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Huāngshū KI16[中國鍼灸學詞典]
huāngshù[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1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I1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肓俞 | ||
---|---|---|---|
漢語拼音 | Huangshu | ||
羅馬拼音 | Huangshu | ||
美國英譯名 | Mang Locu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KI16 | |
日本 | 16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16 | |
富耶氏 | R16 | ||
德國 | N16 | ||
英國 | K16 | ||
美國 | Ki16 |
肓俞爲經穴名[1](Huāngshù[2]KI16)。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肓俞是衝脈、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肓即肓膜,俞即輸注,腎經之氣由此輸注肓膜,故名肓俞。肓俞穴主治胃腸,二陰等疾患:如腹部脹滿,腸鳴切痛,黃疸,泄瀉,大便乾燥,疝氣,五淋,腹痛,腹脹,嘔吐,便祕,疝痛,小便淋瀝,月經不調,腰脊痛,現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療胃痙攣,腸疝痛,習慣性便祕,腸炎,痢疾,胃痙攣,腸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
6 穴名解
肓,指肓膜。俞,同腧,意指腧穴。《醫經精義》說:“肓俞,肓膜之要會在此也,入於腎,上絡心,循喉嚨,挾舌本。”本穴平臍,與足太陽之肓門前後相應。內循三焦油膜,互爲傳導。其所治症,多與足太陽之膏肓、胞肓等穴意同。蓋本穴通於諸肓之膜,而爲之俞也,因名肓俞。
8 所屬部位
上腹[4]
11 肓俞穴穴位解剖
肓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佈同大赫。爲第十肋間神經分佈處。皮膚由第九、十、十一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佈。臍部爲腹白線形成的疏鬆疤痕,與表面的皮膚合,形成皮褶。臍周圍的淺靜脈通過胸腹壁淺靜脈,附臍靜脈、腹壁淺靜脈和腹壁上下靜脈、腰靜脈、肋間靜脈等的屬支,溝通了上下腔靜脈系和門靜脈系之間的吻合。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主要是大網膜、小腸等。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3 肓俞穴主治病證
肓俞穴主治胃腸,二陰等疾患:如腹部脹滿,腸鳴切痛,黃疸,泄瀉,大便乾燥,疝氣,五淋,腹痛,腹脹,嘔吐,便祕,疝痛,小便淋瀝,月經不調,腰脊痛,現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療胃痙攣,腸疝痛,習慣性便祕,腸炎,痢疾,胃痙攣,腸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
肓俞穴主治胃腸、二陰等疾患。如腹部脹滿、腸鳴切痛、黃疸、泄瀉、大便乾燥、疝氣、五淋等。
肓俞穴主治嘔吐,腹痛,腹脹,泄瀉,便祕;月經不調;疝氣;腰脊痛。
現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療胃痙攣、腸疝痛、習慣性便祕、腸炎、痢疾等。
1. 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腸炎,痢疾,習慣性便祕,腸麻痹;
3. 其它:角膜炎。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2.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2.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4.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