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Yǐnbái SPl[中國鍼灸學詞典]
4 經外奇穴名·鬼眼
鬼眼爲經外奇穴名。出《備急千金要方》。位於手(足)大指(趾)橈(脛)側爪甲根角處。操作時,兩指(趾)相併,用線縛定,令艾炷半在爪甲上,半在皮膚上,然後點火,四處盡灸。專治精神病、癲癇等。[1]
鬼眼又名鬼哭、四鬼哭。約位於少商穴和隱白穴處。共4穴。《鍼灸大成》:“鬼眼四穴,在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葉,兩指並起,用帛縛之,當兩指歧縫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主治癲癇,精神病,暈厥等。艾炷灸3-7壯。
5 經穴別名·鬼眼
穴位 | 隱白 | ||
---|---|---|---|
漢語拼音 | Yinbai | ||
羅馬拼音 | Yinpai | ||
美國英譯名 | Hidden Whit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P1 | |
日本 | 1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P1 | |
富耶氏 | RP1 | ||
德國 | MP1 | ||
英國 | Sp1 | ||
美國 | Sp1 |
隱白爲經穴名(Yǐnbái SPl)[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隱白是足太陰脾經的井穴,五行屬木。十三鬼穴之一(鬼壘)[3]。隱即隱蔽,白即白色,。穴居隱蔽之處,其肉色白,故名隱白。隱白爲十三鬼穴之一,統治一切癲狂病,臨牀上治血崩較好。主治腹脹,便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癲狂,多夢,驚風,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納呆,腹痛,暴泄,屍厥,煩心,夢魘,不寐,急慢驚風,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痙攣,急慢性腸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休克,泄瀉,帶下,嘔吐,癲癇,心痛,喘息,胸滿,子宮痙攣,牙齦出血,鼻出血,小兒驚風,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腸炎等。
5.1 隱白穴的別名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爲井木。
5.3 特異性
5.4 穴名解
隱即隱蔽,白即白色,。穴居隱蔽之處,其肉色白,故名隱白。
隱,《說文》:“蔽也。”有隱藏、隱蔽不顯之義。白,《說文》:“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從入合二,二陰數,凡白之屬皆從白。”《黃帝內經素問·陰陰應象大論》:“肺主鼻,其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藏爲肺,在色爲白。”白,指金氣的顏色。爲土能生金,金氣隱伏之意。此穴在足大趾內側,距爪甲角約1分的赤白肉際處,爲足太陰脾土之井穴,爲脾足太陰脈所出,脾爲土髒,言土氣在此已經發生,金隱土中,金氣亦已開始隱伏。本經承歷兌之金,由足陽明之陽,傳交足太陰之陰,取之有生金榮肺之用。金色白,堅剛爲陽,穴居陰經之下,猶潛龍之隱,太陰根於隱白,而主治氣喘,且其穴居隱處而肉色白,故名隱白。[4]
5.5 所屬部位
趾端[5]
5.6 隱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隱白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6][7]。
隱白在足趾,大趾末節內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臥取穴。
隱白位於𧿹趾內側,趾甲旁約0.1寸處。布有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與趾底固有神經的吻合支,並有趾背動脈通過[8]。
隱白穴的位置
5.7 隱白穴的取法
隱白在足趾,大趾末節內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臥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足大趾趾甲角內下方0.1寸取穴;或在足大趾內側甲根角側後方(沿角平分線方向)0.1寸,相當於沿爪角內側畫一直線與爪甲基底緣水平線交點處取穴[9]。
正坐垂足或仰臥,在(𧿹)指內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5.8 隱白穴穴位解剖
隱白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踇)趾纖維鞘、(𧿹)長伸肌腱內側束。有趾背動脈。爲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與趾底固有神經的吻合處。皮膚爲(踇)趾背側與其跖側骨皮膚移行處,其神經分佈爲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在趾背筋膜的深面有第1跖骨動脈內側支,經(𧿹)長伸肌腱的深面,該動脈至(𧿹)趾的內側緣。
(𧿹)長伸肌腱由腓深神經支配。若斜刺,針行於末節趾骨與 (𧿹)趾纖維鞘終止部之間,該處神經、血管分佈豐富,均來自足底內側神經及血管。
5.8.1 層次解剖
5.8.2 穴區神經、血管
布有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與趾底固有神經的吻合支,並有趾背動脈通過。
5.9 隱白穴的功效與作用
隱白穴屬足太陰經脾井穴,配五行屬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氣的作用。
脾統血,肝藏血,脾虛失於統血,肝疏泄太過則失於藏血,就會引起諸種出血症,隱白穴爲土經木穴,故可用於治療月經過多、崩漏等出血症。
隱白穴爲土經木穴,施用灸法有益氣、健脾、統血、調經之功,對脾失健運,統攝無權,血不歸經、經水過期不止,甚或崩漏有較好療效。
凡病勢之繚亂促暴者,俱宜調動本身清肅之氣(即金氣)以鎮定之。如喘滿腹脹,不得安臥,嘔吐泄瀉及衄血、屍厥、月事不止等症,隱白穴均能治之。
5.10 隱白穴主治病證
隱白穴主治腹脹,便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癲狂,多夢,驚風,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納呆,腹痛,暴泄,屍厥,煩心,夢魘,不寐,急慢驚風,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痙攣,急慢性腸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休克,泄瀉,帶下,嘔吐,癲癇,心痛,喘息,胸滿,子宮痙攣,牙齦出血,鼻出血,小兒驚風,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腸炎等。
隱白穴主治腹脹、便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癲狂、多夢、驚風、昏厥、胸痛。
隱白主治血證、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納呆、腹脹、腹痛、暴泄、屍厥、癲狂、煩心、夢魘、不寐、急慢驚風等。
現代又多用隱白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痙攣、急慢性腸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休克等。
隱白穴主治月經過多,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腹脹,暴泄,嘔吐;癲癇,多夢,夢魘,驚風,昏厥;胸痛,心痛,喘息,胸滿。
其它:尿血。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淺刺0.1~0.2寸,局部脹痛;或用三棱針點刺擠壓出血,常用於神昏、胸悶咳喘。
注意:孕婦慎刺。
5.11.2 灸法
5.12 隱白穴的配伍
隱白配氣海、血海、三陰交,有益氣活血止血的作用,治月經過多。
隱白配脾俞、上脘、肝俞,有益氣活血止血的作用,治吐血,衄血。
5.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鍼灸甲乙經》: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悶,嘔吐,不欲食飲,隱白主之。腹中有寒氣,隱白主之。飲渴,身伏多唾,隱白主之。
《鍼灸大成》: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熱,暴泄,衄血,屍厥不識人,足寒不能溫,婦人月事過時不止。
《鍼灸大成》:下血,主腸風,多在胃與大腸,針隱白,灸三裏;吐衄血,針隱白、脾俞、肝俞、上脘。
5.14 隱白穴研究進展
5.14.1 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
有報道顯示,用三棱針點刺隱白、大敦出血2~3滴,每日或隔日1次,可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另有報道,艾條溫和灸隱白,每次15~20 min,每日3~5次,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有較好療效。
5.14.2 治療嬰幼兒腹瀉
5.14.3 治療急性鼻衄
6 經外奇穴別名·鬼眼
6.1 膝眼穴的別名·鬼眼
鬼眼爲經外奇穴別名,即膝眼。見《醫宗金鑑》:“此證(膝眼風)生於膝眼穴,又名鬼眼穴,在膝蓋之下,左右兩骨空陷中。”
膝眼(xīyǎn EX-LE5)爲經外奇穴名。出《備急千金要方》。別名膝目[10]。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左右共4穴[11]。主治膝痛,腿痛,腿腳重痛,腳氣,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下肢麻痹,鶴膝風,髕骨軟化症等。
6.1.1 拼音
xīyǎn
6.1.2 代號
EX-LE5
6.1.3 膝眼穴的別名
6.1.4 出處
6.1.5 膝眼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屈膝,膝眼穴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12]。
膝眼穴位於膝關節部伸側面,髕韌帶兩側之凹陷中,在內者稱內膝眼,在外者稱外膝眼,左右共4穴。
膝眼穴位於膝部,當髕韌帶兩側與股骨和脛骨內、外側髁所構成的凹陷處,左右共4穴。
6.1.6 膝眼穴取穴方法
6.1.7 膝眼穴穴位解剖
膝眼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髕韌帶與髕內側支持帶之間、膝關節囊。分佈有隱神經的髕下支。
有隱神經的髕下支及脛,腓總神經的膝下內、外關節支;並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分佈。
6.1.7.1 層次解剖
6.1.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隱神經分支和股神經前皮支分佈,深層有脛神經關節支和膝關節動脈網分佈。
6.1.8 膝眼穴的功效與作用
6.1.9 膝眼穴主治病證
膝眼穴主治膝痛,腿痛,腿腳重痛,腳氣,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下肢麻痹,鶴膝風,髕骨軟化症等。
膝眼穴主治膝痛,腿腳重痛,腳氣以及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下肢麻痹等。
6.1.10 膝眼穴的配伍
6.1.11 刺灸法
6.1.11.1 刺法
屈膝,從前外向後內或從前內向後外斜刺0.5~1寸,可灸。
屈膝,從前外向後內或從前內向後外斜刺0.5~1寸,或相互透刺,局部有酸脹感,擴散至整個膝關節,有時向下擴散。
6.1.11.2 灸法
可灸。
6.1.12 文獻摘要
《外臺祕要》:蘇恭雲,腳氣,若心腹氣定,而兩髀處連膝悶者,宜灸膝眼七炷。在膝頭骨下相接處,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復更發,復灸三炷。
《太平聖惠方》:膝眼四穴,在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是穴。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主膝冷疼痛不已。禁灸。
《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髖骨能醫兩腿痛,膝頭紅腫一般同,膝關膝眼皆須刺,鍼灸堪稱劫病功。
《類經圖翼》:膝眼,刺五分,禁灸。主治膝冷痛不已,昔有人膝痛灸此,遂致不起,以禁灸也。
《神應經》:遍身生疥癩,曲池、合谷、足三裏、絕骨、膝眼,灸二七壯。
6.2 腰眼穴的別名·鬼眼
腰眼爲經外奇穴名(yāoyǎn EX-B7)[14]。出《肘後備急方》。別名鬼眼[15]。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約3.5寸凹陷中。主治腰痛,月經不調,帶下等婦人諸疾,癆瘵,小腹痛,腎下垂,睾丸炎,腰肌勞損,腰部軟組織扭挫傷,尿頻,遺尿,虛勞,消渴等。
6.2.1 拼音
yāoyǎn
6.2.2 代號
EX-B7
6.2.3 腰眼穴的別名
鬼眼(《醫學入門》:“鬼眼穴,專祛癆蟲,令病人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上有兩陷可見,即腰眼也。”)。
6.2.4 出處
6.2.5 腰眼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腰眼穴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約3.5寸凹陷中[16]。
腰眼穴位於腰區,橫平第四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約3.5寸凹陷中[17]。
腰眼穴位於第四、五腰椎棘突間旁開3~4寸處(《中國鍼灸學》)。
6.2.6 腰眼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臥位,先取與髂嵴相平的腰陽關穴,在與腰陽關穴相平左右各旁開3.5寸處取穴。
俯臥位,與髂嵴相平的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3.5~4寸之凹陷中取穴。
6.2.7 腰眼穴穴位解剖
腰眼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和骶棘。分佈有第三、四、五腰神經後支。
6.2.7.1 層次解剖
6.2.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3腰神經後支的皮支分佈;深層有第4腰神經後支的肌支和腰動脈分佈。
6.2.8 腰眼穴的功效與作用
6.2.9 腰眼穴主治病證
腰眼穴主治腰痛,月經不調,帶下等婦人諸疾,癆瘵,小腹痛,腎下垂,睾丸炎,腰肌勞損,腰部軟組織扭挫傷,尿頻,遺尿,虛勞,消渴等。
腰眼穴主治癆瘵、腰痛、小腹痛,以及腎下垂、睾丸炎、腰肌勞損、腰部軟組織扭挫傷等。
腰眼穴主治腰痛;月經不調,帶下等婦人諸疾;尿頻,遺尿;虛勞,消渴,睾丸炎。
6.2.10 腰眼穴的配伍
6.2.11 刺灸法
6.2.11.1 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有時可向臀部放散。
一般直刺1.0~1.5寸。
6.2.11.2 灸法
可灸。
6.2.12 文獻摘要
《醫說》:灸瘵疾……當以癸亥夜二更……之時,解去下體衣服,於腰上兩旁微陷處,鍼灸家謂之腰眼,直身平立,用筆點定,然後上牀合面而臥,每灼小艾炷七壯,勞蠱或吐出,或瀉下,即時平安,斷根不發,更不傳染。
《鍼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腰眼,奇穴。……針三至五分。灸三至七壯。主治虛弱羸瘦、肺結核、氣管炎、睾丸炎、腰神經痛。一說主癆病、腰痛、婦科病、消渴、梅毒、勞蟲、血凝氣滯、下腹疾患。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2.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5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60.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60.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2-193.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2.
- ^ [1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8.
-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3.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4.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5.
- ^ [1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5.
- ^ [1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