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後溪 | ||
---|---|---|---|
漢語拼音 | Houxi | ||
羅馬拼音 | Houhsi | ||
美國英譯名 | Back Stream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I3 | |
日本 | 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IG3 | |
富耶氏 | IG3 | ||
德國 | DÜ3 | ||
英國 | Si3 | ||
美國 | SI3 |
後溪爲經穴名(Hòuxī S13)[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太陽小腸經。後溪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五行屬木[2];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後爲前之對,溪指溝溪,第五掌骨高突如山,後緣凹陷如溪,穴在其間,故名後溪。主治頭項強痛,耳鳴耳聾,神經性耳聾,熱病,頭暈目眩,頭痛身熱,目赤腫痛,角膜炎,瘧疾,癲狂,癇證,癔病,神經衰弱,盜汗,目赤,咽喉腫痛,角弓反張,癲癇,心胸煩悶,手肘五指盡痛,落枕,尺神經麻痹,肋間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肩關節周圍炎,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攣急,小指痛,身體不遂,肩臂疼痛,肩臂痛,鼻衄,黃疸,失眠,中風,小兒驚厥,喉痹,麥粒腫,面肌痙攣,蕁麻疹,精神分裂症,扁桃體炎,疥瘡等。
6 穴名解
後爲前之對,溪指溝溪,第五掌骨高突如山,後緣凹陷如溪,穴在其間,故名後溪。
後爲方位,與前相反;水注川曰溪。前谷、後溪兩穴俱承少澤之澤,猶雨露充沛,溝渠盈溢脈氣流行,如走溪谷,故稱“前谷”、“後溪”。兩穴治症略同少澤。《鍼灸甲乙經》有:“後溪者,木也。”位於小指本節後的橫紋頭處,較前谷高起,有小肉之會,因名後溪。[3]
7 所屬部位
掌側[4]
10 穴位解剖
後溪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咬肌。有指背側動、靜脈,手背靜脈網。分佈着尺神經手背支。皮膚由尺神經手背支和手掌支雙重分佈。皮下組織內除皮神經外,還有手背靜脈網的尺側部。針經皮膚、皮下組織,進入小魚際肌的小指展肌,在小指對掌肌的前方,再進小指短屈肌與第五掌骨之間。以上三肌均由尺神經深支支配。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後溪穴的功效與作用
後溪穴爲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其經脈循行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循項,又爲八脈交會穴,通於督脈,督脈循行腰背正中,故可主治小腸經、督脈、膀胱經、陽蹺脈所過部位的經脈病和頭面五官病。
12 主治病症
後溪穴主治頭項強痛,耳鳴耳聾,神經性耳聾,熱病,頭暈目眩,頭痛身熱,目赤腫痛,角膜炎,瘧疾,癲狂,癇證,癔病,神經衰弱,盜汗,目赤,咽喉腫痛,角弓反張,癲癇,心胸煩悶,手肘五指盡痛,落枕,尺神經麻痹,肋間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肩關節周圍炎,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攣急,小指痛,身體不遂,肩臂疼痛,肩臂痛,鼻衄,黃疸,失眠,中風,小兒驚厥,喉痹,麥粒腫,面肌痙攣,蕁麻疹,精神分裂症,扁桃體炎,疥瘡等。
後溪穴主治頭項強痛,耳聾,熱病、瘧疾、癲狂、癇證、盜汗、目眩、目赤、咽喉腫痛。
後溪主治頭項、五官、心神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頭項強痛、角弓反張、頭暈目眩、頭痛身熱、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癲狂、癲癇、心胸煩悶、手肘五指盡痛等。
現代又多用後溪治療癔病、神經衰弱、落枕、尺神經麻痹、肋間神經痛、急性腰扭傷、神經性耳聾、肩關節周圍炎等。
後溪主治頭痛項強,落枕,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鼻衄,癲癇,瘧疾,黃疸,盜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攣急等。
後溪穴主治癲狂癇證,癔症,失眠,中風,小兒驚厥;耳聾,耳鳴,目赤,目眩,鼻衄,喉痹,麥粒腫;頭項強痛,面肌痙攣,小指痛,身體不遂,肩臂疼痛;瘧疾,熱病,黃疸,蕁麻疹。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 癲癇, 精神分裂症, 癔病, 面肌痙攣;
五官科系統疾病:耳鳴, 耳聾,角膜炎, 麥粒腫, 鼻出血, 扁桃體炎;
其它:疥瘡。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振寒,寒熱,肩膈肘臂痛,頭不可顧,煩滿身熱,惡寒,目赤痛,眥爛,生翳膜,暴痛,鼽衄,發聾,臂重痛,肘攣,痂疥,胸中引膈,泣出而驚,頸項強,身寒頭不可以顧,後溪主之。寒熱頸頷腫,後溪主之。狂互引癲疾數發,後溪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肩臑痛。主風身寒。主身熱惡寒。主眥爛有翳。主泣出而驚。
《玉龍歌》:時行瘧疾最難禁,穴法由來未審明,若把後溪穴尋得,多加艾火即時輕。
《鍼灸大成》:主頭面項頸病,與申脈主客相應。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痛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後溪先砭。
17 研究進展
17.1 治療落枕
據報道電針雙側後溪,配合頸部旋轉、屈伸活動,治療215例,有很好療效。針單側後溪,用瀉法捻轉1~3分鐘,配合左右搖頭動作,治療54例,有較好療效。
取患者雙側後溪,直刺0.3~0.5寸,進針後強刺激,得氣後用電針治療儀接通脈衝直流電,頻率40~50次/min,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爲度,每次15~20 min,並囑患者做頸部左右旋轉、前後活動。
17.2 治療面肌痙攣
取病側後溪,快速進針,向勞官方向直刺1.5寸左右,施捻轉提插手法,患者明顯得氣後,大幅度來回捻轉2~3次,再行提插手法5~7次,針感以患者能耐受爲度,隨後每隔3~5 min重複1次手法,待症狀消失後,留針30 min,如果進針10 min,症狀無減輕,則取對側後溪穴用同樣手法兩側施術,每日1次。
17.3 治療腰扭傷
以後溪透合谷,配合腰部活動,治療1000例,效果良好。辨證屬足太陽經的腰扭傷,針刺手太陽經後溪穴,有較好療效。
取後溪,用2寸毫針,從外向內直刺1.5寸,刺入後大幅度捻轉5~10次,強刺激,得氣後令患者做腰部活動。
17.4 治肌肉疲勞
17.5 治療眼瞼閉合不全
17.6 治療蕁麻疹
17.7 治療麥粒腫
用麥粒艾炷,左病灸右,右病灸左,一般1~3壯即可。
17.8 治療驚厥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6.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9-70.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3.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3-214.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