脾臟、胸腺重量及血清溶菌酶含量,提高血清血凝抗體滴度,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及T淋巴細胞ANAE的陽性細胞百分率,因此對特異性免疫及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有促進作用;同時山楂對RBC免疫黏附功能也有促進作用。山藥對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均有促進作用,1:1山藥水煎醇沉液能增加玫瑰花形成細胞數,提高淋巴細胞轉化功能,增加末梢血液ANAE陽性T淋巴細胞數,促進血清溶血素生成;山藥水煎劑可顯著增加脾臟重量,對抗環磷酰胺所致WBC減少。陳皮中所含黃酮類化合物有很強的抑制人體鹼性WBC釋放組胺及其中性WBC釋放β-尿苷酸化物酶活性,具有抗過敏作用;陳皮水煎醇沉液可增加血清溶菌酶含量、血清血凝抗體滴度,對心臟血T淋巴細胞E玫瑰花環形成率均有顯著的增強作用,但對淋巴細胞轉化率卻有明顯抑制作用。黃連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激活巨噬細胞吞噬能力,使之趨向移動到達補體活化部位,而呈趨化因子樣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該方劑各味中藥具有一致的免疫增強、促進、調節作用。
4.8.6 抗炎、抗氧化損傷作用
人蔘皁苷R0對急、慢性炎症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可明顯抑制炎性腫脹,降低炎性組織中羥脯氨酸的濃度,同時能使單核細胞產生IL-1、IL-6等炎性細胞因子顯著下降。白朮所含白朮內酯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有顯著抑制作用,白朮煎劑及白朮多糖能提高RBC中SOD及GSH-Px的活性,降低RBC中MDA含量,對抗RBC自氧化溶血,抑制腦內單胺氧化酶B的活性,並能清除氧自由基。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對佐劑性關節炎及繼發性炎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並能改善炎症的全身症狀。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氫化可的松樣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爲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水腫、肉芽組織增生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同時對免疫性炎症如Arthus現象及Schwartzman反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抗炎作用除與其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以及本身含類皮質激素成分有關外,還與其抑制PGE2作用和減少PGE2產生有關;光果甘草定和西班牙光果甘草定A、B等對肝線粒體過氧化損傷有保護作用,脹果甘草豆素A清除氧自由基作用較強,光(果)甘草酮和甘草查耳酮A抑制H2O2溶血的作用較強。山楂及山楂黃酮能顯著降低血清及肝臟中MDA含量,增加RBC及肝臟SOD活性,增強全血GSH-Px的活性。山藥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山藥多糖能清除氧自由基及羥自由基,降低LPO含量,提高RBC中SOD活性及CAT活性。麥芽所含麥芽酚可以有效地保護活性氧對神經細胞的氧化損傷,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肉豆蔻及其所含肉豆蔻醚對炎性的滲出和水腫具有持久的抗炎作用。75%的木香醇提取物對炎性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及水腫具有抑制作用。陳皮及所含橙皮苷、甲基橙皮苷口服及注射給藥均有抗炎作用,能降低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陳皮水提取液有明顯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對心臟、肝臟、腎臟過氧化作用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橙皮苷對羥自由基有明顯的清除作用。黃連甲醇提取液對多種原因引起的炎性水腫、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肉芽組織增生均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小檗鹼不僅能促進ACTH釋放,還能明顯抑制中性粒細胞中磷脂酸二酯酶A2的活性,減少炎性介質釋放,降低炎性組織中PGE2含量;對WBC產生的羥自由基及H2O2導致的化學發光亦有顯著抑制作用;並抑制酵母多糖導致的多形核WBC化學發光反應,因此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
4.8.7 對物質代謝的影響
人蔘中含有蛋白質合成促進因子、人蔘皁苷,均能促進DNA、RNA及蛋白質合成,人蔘皁苷可激活RNA聚合酶的活性,可使肝細胞核RNA合成速率明顯增加,人蔘皁苷Rb1、Rd促進RNA合成作用最強,同時人蔘能激活脂蛋白脂酶和脂質代謝酶,促進脂質代謝,影響膽固醇及血中脂蛋白合成、分解、轉化、排泄,其降脂作用的主要成分爲人蔘多糖及人蔘皁苷Rb2,能明顯降低高脂血症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及非脂化脂肪酸含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磷脂含量,使肝細胞脂肪變性減輕,並能降低動脈硬化指數;人蔘皁苷通過抑制肝組織中葡萄糖-6-磷酸酶活力,升高葡萄糖激酶活力而且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同時人蔘多糖A同樣通過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活力,升高磷酸化酶、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及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從而加速糖的利用和糖元合成而起到降血糖作用;人蔘多糖B可增加胰島素分泌,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而具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白朮水煎液能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利用而起到降血糖作用,同時對胰島素損傷具有修復作用。茯苓三萜化合物及茯苓乙醚提取物、茯苓甲醇提取物可使胰島素分化誘導活性增強。甘草所含甘草次酸具有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β-旨蛋白、甘油三酯的作用;甘草酸也有降血脂作用,甘草甜素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具有抗動脈硬化作用。山楂通過抑制肝膽固醇合成,升高肝臟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水平,促進膽固醇攝入肝臟而調節脂質代謝,使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ApoB濃度降低,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ApoAL濃度升高。麥芽能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同時具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山藥能降低血脂濃度,山藥水煎劑對糖尿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降低血糖,並對抗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糖升高。陳皮所含磷酰橙皮苷有降低膽固醇作用,其所含粗果膠也有降低膽固醇作用,而且還可降低三酰甘油。黃連及其所含小檗鹼可通過抑制糖元異生和(或)促進葡萄糖酵解而具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並呈一定量效關係。
由以上可以看出,該方劑多數中藥對物質代謝有積極促進作用,其中有6味中藥在不同環節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糖代謝、降血糖作用,同時有6味藥具有降血脂和抗動脈硬化作用。
4.8.8 其他
本方劑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楂、肉豆蔻、木香、黃連分別對不同種類的腫瘤生長有不同環節和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不是本節敘述重點,不再贅述。
4.9 附註
4.10 歌訣
健脾參術苓草陳,肉蔻香連合砂仁;楂肉山藥曲麥炒,消補兼施不傷正。
4.11 摘錄
《證治準繩·類方》卷五
5 《慈幼新書》卷十方之健脾丸
5.1 方名
5.2 組成
白朮(土炒)4兩,扁豆(炒)4兩,蓮肉(去心)4兩,茯苓4兩,薏苡仁(炒)4兩,麥芽4兩,山藥4兩,五穀蟲2兩,白芍(酒炒)2兩,遠志(去心)2兩,山楂2兩,神曲2兩,陳皮2兩,澤瀉2兩,甘草1兩6錢,砂仁6錢,桔梗1兩2錢。
5.3 主治
5.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或2錢,食遠白湯服。
5.5 加減
有積,加雞肫皮。
5.6 製備方法
5.7 摘錄
《慈幼新書》卷十
6 《幼科金針》卷下方之健脾丸
6.1 方名
6.2 組成
白朮1兩(土炒),茯苓1兩,人蔘3錢,木香3錢,神曲5錢,山藥5錢,米仁5錢,楂肉1兩,廣皮5錢,扁豆5錢。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6.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6.6 附註
6.7 摘錄
《幼科金針》卷下
7 《醫方集解》方之健脾丸
7.1 方名
7.2 組成
人蔘、白朮(土炒)2兩,陳皮、麥芽(炒)2兩,山楂(去核)1兩半,枳實3兩。
7.3 功效
7.4 主治
《醫方集解》之健脾丸主治脾虛氣弱,飲食不消。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慾不振,胸腹脹滿,大便溏瀉。
7.5 用法用量
米飲送下。
7.6 製備方法
神曲糊爲丸。
7.7 用藥禁忌
忌食生冷、油膩。
7.8 各家論述
參、術補氣,陳皮利氣,氣運則脾健而胃強矣;山楂消肉食,麥芽消谷食,戊己不足,胃爲戊土,脾爲己土,故以二藥助之使化;枳實力猛,能消積化痞,佐以參、術,則爲功更捷,而又不致傷氣也。夫脾胃受傷,則須補益;飲食難化,則宜消導。合斯二者,所以健脾也。
7.9 摘錄
《醫方集解》
8 《痘疹傳心錄》卷十七方之健脾丸
8.1 方名
8.2 組成
人蔘2兩,白朮4兩,茯苓2兩,山藥2兩,扁豆2兩,蒼朮2兩,芍藥2兩,陳皮2兩,甘草5錢,砂仁5錢,木香5錢,黃連1兩,楂肉1兩。
8.3 主治
8.4 用法用量
沙糖湯調米湯化下。
8.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8.6 附註
8.7 摘錄
《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9 《育嬰家祕》卷三方之健脾丸
9.1 方名
9.2 組成
胃苓丸加山藥2錢,蓮肉2錢,木香8分,砂仁8分,白朮1錢半,當歸1錢,麥芽(炒)1錢,神曲(炒)1錢。
9.3 功效
《育嬰家祕》卷三之健脾丸具有養脾進食,調理胃氣,和養榮衛之功效。
9.4 用法用量
米飲送下。
9.5 製備方法
棗肉爲丸。
9.6 摘錄
《育嬰家祕》卷三
10 《普濟方》卷二十二引《經效濟世方》之健脾丸
10.1 方名
10.2 組成
厚朴1斤(去皮,切),棗2升(去核,切),生薑1斤(去皮,切)。
10.3 功效
《普濟方》卷二十二引《經效濟世方》之健脾丸具有暖胃溫脾,增進飲食之功效。
10.4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米飲送下。
10.5 製備方法
上藥先入鍋內,猛火炒勻,攪候紫焦傾出,爲祖末;每末1斤,入良姜4兩,乾薑4兩(炮裂),神曲4兩,附子2兩(炮,去皮臍),同爲細末,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10.6 摘錄
11 《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四引《必用全書》方之健脾丸
11.1 方名
11.2 組成
白朮5兩,白茯苓3兩,白芍藥3兩,半夏(姜制)3兩,陳皮2兩,神曲2兩,山楂肉2兩,當歸(酒洗)2兩,川芎2兩。
11.3 功效
《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四引《必用全書》之健脾丸具有健脾胃,進飲食,消化水谷之功效。
11.4 主治
11.5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白湯送下。
11.6 製備方法
11.7 摘錄
12 《慈航集》卷下方之健脾丸
12.1 方名
12.2 組成
人蔘2錢(烘),甜白朮1兩(土炒),雲苓1兩,五穀蟲5錢(炒),雞肫皮5錢(炒黃),陳皮3錢(炒),須黃連2錢(酒炒),炙甘草2錢,炒麥芽5錢,焦山楂5錢,神曲5錢(炒黑),蝦蟆皮3張(炙)。
12.3 功效
12.4 主治
《慈航集》卷下之健脾丸主治小兒脾虛腹大,四肢消瘦,一切傷脾疳證。
12.5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或早或晚開水化服。
12.6 製備方法
上藥各爲末,煉蜜爲丸,如桂圓大;貧人無力用參,以黨蔘8兩熬膏爲丸。
12.7 摘錄
《慈航集》卷下
13 《良朋彙集》卷五方之健脾丸
13.1 方名
13.2 組成
白朮、建蓮肉、山藥、白茯苓、山楂肉、麥芽、白茯苓、神曲各等分。
13.3 功效
13.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白滾水送下。
13.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
13.6 摘錄
《良朋彙集》卷五
14 《魯府禁方》卷一方之健脾丸
14.1 方名
14.2 組成
枳實1兩(麩炒),白朮3兩(麩炒),陳皮2兩,神曲1兩(炒),木香5錢,半夏(姜制)1兩,黃連(炒)1兩,黃芩(炒)1兩,厚朴(姜制)1兩,當歸(酒洗)1兩,香附子(去毛)1兩,大麥芽(炒)1兩,白芍(酒炒)1兩,白茯苓(去皮)1兩,川芎5錢。
14.3 主治
14.4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食後白米湯送下。
14.5 製備方法
14.6 摘錄
《魯府禁方》卷一
15 《扶壽精方》之健脾丸
15.1 方名
15.2 組成
白朮(微炒)5兩,陳皮(洗淨,存白)3兩,半夏(泡7次,薑汁拌炒)3兩,神曲(炒)2兩,山楂(去子,蒸,曬)2兩,歸身(酒洗)2兩,白芍藥(炒)2兩,白茯苓(去皮)2兩,川芎(小者佳)1兩半,黃連(薑汁炒)1兩半,香附(童便浸)1兩,枳實(面炒)1兩,炙甘草1兩。
15.3 主治
15.4 用法用量
每服80-90丸,食後滾白水送下。
15.5 製備方法
15.6 摘錄
《扶壽精方》
16 《會約》卷二十方之健脾丸
16.1 方名
16.2 組成
人蔘(少者,以山藥2兩炒黃代之)1兩,黃耆(蜜炒)1兩,白朮1兩,當歸1兩,茯苓1兩,神曲(炒)5錢,山楂肉5錢,白芍(酒炒)5錢,地骨皮5錢,白扁豆(炒,去皮)1兩,橘紅5錢,陳皮5錢,川黃連(炒)4錢,百合8錢。
16.3 主治
《會約》卷二十之健脾丸主治麻後失調,體瘦氣虛,或成疳疾,或生泄瀉。
16.4 用法用量
每用2錢,少加白糖,開水調服。
16.5 加減
肚硬有積,加谷蟲3錢。
16.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6.7 附註
16.8 摘錄
《會約》卷二十
17 《墨寶齋集驗方》捲上方之健脾丸
17.1 方名
17.2 組成
白朮4兩(土炒),山楂肉2兩,麥芽粉1兩,砂仁1兩,白芍2兩(酒炒),黃連7錢(酒炒黃色),陳皮1兩,蓮肉2兩(去心),甘草3錢,枳實1兩(麥麩炒),山藥2兩,木香2錢,薏苡2兩(炒)
17.3 功效
17.4 用法用量
口服。
1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老米糊爲丸。
17.6 摘錄
《墨寶齋集驗方》捲上
18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方之健脾丸
18.1 方名
18.2 組成
橘皮48兩,山藥48兩,白朮(炒)72兩,黃耆24兩,厚朴(炙)24兩,甘草24兩,蒼朮(炒)24兩,澤瀉24兩,豬苓24兩,扁豆(炒)24兩,桔梗24兩,白芍24兩,芡實(炒)24兩,茯苓24兩,苡米(炒)24兩,蓮子肉24兩。
18.3 功效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之健脾丸具有理氣健脾,和胃祛溼之功效。
18.4 主治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之健脾丸主治飲食不節,停食傷脾,食物不化,體倦神疲。
18.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溫開水送下,每日2次。
18.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過羅,冷汗水爲小丸。
18.7 摘錄
19 《醫學六要·治法匯》卷一方之健脾丸
19.1 方名
19.2 組成
人蔘4兩,白朮4兩,枳實3兩,山楂1兩5錢,麥芽1兩,陳皮1兩。
19.3 主治
《醫學六要·治法匯》卷一之健脾丸主治食後不便轉化,因而食少。
19.4 用法用量
口服。
19.5 製備方法
神曲糊爲丸。
19.6 摘錄
20 健脾丸藥典標準
20.1 品名
Jianpi Wan
20.2 處方
黨蔘200g、炒白朮300g、陳皮200g、枳實(炒)200g、炒山楂150g、炒麥芽200g
20.3 製法
以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30~160g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20.4 性狀
20.5 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石細胞類斜方形或多角形,一端稍尖,壁較厚,紋孔稀疏(黨蔘)。表皮細胞縱列,由1個長細胞與2個短細胞相間連接,長細胞壁厚,波狀彎曲,木化(炒麥芽)。
(2)取本品18g,剪碎,置500ml圓底燒瓶中,加水250ml,連接揮發油測定器,自測定器上端加水至刻度,並溢流入燒瓶時爲止,再加入石油醚(60~90℃)1ml,加熱並保持微沸2小時,放冷,取石油醚層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白朮對照藥材1.8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 60~90℃)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取本品4g,剪碎,加水30ml,放置使溶散,濾過,濾渣用水30ml洗滌,在室溫乾燥至呈鬆軟粉末狀,或低溫乾燥後研細,連同濾紙一併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適量,加熱迴流4小時,提取液回收乙醚至幹,殘渣用石油醚(30~60℃)浸泡2次(每次約2分鐘),每次10ml,傾去石油醚,殘渣加三氯甲烷-無水乙醇(2:3)的混合液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取山楂對照藥材0.2g,加乙醚20ml,加熱迴流2小時,提取液低溫揮幹,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爲對照藥材溶液。另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對照藥材溶液及對照品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5:8:0.5)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4)取本品9g,剪碎,加硅藻土4g,研勻,加甲醇4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枳實對照藥材0.6g,加甲醇15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子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丙酮-甲酸(10:5:3: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4%三氯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0.6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A)。
20.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20.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醋酸水(30:4:66)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83nm。理論板數按橙皮苷峯計算應不低於2000。
20.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橙皮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20.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小蜜丸或取重量差異檢查項下的大蜜丸,切碎,混勻,取約1g,精密稱定,加硅藻土1g,研勻,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動相50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20W,頻率50kHz)5分鐘,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20.7.4 測定法
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5μl與供試品溶液5~1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陳皮、枳實以橙皮苷(C28H34O15)計,小蜜丸每1g不得少於6.5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於58.5mg。
20.8 功能與主治
20.9 用法與用量
20.10 規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20.11 貯藏
密封。
20.12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1 健脾丸中藥部頒標準
21.1 劑型
21.2 拼音名
Jianpi Wan
21.3 標準編號
WS3-B-1410-93
21.4 處方
黨蔘 200g 枳實(炒) 200g 陳皮 200g 麥芽(炒) 200g 白朮(炒) 300g 山楂(炒) 150g
21.5 製法
以上六味,將黨蔘137. 5g及麥芽粉碎成細粉,剩餘黨蔘及其餘枳實等五 味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 3小時,第二次 2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 濃縮成相對密度爲1.30~1.35( 20℃ )的稠膏,上述粉末混勻,制丸,乾燥,打光,即 得。
21.6 性狀
本品爲深棕色的濃縮丸;味微酸、稍苦。
21.7 鑑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表面細胞縱列,常有一個長細胞與 2個短細 胞與相連接,長細胞壁厚,波狀變曲,木化。石細胞斜方形或多角形,一端稍尖,壁厚 紋孔衡疏。
21.8 檢查
21.9 功能與主治
21.10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 8丸,一日 3次。
21.11 規格
21.12 貯藏
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