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emen cannabis[朗道漢英字典]
hemp frui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mpsee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ructus Cannabi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emp see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火麻仁爲中藥名,出自《日用本草》[1]。火麻仁爲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乾燥成熟果實[2]。火麻仁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功能。用於血虛津虧,腸燥便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生品、製品功用一致。
4 拉丁名
Fructus Cannab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hemp seed(《中醫藥學名詞(2004)》)
9 火麻仁原植物形態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3m。莖表面有縱溝,灰綠色,密生柔毛。掌狀複葉互生或下部葉對生;小葉3~11,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有粗鋸齒,上面有粗毛,下面密生灰白色氈毛;葉柄細長;托葉線狀披針形。花單性異株;雄花成疏生的圓錐花序,黃綠色;雌花叢生於葉腋,綠色,每花有一闊卵形苞片,花被片1,薄膜狀,雌蕊1。瘦果扁卵形,外圍以黃褐色苞片。花期5~6月,果期7月。
12 火麻仁的生藥性狀
果實卵圓形,長4~5.5mm,直徑2.5~4mm。表面灰綠色至灰黃色,微有光澤,有微細的白色或棕色網狀紋理,兩側邊有棱線,基部有圓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內有種子1枚,類圓形,種皮菲薄,暗綠色,子葉肥厚,富油質。味淡。
13 火麻仁的炮製
唐代有“淨揀擇,以水淘洗,曝幹”;“研如脂”;另有“蒸麻子使熟,更暴令幹,貯於淨器中,欲服,取麻子熬令黃香,惟須緩火,勿令焦”;還有“熬令香,熟搗,取酒三升熟研,濾取汁”(《備急千金藥方》)。
宋代有炒令香熟(《重修政和經使證類備用本草》)。
13.1 火麻仁的炮製方法
13.1.1 火麻仁
除去雜質及果皮(《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火麻仁去皮方法:傳統方法暴曬後搓去皮殼。火麻仁去皮方法的改進:將原藥材曬乾,火炒放涼,把加重自行車車條2根放在沒有光面的水泥地上,相隔15cm左右,中間撒1兩炒後的火麻仁,用耐火磚搓,反覆操作,簸去皮殼,得純淨種仁。現多用去皮機去皮殼。
13.1.2 炒火麻仁
取淨火麻仁,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呈微黃色,取出,放涼。用時搗碎。
13.2 成品性狀
火麻仁呈卵圓形或橢圓形,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有網紋,兩側有棱線,頂端鈍尖。果皮薄而脆,內有白色種仁。富油性,氣微,味淡。
炒火麻仁表面淡黃色,微具焦香氣,味淡。
13.3 炮製作用
生品、製品功用一致。
炒後可提高煎出效果。如治療腸燥便祕的麻子仁丸(《傷寒論》),原方中麻子仁生用,臨牀作湯劑時常炒用。《本草求真》雲:“性生走熟守,生用破血利小便,搗汁治難產胎衣不下,熟用治崩中不止。”
13.4 貯存方法
15 火麻仁的功效與主治
火麻仁功在潤腸,止渴,通淋,活血。主治腸燥便祕,產後血虛便祕,消渴,熱淋,風痹,經閉。
火麻仁具有潤腸通便的功能。用於血虛津虧,腸燥便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火麻仁生品、製品功用一致。
16 火麻仁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
18 火麻仁的化學成分
火麻仁含胡蘆巴鹼、異亮氨酸三甲銨內酯(Isoleucinebetaine)、玉蜀黍嘌呤(Zeatin)、植酸鈣鎂(Phytin)、少量黃酮類(芹菜素、木犀草素、牡荊素等)、脂肪油(內含大麻酚)、蛋白質等。
火麻仁種子含胡蘆巴鹼(trigonelline)、異亮氨酸甜菜鹼(L(d)-isoleucine betaine)、麻仁球朊酶(|edestinase)、亞麻酸、亞油酸等。
21 火麻仁中毒
火麻仁又名麻子仁、麻仁、大麻仁、白麻仁、線麻子等,屬潤下藥,爲桑科植物大麻的種仁,含有葫蘆巴鹼、脂肪油等[3]。主要藥理作用有降血壓,降膽固醇,抗生育等。
21.1 不良反應機制
其含有的毒蕈素膽鹼及酚性成分,有毒蕈鹼樣作用。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毒性反應,表現爲先興奮後抑制,對心臟傳導系統及心肌也有抑制作用。
21.2 臨牀表現
潛伏期1~12h。中毒表現爲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四肢發麻、精神錯亂、定向力障礙,幻視、幻聽、瞳孔散大、昏睡、震顫、抽搐、呼吸困難、心力衰竭而死亡。
21.3 治療
1.促進毒物排出。用1:5000高錳酸鉀洗胃或用2%的鞣酸溫鹽水洗胃。口服藥用炭或通用解毒劑,硫酸鎂導瀉,靜脈輸液加維生素B1、B6、C等藥物。
2.對症治療。有電解質紊亂、酸中毒者及時糾正;有心衰者可給予洋地黃製劑;對於過度興奮者,可給溴化物、水合氯醛等鎮靜劑;昏睡者可給適量興奮劑。
22 火麻仁的藥典標準
22.1 品名
Huomaren
CANNABIS FRUCTUS[4]
22.2 來源
本品爲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 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22.3 性狀
本品呈卵圓形,長4~5.5mm,直徑2.5~4mm。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有微細的白色或棕色網紋,兩邊有棱,頂端略尖,基部有1圓形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種皮綠色,子葉2,乳白色,富油性。氣微,味淡。
22.4 鑑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50ml,加熱迴流1小時,濾過,藥渣再加乙醚20ml洗滌,棄去乙醚液,藥渣加甲醇30ml,加熱迴流l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火麻仁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5:1:0.3)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香草醛乙醇溶液一硫酸(1:1)混合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2.5 火麻仁飲片
22.5.1 炮製
22.5.1.1 火麻仁
除去雜質及果皮。
22.5.1.2 炒火麻仁
取淨火麻仁,照清炒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有香氣。
22.5.2 鑑別
同藥材。
22.5.3 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脾、胃、大腸經。
22.5.4 功能與主治
22.5.5 用法與用量
10~15g。
22.5.6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熱,防蛀。
22.6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