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rhizoma drynariae[朗道漢英字典]
fortune’s drynaria rhiz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 drynaria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rynar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RYNARIAE RHIZOMA[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Rhizoma Drynari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fortune’s drynaria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骨碎補爲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爲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 的乾燥根莖[1]。呈扁平長條狀,多彎曲,有分枝,長5~15cm,寬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鱗片,柔軟如毛,經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兩側及上表面均具突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少數有葉柄殘基和鬚根殘留。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維管束呈黃色點狀,排列成環。氣微,味淡、微澀。砂炒骨碎補爲扁圓狀鼓起,質輕脆,表面棕褐色或焦黃色,無鱗葉,斷面淡棕褐色或淡棕色,味微澀,氣香[2]。
骨碎補味苦,性溫,歸肝、腎經,具有療傷止痛,補腎強骨的功效,用於跌撲閃挫,筋骨折傷,腎虛腰痛,筋骨痿軟,耳鳴耳聾,牙齒鬆動;外用消風祛斑,治斑禿,白癜風。骨碎補密被鱗片,不易除淨,且質地堅硬而韌,不利於粉碎和煎煮出有效成分,故臨牀多用其炮製品。砂炒骨碎補,質地鬆脆,易於除去鱗片,便於調劑和製劑,有利於煎出有效成分,以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爲主。
5 拉丁名
Rhizoma Drynari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英文名
fortune's drynaria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2004)》)
8 別名
猴姜、胡猻姜(《本草拾遺》)
石庵䕡(《開寶本草》)
石巖姜(《草木便方》)
毛貫仲(《青海藥材》)
馬蝟姜(《南寧市藥物志》)
碎補(《四川中藥志》)
10 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骨碎補爲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的乾燥根莖。
《中醫大辭典》:骨碎補爲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Smith.或中華槲蕨D.baronii(Christ) Diels的根莖。
《中藥大辭典》:骨碎補爲水龍骨科植物槲蕨、中華槲蕨、石蓮姜槲蕨、崖姜、光亮密網蕨以及骨碎補科植物大葉骨碎補、海州骨碎補等的根莖。
《中華本草》:骨碎補爲槲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 J.Smith[Polypadium fortunei Kunze]、秦嶺槲蕨Drynaria baronii (Christ)Diels [Polypodium baronii Chirst; Drynaria sinica Diels]及光葉槲蕨Drynaria propinqua (Wall.)J. Smith[Poly-podium propinquum Wall.]、崖姜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Wall.)Ching[Poly-podium coronans Wall.]的根莖。
11 產地
《中華本草》:
槲蕨附生於海拔200~1800m的林中岩石或樹幹上。分佈於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秦嶺槲蕨附生於海拔900~2800m的林緣石上或山谷岩石間。分佈於西南及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
光葉槲蕨附生於海拔500~2400m的林中樹幹或岩石上。分佈於西南及廣西。
12 原植物形態
12.1 《中藥大辭典》
12.1.1 槲蕨
槲蕨又名:崖姜、巖連姜、爬巖姜、肉碎補、石碎補、飛天鼠、牛飛龍、飛來風、飛蛾草。
附生草本,高20~40釐米。根狀莖肉質粗壯,長而橫走,密被棕黃色、線狀鑿形鱗片。葉二型,營養葉厚革質,紅棕色或灰褐色,卵形,無柄,長5~6.5釐米,寬4~5.5釐米,邊緣羽狀淺裂,很象槲樹葉;孢子葉綠色,具短柄,柄有翅,葉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0~37釐米,寬8~18.5釐米,羽狀深裂,羽片6~15對,廣披針形或長圓形,長4~10釐米,寬1.5~2.5釐米,先端急尖或鈍,邊緣常有不規則的淺波狀齒,基部2~3對羽片縮成耳狀,兩面均無毛,葉脈顯著,細脈連成4~5行長方形網眼。孢子囊羣圓形,黃褐色,在中脈兩側各排列成2~4行,每個長方形的葉脈網眼中着生1枚,無囊羣蓋。
附生於樹上、山林石壁上或牆上。分佈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12.1.2 中華槲蕨
附生草本,高20~40釐米。根狀莖密被棕色有亮光的披針狀鑽形鱗片。葉二型,營養葉稀少,紅棕色,無柄,矩圓披針形,長9~10釐米,寬4~9釐米,羽狀深裂,裂片長圓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2~4.5釐米,寬約0.8~1.3釐米,先端鈍或急尖,下部裂片縮短,上面被毛,下面無毛;孢子葉綠色,具長柄,柄淡棕紅色,有狹翅,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0釐米,寬6.5~13釐米,羽狀深裂幾達中軸,羽片14~25對,長圓形或廣線狀披針形,寬1~1.4釐米,先端鈍圓或急尖,下部羽片縮短或成耳狀,葉片兩面均疏被短毛,葉脈顯著聯結成網狀,有內藏細脈。孢子囊羣圓形,直徑約2.5毫米,黃棕色,在中脈兩側各排列成一行,無囊羣蓋。
生於高山地帶的石上或樹上。分佈青海、甘肅、陝西、四川、雲南等地。
12.1.3 石蓮姜槲蕨
石蓮姜槲蕨又名近鄰槲蕨。
附生多年生草本,高達60釐米。根莖肉質粗肥,橫走,密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鱗片,其邊緣有睫毛。葉二型,無毛,營養葉淡棕色,革質,闡卵形,長8~16釐米,寬6~10釐米,羽裂深1/2~2/3;孢子葉柄長8~20釐米,葉片長25~45釐米,寬20~30釐米,矩圓形或矩圓狀卵形,羽狀深裂達葉軸;裂片互生,下部一二對略短或不縮短,中部的長12~18釐米,寬1.5~2.5釐米,漸尖頭,邊緣有疏淺缺刻,網狀葉脈明顯。孢子囊羣在主脈兩側各排成整齊的一行,靠近主脈,無囊羣蓋。
附生山區樹幹或岩石上,分佈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
12.1.4 崖姜
附生多年生草本,高60~150釐米。根莖肉質粗厚,橫走,密生棕色長條形有睫毛的鱗片。葉簇生,無柄,光滑,硬革質,長圓狀披針形,中部寬15~25釐米,羽狀深裂,向下部漸狹,中部以上的裂片長10~20釐米,寬約3釐米,全緣,無毛,先端長尾狀漸尖,基部有關節,葉脈明顯,網狀,網眼有分離的內藏小脈。孢子囊羣生於靠近側脈的網眼上邊和內藏小脈的交叉點上,近圓形或長圓形,成熟時呈斷線形,無囊羣蓋。
附生於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岩石或樹幹上。分佈廣東、廣西,臺灣和雲南。
12.1.5 光亮密網蕨
詳"豬毛蕨"條。
12.1.6 大葉骨碎補
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根狀莖粗壯橫走,連同葉柄基部密生披針形、膜質、棕色鱗片。葉近生,紙質,無毛;葉柄及葉軸棕色;葉片三角形,長寬各約60~90釐米,4回或5回羽狀分裂,頂部漸尖併爲羽裂;羽片互生,有柄,基部一對最大,中部以上逐漸變小;小羽片有短柄,連同小羽軸有狹翅;末回裂片斜三角形,常二裂成不等長的尖齒。孢子囊羣生於小脈中部稍下的彎弓處,或生於小脈分叉處;囊羣蓋盅形。
附生於岩石或樹幹上。分佈廣東、廣西、臺灣、雲南。
12.1.7 海州骨碎補
多年生草本,高15~20釐米。根莖長而橫走,密生闊披針形的鱗片,邊緣有不規則細鋸齒。葉遠生,葉柄硬直,長約10釐米;葉片三角狀五邊形,長寬幾相等,約8~14匝米,4回羽狀細裂,基部一對羽片最大,長寬各約5~7廈米;末回裂片長圓形,寬1.5~2毫米,鈍尖,頂部二裂爲不等長的粗鈍齒,葉脈單一或交叉,每齒有小脈1條。孢子囊羣生於小脈頂端,囊羣蓋盅狀,向邊緣開口,成熟時孢子囊突出口外,覆蓋裂片頂部,僅黴出外側的長鈍齒。
附生於石山。分佈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和臺灣。
12.2 《中華本草》
12.2.1 槲蕨
槲蕨植株高25~40cm。根狀莖橫生,粗狀肉質,密被鑽狀披針表鱗片,有綠毛。葉二型;槲葉狀的營養葉灰棕色,卵形,無柄,幹膜質,長5~7cm,寬約3.5cm,基部心形,背面有疏短毛,邊緣有粗淺裂;孢子葉高大,紙質,綠色,無毛,長橢圓形,寬14~18cm,向基部變狹而成波狀,下延成有翅膀的短柄,中部以上深羽裂;裂片7-13對,略斜上,長7~10cm,寬2~3cm,短尖頭,邊緣有不明顯的疏鈍齒;網狀脈,兩面均明顯。孢子囊羣圓形,着生於內藏小脈的交叉點上。沿中脈兩側各排成2-3行;無囊羣蓋。
12.2.2 秦嶺槲蕨
秦嶺槲蕨植株高20~50cm。根狀莖橫生,肉質,粗約1cm,密被紅棕色、披針形鱗片。葉二型;沿葉軸和葉脈有疏短毛,營養葉稀少,長圓狀披針形,深羽裂;孢子葉具有狹翅的柄,基部有關節;葉片闊披針形,長20~40cm,中部寬5~10cm,深羽裂幾達葉軸,兩面沿葉脈和葉軸被白色短毛;裂片20-30對;寬5-15mm,鈍尖頭,邊緣具缺刻狀據齒;葉脈明顯。孢子囊羣圓形,着生於內藏小脈的交叉點上。在中脈兩側各成1行;無囊羣蓋。
12.2.3 光葉槲蕨
光葉槲蕨植株高達60cm.根狀莖肉質,橫生,被不透明棕褐色的披針形鱗片。葉二型,無毛;營養葉闊卵形,長8~15cm,寬5~10cm,淺羽裂至深羽裂;孢子葉葉柄長8~20cm,基部以關節着生於根狀莖上;葉片長25~45cm,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20~30cm ,羽狀深裂達葉軸;裂片披針形,互生,兩面光滑,邊緣略加厚,有疏淺缺刻;網狀葉脈明顯。無孢子囊羣蓋。
12.2.4 崖姜蕨
崖姜蕨植株高80~140cm。根狀莖粗狀,密被棕色長線形鱗片。葉一型,簇生成圓形中空的高叢;葉片長80~140cm,先端漸尖,中部以下漸狹,但近基部又漸變寬而呈心形,中部以上深羽裂,向下漸裂成狀,兩面光滑無毛,全緣;葉脈網狀,兩面明顯,網眼內有單一或分叉的小脈。孢子囊羣着生於小脈交叉處,每對側脈之間有1行,圓形或通常澡第三回小脈延長,成熟時呈斷線形。孢子橢圓形,孢壁具小刺或小瘤塊狀紋,無囊羣蓋。
14 生藥性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骨碎補呈扁平長條狀,多彎曲,有分枝,長5~15cm,寬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鱗片,柔軟如毛,經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兩側及上表面均具突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少數有葉柄殘基和鬚根殘留。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維管束呈黃色點狀,排列成環。氣微,味淡、微澀。
《中藥大辭典》:
①槲蕨、中華槲蕨及石蓮姜槲蕨的乾燥根莖呈扭曲的扁平長條狀,常多分歧,長6~20釐米,直徑0.5~1~2釐米,厚約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細小鱗片,黃棕色至棕色,柔軟如毛;用火燎過則殘留鱗片成棕色至深棕色,兩側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質硬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紅棕色,有黃白色散在的維管束,成圓圈狀排列。氣無、味淡而微澀。以粗壯扁平爲佳。
槲蕨主產於浙江、湖北、廣東、廣西、四川,此外,貴州、江西、福建等地亦產。中華槲蕨產於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石蓮姜槲蕨產於四川、雲南。
②崖姜的乾燥根莖呈圓柱形或扁條狀,粗大,略彎曲而扭曲,不分枝,長7~15釐米,直徑1~2釐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的縱溝紋和皺紋,在溝紋、皺紋及葉基處可見黃棕色細密的鱗片,上面有哭起的圓形葉痕,直徑約1釐米。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呈紅棕色,有衆多的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凹"形。氣微弱,味微澀。
產於廣東,在遼寧、廣東使用。
④大葉骨碎補的乾燥根莖呈扭曲的圓柱形,或略扁,長4~13釐米,直徑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縱溝紋及皺紋,殘留少量黃棕色鱗片。上側有突起的圓形葉基痕。質堅硬。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紅棕色,有多數黃色點狀維管束,排成環狀,中央有兩個維管束較大,呈新月形。氣微弱,味微澀。
產於廣西、廣東,在遼寧、廣西、廣東使用。
《中華本草》:
①槲蕨表面密被棕色或紅棕色細小鱗片,緊貼者呈膜質盾狀;直伸者披針形,先端尖,邊緣流蘇狀(睫毛),並於中柄基部和根莖嫩端較密集。鱗片脫落處顯棕色,可見細小縱向紋理和溝脊。上面有葉柄痕,下面有縱脊紋及細根痕。質堅硬,斷面紅棕色,有白色分體中柱,排成長扁圓形。氣香,味微甜、澀。
②秦嶺槲蕨鱗片條狀披針形,鱗片脫溼處顯灰褐色,具細小縱向紋理。斷面棕黃色、灰白色,點狀分體中柱排成橢圓形。氣香,味澀。
③光葉槲蕨鱗片紅棕色,革質,三角形,覆瓦狀排列,近基部盾狀着生,緊貼根莖表面。質脆,斷面分體中柱排成橢圓形。氣質,味鹹澀。
④崖姜蕨根莖圓柱形,表面密被條狀披針形而鬆軟的鱗片,鱗片脫落處顯紫褐色,有大小不等的縱向溝脊及細小紋理。斷面褐色,點狀分體中柱排成類圓形。氣極微、味澀。均以條粗大、棕色者爲佳。
15 骨碎補的鑑別
15.1 顯微鑑定
槲蕨根莖橫切面呈長扁圓形。表皮細胞1列,外壁稍厚;鱗片基位於表皮凹陷處,細胞3-4列;壁厚,內含紅棕色色素。內皮層圍繞分體中柱,細胞節向延長。分體中柱18-28個,排成扁圓形環;木質部管胞多角形,直徑6-40μm,中部較大,向兩端漸次變小,發肩幾達兩端將韌皮部分爲內外兩部分,內側韌皮部有的細胞壁增厚,並充滿黃棕色分泌物。(《中華本草》)
秦嶺槲蕨根莖橫切面呈橢圓形。表皮細胞排列不整齊;鱗片基着生於表皮凸起處,細胞2列,壁薄,內含棕黃色色素。表皮和其下2-3列細胞以及內皮層外1列細胞內壁增厚。分體中柱18-25個,排成類圓形;管胞直徑10-26μm。(《中華本草》)
光葉槲蕨表皮外具厚的蠟被,鱗片基2-3列細胞;表皮及其下3-5列細胞,壁稍增厚,內皮層外側1列細胞呈馬蹄形增厚,孔溝和層紋明顯,細胞內含黃桂棕色色素。分體中柱圓形,排成環狀;管胞直徑10~48cmμm。(《中華本草》)
崖姜蕨表皮外具厚的蠟被,鱗片基2-3列細胞。內皮層外側1列細胞厚。分體中柱排成不規則2~3圈,中央一圈28~35個,圓形或長圓形。(《中華本草》)
15.2 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0.5g,加甲醇5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作供試液;另取柚皮甙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苯-甲醇-丁酮(3:1:1)展開,用1%三氯化鐵乙醇液噴霧。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中華本草》)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30m1,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1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柚皮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1:12:2.5:3)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6 骨碎補的炮製
宋代增加了火炮(《重修政和經使證類備用本草》)、鹽炒(《聖濟總錄》)、去毛、酒拌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酒浸炒、焙制(《校注婦人良方》)等炮製方法。並開始有對炮製作用的闡述,如《重修政和經使證類備用本草》中載有:“炮豬腎,空心喫,治耳鳴,亦能止諸雜痛。”
明清時代還有炒黑(《普濟方》)、炙制(《外科理例》)、蜜拌蒸(《本草綱目》)、蒸焙(《本草匯》)、制炭(《得配本草》)、酒炒(《增廣驗方新編》)等方法。其中《握靈本草》中還記載有:“有人久泄,諸藥不效,用骨碎補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炒末揩牙,不獨治病,極能堅骨。”
16.1 骨碎補的炮製方法
16.1.1 骨碎補
取原藥材,除去非藥用部位及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
16.1.2 砂炒骨碎補
先將砂置熱鍋內,用武火加熱,至靈活狀態時,投入骨碎補片,不斷翻動,炒至鼓起,取出,篩去砂,放涼,撞去毛。
16.2 成品性狀
骨碎補爲不規則的厚片,周邊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鱗片,柔軟如毛,經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棕色,片面紅棕色或淡紅棕色,有小黃點呈圓圈狀排列。質堅硬,味微澀。
砂炒後爲扁圓狀鼓起,質輕脆,表面棕褐色或焦黃色,無鱗葉。斷面淡棕褐色或淡棕色,味微澀,氣香。
16.3 炮製作用
骨碎補密被鱗片,不易除淨,且質地堅硬而韌,不利於粉碎和煎煮出有效成分,故臨牀多用其炮製品。
砂炒骨碎補,質地鬆脆,易於除去鱗片,便於調劑和製劑,有利於煎出有效成分,以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爲主。如治跌打損傷、腰腳疼痛的骨碎補散(《校注婦人良方》)及腎虛耳鳴、泄瀉的加味地黃湯(《本草匯言》)。
16.4 炮製研究
16.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1)骨碎補的砂燙品及烘製品中的柚皮苷含量均高於生品,清炒品也比生品略高,說明經炮製後,藥物質變酥脆,利於有效成分的提取。
(2)據報道,骨碎補經去毛淨制後,可提高總黃酮及柚皮苷的含量;砂燙、砂燙酒制及砂燙鹽制,並不影響總黃酮及柚皮苷含量,卻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
16.4.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據研究,二氫黃酮苷具有鎮靜、鎮痛、增強家兔心肌收縮力的作用;骨碎補能促進骨骼對鈣和磷的吸收,並能提高血清鈣、磷水平,因而利於骨折的癒合;水煎醇沉液具降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炮製對骨碎補的化學成分有一定影響,並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故也能增強其藥理作用。
16.4.3 工藝研究
將骨碎補的傳統砂燙法改爲180℃烘箱烘烤10分鐘至全部鼓起,撞去毛或經砂燙後的骨碎補放入糖衣鍋或滾筒式炒藥機中轉動,以摩擦撞斷絨毛,再取出篩淨。新法均可提高飲片質量及工作效率。
16.5 貯存方法
18 骨碎補的功效與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骨碎補具有療傷止痛,補腎強骨的功效。外用消風祛斑。用於跌撲閃挫,筋骨折傷,腎虛腰痛,筋骨痿軟,耳鳴耳聾,牙齒鬆動;外治斑禿,白癜風。
《中藥大辭典》:骨碎補具有補腎,活血,止血的功效。治腎虛久瀉及腰痛,風溼痹痛,齒痛,耳鳴,跌打閃挫、骨傷,闌尾炎,斑禿,雞眼。
《中華本草》:骨碎補具有補腎強骨、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腎虛腰痛、足膝痿弱、耳聾、牙痛、久泄、遺尿、跌打骨折及斑禿。
《中醫大辭典》:骨碎補具有補腎壯骨,接骨續傷,祛風除溼,活血止痛的功效:
骨碎補治腎虛久瀉,耳鳴,耳聾,腰痛,牙痛,風溼痹痛,足跟痛:煎服,3~9g。
骨碎補治禿髮:酒浸汁外搽。
《藥性論》:"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熱下冷。"
《本草正》:"療骨中邪毒,風熱疼痛,或外感風溼,以致兩足痿弱疼痛。"
19 骨碎補的化學成分
《中藥大辭典》:槲蕨根莖含澱粉16.4%、葡萄糖5.37%,還含柚皮甙。
《中華本草》:槲蕨根莖含柚皮甙(naringin),21-何帕烯(hop-21-ene),9(11)羊齒烯[fern-9(11)ene],7-羊齒烯(fern-7-ene,)3-雁齒烯(filic-3-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ng-masterol),採油甾醇(campesterol)及四環三萜類化合物:環木菠蘿甾醇-乙酸酯(cycloardenyl acetate),環水龍骨甾醇乙酸酯(cy-clomargenyl acetate), 環鴉片甾烯醇乙酸酯(cyclolaudenylacetaet),9,10-環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9,10-cycloanost-25-en-3β-yl acetate)。崖姜蕨根莖含21-何帕烯,13(18)新何帕烯[neohop-13(18)-ene],9(11)-羊齒烯,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四環三萜類化合物:環木菠蘿甾醇乙酸酯,環水龍骨甾醇烯醇乙酸酯,環鴉片甾烯醇乙酸酯,9,10-環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
20 骨碎補的藥理作用
骨碎補的雙氫異黃酮苷類可增強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還可鎮靜、鎮痛。
20.1 促進骨損傷癒合
據中國藥科大學周銅水等研究,槲蕨根莖水煎劑(20g/kg,30g/kg)及柚皮甙(相當原藥20g/kg )灌胃對實驗性大鼠骨損傷癒合有促進作用。(《中華本草》)
20.2 降低骨關節病變率
骨碎補水煎劑7.5~50g/kg灌胃,對大鼠實驗性關節炎具有刺激骨關節軟骨細胞代償性增生作用,並能部分改善由於力學應力線改變造成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從而降低骨關節病變率。(《中華本草》)
20.3 對心肌細胞有起搏作用
骨碎補雙氫黃酮甙能增加體外培養大白鼠乳鼠心肌細胞的搏動頻率,使收縮有力,並對心肌細胞有起搏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類似一種β-受體激動劑。(《中華本草》)
20.4 防血清膽甾醇、甘油三酯的上升,防止主動脈壁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骨碎補水煎液(100%)0.8ml/kg口服,對實驗性高血脂兔可明顯預防血清膽甾醇、甘油三酯的上升,並能防止主動脈壁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中華本草》)
骨碎補水煎醇沉製劑可降低實驗性高脂血症兔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並可減輕主動脈壁硬化斑塊形成。
20.5 減輕卡那黴素對耳蝸的毒性作用
豚鼠實驗提示,骨碎補煎劑與卡那黴素合用可減輕卡那黴素對耳蝸的毒性作用,但不能控制停藥後中毒性耳聾的發展。(《中華本草》)
20.6 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
骨碎補水煎劑7.5、10、25、50g/kg口服,對大鼠骨性關節炎模型,具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推遲細胞退行性變、降低骨關節病變率的功能,隨劑量加大,作用增加,且在給藥二個月後作用較佳。骨碎補水煎劑100g(生藥)/kg/天在給予卡那黴素前2小時口服,連續8天,能減輕卡那黴素對耳蝸的毒性,但不能控制停藥後中毒性耳聾的發展。(《中華本草》)
20.7 拮抗鏈黴素急性毒性反應
20.8 增強常壓耐缺氧能力
雙氫異黃酮苷類可增強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還可鎮靜、鎮痛。
23 骨碎補精選方
23.1 治腰腳疼痛不止
骨碎補一兩,桂心一兩半,牛膝三分(去苗),檳榔二兩,補骨脂三兩(微炒),安息香二兩(入胡桃仁搗熟)。搗羅爲末,煉蜜入安息香,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太平聖惠方》)
23.2 治耳鳴,亦能止諸雜痛
骨碎補去毛細切後,用生蜜拌,蒸,從巳至亥,暴幹,搗末,用炮豬腎空心喫。(《雷公炮炙論》)
23.3 治腎虛耳鳴耳聾,並齒牙浮動,疼痛難忍
骨碎補四兩,懷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兩,牡丹皮一兩五錢(俱酒炒),澤瀉八錢(鹽水炒)。共爲末,煉蜜丸。每服五錢,食前白湯送下。(《本草匯言》)
23.4 治牙痛
鮮槲蕨一至二兩(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鐵器打煮。(《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23.5 治金瘡,傷筋斷骨,疼痛不可忍
骨碎補(去毛,麩炒微黃)、自然銅(細研)、虎脛骨(塗酥炙黃)、敗龜(塗酥炙微黃)各半兩,沒藥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爲散。每服一錢,以胡桃仁半個,一處嚼爛,用溫酒一中盞下之,日三、四服。(《太平聖惠方》骨碎補散)
23.6 治打撲傷損
胡猻姜不以多少,生薑半之。上同搗爛,以罨損處,用片帛包,幹即易之。(《是齋百一選方》)
23.7 接骨續筋
骨碎補四兩,浸酒一斤,分十次內服,每日二次;另曬乾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23.8 治挫閃
骨碎補二兩,杵爛,同生薑母、菜油、茹粉少許,炒敷患處。(《閩東本草》)
23.9 治關節脫位,骨折
在關節復位或正骨手術後,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搗爛,加麪粉適量,搗成糊狀,敷傷處,二至三日換藥一次。
23.10 治跌打損傷,腰背、關節痠痛
23.11 治闌尾炎
鮮槲蕨(去毛)八兩,切碎,加大血藤五錢,紅棗四兩。水煎服。(⑨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3.12 治斑禿
鮮槲蕨五錢,斑蝥五隻,燒酒三兩,浸十二天後,過濾擦患處,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23.13 防治鏈黴素毒性及過敏反應
取骨碎補乾片5錢,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視需要可長期服用。對已知有鏈黴素毒性反應者,用鏈黴素同時使用本藥,可防其毒性反應;既往有鏈黴素過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時,除從小劑量開始外,並加服本藥脫敏。對使用鏈黴素過程中已出現毒性或過敏反應者,則用本劑治療;臨牀觀察21例(過敏反應2例,毒性反應19例),服藥後除2例無效外,其餘均於第二天反應症狀減輕,大部分於第3~4天反應症狀消失。停服骨碎補後鏈黴素反應再次出現.再用骨碎補煎劑仍有效果。據觀察,本藥對反應中的頭痛、頭暈、口脣及舌尖麻木等症狀療效最好;對耳鳴、耳聾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提示其主要作用,在於解除鏈黴素對第八對腦神經和三叉神經下頜枝的毒性作用。
23.14 治療雞眼
取骨碎補3錢,碾成粗末,放入9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3日備用。用時先將足部雞眼或疣子用溫水洗泡柔軟,再用小刀削去外層厚皮;然後塗擦骨碎補酒精浸劑,每2小時1次,連續4~6次,每日至多10次。擦後略有痛感,幾分鐘可消失。治療雞眼6例,均在10~15天內痊癒;疣子2例,均在3日內脫落而愈。
24 各家論述
《本草綱目》:"骨碎補,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某久泄,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藥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雷公炮炙論》用此方治耳鳴,耳亦腎之竅也。按戴原禮《症治要訣》雲,痢後下虛,不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兩足痿軟,或痛或痹,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杉木節,萆薢、白芷、南星煎湯頻頻薰洗,此亦從腎虛骨痿而治也。"
《本草求真》:"骨碎補,雖與補骨脂相似,然總不如補骨脂性專固腎通心,而無逐瘀破血之治也。"
《本經續疏》:"骨碎補(《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言能不使瘀結者留滯,不使流動者妄行,而補苴傷折,如未嘗傷折也。"
張壽頤:"骨碎補,甄權謂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上熱下冷。蓋溫養下元,能引升浮之熱,藏於下焦窟宅,是以可治上熱下冷。李瀕湖謂研末同豬腎煨食,可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痛,皆是此意,非可通治胃家實火之齒痛。閬仙朱先生,嘗用以治寒痰凝滯,牙關不利,頰車隱痛之骨槽症,甚有捷驗。又凡陰虛於下,而肝膽浮陽抉痰上凝之齒痛,牙槽不利,及陰寒逼陽上浮之喉痛喉癬諸症,用此亦頗有效,皆即瀕湖用治牙痛之意,而陽邪實盛者,類皆不可妄試。昔人每謂此藥入腎治骨,並能治骨傷碎,因得此名者,皆當識得此意,非陰虛有熱之骨痛骨痿,果可以一概主治也。戴元禮《症治要訣》謂痢後下虛,不善調養,遂成痢風,則以腎之虛寒而言,此藥溫腎,能起骨萎宜矣。惟痢後風之腳軟膝腫,亦有陰虛生內熱者,則宜魏玉璜之一貫煎,戴氏此法,非可概投。"
《藥性論》: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熱下冷。
《本草正》:療骨中邪毒,風熱疼痛,或外感風溼,以致兩足痿弱疼痛。
25 骨碎補的藥典標準
25.1 品名
Gusuibu
DRYNARIAE RHIZOMA
25.2 來源
本品爲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的乾燥根莖。全年均可採挖,除去泥沙,乾燥,或再燎去茸毛(鱗片)。
25.3 性狀
本品呈扁平長條狀,多彎曲,有分枝,長5~15cm,寬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鱗片,柔軟如毛,經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兩側及上表面均具突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少數有葉柄殘基和鬚根殘留。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維管束呈黃色點狀,排列成環。氣微,味淡、微澀。
25.4 鑑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30m1,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1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柚皮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1:12:2.5:3)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25.5 檢查
25.5.1 水分
不得過15.0%(附錄ⅨH 第一法)。
25.5.2 總灰分
不得過8.0%(附錄Ⅸ K)。
25.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6.0%。
25.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I D)測定。
25.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一醋酸一水(35:4:65)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83nm。理論板數按柚皮苷峯計算應不低於3000。
25.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柚皮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1含柚皮苷60ug的溶液,即得。
25.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粗粉約0.25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加甲醇30ml,加熱迴流3小時,放冷,濾過,濾液置50ml量瓶中,用少量甲醇分數次洗滌容器,洗液濾入同一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25.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柚皮苷(C27H32O14)不得少於0.50%。
25.8 骨碎補飲片
25.8.1 炮製
25.8.1.1 骨碎補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本品呈不規則厚片。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常殘留細小棕色的鱗片,有的可見圓形的葉痕。切面紅棕色,黃色的維管束點狀排列成環。氣微,味淡、微澀。
25.8.1.1.1 鑑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25.8.1.2 燙骨碎補
本品形如骨碎補或片,體膨大鼓起,質輕、酥鬆。
25.8.2 性味與歸經
苦,溫。歸肝、腎經。
25.8.3 功能與主治
療傷止痛,補腎強骨。外用消風祛斑。用於跌撲閃挫,筋骨折傷,腎虛腰痛,筋骨痿軟,耳鳴耳聾,牙齒鬆動;外治斑禿,白癜風。
25.8.4 用法與用量
3~9g。
25.8.5 貯藏
置乾燥處。
25.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