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血

中醫學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1 拼音

hòu xuè

2 概述

後血爲病證名[1]。即便血。《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指以便血爲主症的疾患[2]

3 後血病因病機

便血多由溼熱積滯、結毒侵襲腸胃,或風、熱客於下焦血脈損傷所致。

4 後血分類

金匱要略方論》以先便後血遠血先血後便近血。因血在便前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肛門;血在便後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近血又有腸風髒毒之分。

後世多從病因分類,而有溼熱便血積熱便血熱毒下血溼毒下血酒積便血中寒便血、腸遊下血蠱注下血等名稱。便血經久不愈者,多由髒氣虧損,或久病而致肝失所藏,脾虛不能攝血,腎虛不能固下所致。

5 後血的治療

治宜注重扶正,或祛邪與扶正兼顧。痢疾亦見血便應予區別。本證可見於消化性潰瘍,某些急性傳染病血液病,以及結腸直腸肛門疾患等。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