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plastrum testudinis[朗道漢英字典]
testudinis testa[朗道漢英字典]
carapax testudin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lastrum testudin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errapin shell[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esta testudin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ortoise plastr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ortoiseshell[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龜甲爲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是龜科動物烏龜Chinemys reevesii (Gray) 的背甲及腹甲[1]。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橋相連,背甲稍長於腹甲,與腹甲常分離。背甲呈長橢圓形拱狀,長7.5~22cm,寬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條;頸盾1塊,前窄後寬;椎盾5塊,第1椎盾長大於寬或近相等,第2~4椎盾寬大於長;肋盾兩側對稱,各4塊;緣盾每側11塊;臀盾2塊。腹甲呈板片狀,近長方橢圓形,長6.4~21cm,寬5.5~17cm;外表面淡黃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塊,每塊常具紫褐色放射狀紋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縫均長,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縫最短;內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帶血跡或殘肉,除淨後可見骨板9塊,呈鋸齒狀嵌接;前端鈍圓或平截,後端具三角形缺刻,兩側殘存呈翼狀向斜上方彎曲的甲橋。質堅硬。氣微腥,味微鹹。醋龜甲表面黃色,質鬆脆,略有醋氣[2]。
龜甲味鹹、甘,性微寒。歸肝、腎、心經。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固經止崩的功效。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筋骨痿軟,心虛健忘,崩漏經多。龜甲質地堅硬,有腥氣,功善滋陰潛陽,用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制龜甲以補腎健骨,滋陰止血力勝,常用於勞熱咯血,腳膝痿弱,潮熱盜汗,痔瘡腫痛。
5 拉丁名
Carapax et Plastrum Testudin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TESTUDINIS CARAPACIS ET PLASTRI(《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6 英文名
tortoise carapace and plastron(《中醫藥學名詞(2004)》)
10 產地
龜甲主產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等地。
12 生藥性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橋相連,背甲稍長於腹甲,與腹甲常分離。背甲呈長橢圓形拱狀,長7.5~22cm,寬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條;頸盾1塊,前窄後寬;椎盾5塊,第1椎盾長大於寬或近相等,第2~4椎盾寬大於長;肋盾兩側對稱,各4塊;緣盾每側11塊;臀盾2塊。腹甲呈板片狀,近長方橢圓形,長6.4~21cm,寬5.5~17cm;外表面淡黃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塊,每塊常具紫褐色放射狀紋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縫均長,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縫最短;內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帶血跡或殘肉,除淨後可見骨板9塊,呈鋸齒狀嵌接;前端鈍圓或平截,後端具三角形缺刻,兩側殘存呈翼狀向斜上方彎曲的甲橋。質堅硬。氣微腥,味微鹹。
13 龜甲的炮製
唐代有炙法(《千金翼方》)。
宋代增加了酥炙、醋炙(《重修政和經使證類備用本草》)、酒制(《聖濟總錄》)、酒醋炙(《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煅制(《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童便制(《瘡瘍經驗全書》)等方法。
元明時期有酒浸(《丹溪心法》)、豬脂炙(《本草發揮》)及灰火炮後酥炙、酒炙(《本草綱目》)等炮製方法。
清代又增加了豬脂炙後燒灰(《本草述》)、油制(《洞天奧旨》)、熬製(《吳鞠通醫案》)等法。
13.1 龜甲的炮製方法
13.1.1 龜甲
取原藥材,置蒸鍋內,沸水蒸45分鐘,取出,放入熱水中,立即用硬刷除淨皮肉,洗淨,曬乾。或取原藥材用清水浸泡,不換水,使皮肉筋膜腐爛,與甲骨容易分離時取出,用清水洗淨,日曬夜露至無臭味,曬乾。
13.1.2 醋龜甲
取砂子置熱鍋內,武火加熱至靈活狀態,投入大小分開的淨龜甲,炒至質酥表面黃色時,取出,篩去砂子,立即投入醋中淬之,撈出,乾燥。
每100kg龜甲,用醋20kg。
13.2 成品性狀
龜甲爲不規則的小碎塊,表面淡黃色或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內面黃白色,邊緣呈鋸齒狀,質堅硬,可自骨板縫處斷裂。氣微腥,味微鹹。
醋龜甲表面黃色,質鬆脆,略有醋氣。
13.3 炮製作用
龜甲質地堅硬,有腥氣,功善滋陰潛陽,用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如治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及虛風內動的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砂炒醋淬後質變酥脆,易於粉碎,利於煎出有效成分,並能矯臭矯味。制龜甲以補腎健骨,滋陰止血力勝,常用於勞熱咯血,腳膝痿弱,潮熱盜汗,痔瘡腫痛。如治陰虛發熱,骨蒸盜汗的大補陰丸、筋骨痿弱的虎潛丸(《丹溪心法》);治經行不止或崩中漏下的固經丸(《醫學入門》)。
13.4 炮製研究
龜甲主含骨膠原,多種氨基酸,如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穀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纈氨酸、賴氨酸等;還含鉻、錳、銅、鋅、磷、鎂、鐵、鉀、鈣等多種無機元素。
13.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1)實驗結果表明,龜上甲的砂炒品、砂炒醋淬品的煎出量高於生品,總氨基酸含量、總含氮量順序均是砂炒醋淬品>砂炒品>生品,說明砂炒醋淬龜甲有助於其成分的溶出。
(2)龜背甲和龜腹甲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僅含量上有所差異。例如微量元素Zn和Mn的含量,龜腹甲明顯高於龜背甲,而砂炒醋淬品的煎出物含量也是龜腹甲高。
13.4.2 工藝研究
(1)在淨制工藝上,傳統的水浸泡去除筋膜殘肉,受季節氣候影響很大,一般浸泡需20~30天以上,由於藥物在浸泡過程中,大量細菌生長繁殖,導致藥物腐爛發臭,影響了藥物療效。爲此,各地進行了許多工藝改進研究,主要分爲熱解法和酶解法兩大類。熱解法主要是用蒸法、高壓蒸法、水煮法、水煮悶法和砂炒法處理;酶解法則採用蛋白酶法、酵母菌法和豬胰髒法處理。改進後的淨制工藝具有縮短加工時間,製法簡便,操作過程易掌握,不受季節、氣候、場地所限,清潔衛生,不污染環境等優點,同時也不影響藥物的功效。據實驗分析表明,用食用菌炮製龜甲,其中游離氨基酸、水解後氨基酸、總含氮量、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和灰分含量均高於傳統法。微量元素Cr、Ca、Fe、Cu略高於傳統法,Al、Mn等略低於傳統方法,對人體有害的As、Pb含量低於傳統法,說明改進後的工藝優於傳統法。
(2)從烘法炮製龜甲的實驗結果來看,炮製品的最大煎出率優於《中國藥典》(砂炒醋淬)法,而飲片加工損耗率卻大大低於《中國藥典》法。再之,不同溫度、不同時間所得的炮製品,其有效成分煎出率不同,溫度太低或時間太短,藥材酥脆度不夠,煎出率就低;反之,溫度太高或時間太長,藥材過於酥脆或近於焦化,可供煎出的物質受到破壞,同樣煎出率亦低。
13.5 貯存方法
15 龜甲的功效與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龜甲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固經止崩的功效。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筋骨痿軟,心虛健忘,崩漏經多。
龜甲質地堅硬,有腥氣,功善滋陰潛陽,用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如治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及虛風內動的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制龜甲以補腎健骨,滋陰止血力勝,常用於勞熱咯血,腳膝痿弱,潮熱盜汗,痔瘡腫痛。如治陰虛發熱,骨蒸盜汗的大補陰丸、筋骨痿弱的虎潛丸(《丹溪心法》);治經行不止或崩中漏下的固經丸(《醫學入門》)。
20 龜甲的藥典標準
20.1 品名
Guijia
TESTUDINIS CARAPACIS ET PLASTRI
20.2 來源
本品爲龜科動物烏龜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爲多,捕捉後殺死,或用沸水燙死,剩取背甲和腹甲,除去殘肉,曬乾。
20.3 性狀
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橋相連,背甲稍長於腹甲,與腹甲常分離。背甲呈長橢圓形拱狀,長7.5~22cm,寬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條;頸盾1塊,前窄後寬;椎盾5塊,第1椎盾長大於寬或近相等,第2~4椎盾寬大於長;肋盾兩側對稱,各4塊;緣盾每側11塊;臀盾2塊。腹甲呈板片狀,近長方橢圓形,長6.4~21cm,寬5.5~17cm;外表面淡黃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塊,每塊常具紫褐色放射狀紋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縫均長,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縫最短;內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帶血跡或殘肉,除淨後可見骨板9塊,呈鋸齒狀嵌接;前端鈍圓或平截,後端具三角形缺刻,兩側殘存呈翼狀向斜上方彎曲的甲橋。質堅硬。氣微腥,味微鹹。
20.4 鑑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龜甲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膽固醇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藥材溶液各10~20μl、對照品溶液5~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甲酸(15:2:1:0.6)爲展開劑,展開16cm,取出,晾乾,噴以硫酸無水乙醇溶液(1→10),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0.5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4.0%。
20.6 龜甲飲片
20.6.1 炮製
20.6.1.1 龜甲
置蒸鍋內,沸水蒸45分鐘,取出,放入熱水中,立即用硬刷除淨皮肉,洗淨,曬乾。
20.6.1.1.1 性狀、鑑別、浸出物
同藥材。
20.6.1.2 醋龜甲
取淨龜甲,照燙法(附錄ⅡD)用砂子炒至表面淡黃色,取出,醋淬,乾燥。用時搗碎。
每100kg龜甲,用醋20kg。
本品呈不規則的塊狀。背甲盾片略呈拱狀隆起,腹甲盾片呈平板狀,大小不一。表面黃色或櫬褐色,有的可見深棕褐色斑點,有不規則紋理。內表面棕黃色或棕褐色,邊緣有的呈鋸齒狀。斷面不平整,有的有蜂窩狀小孔。質鬆脆。氣微腥,味微鹹,微有醋香氣。
20.6.2 性味與歸經
鹹、甘,微寒。歸肝、腎、心經。
20.6.3 功能與主治
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固經止崩。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筋骨痿軟,心虛健忘,崩漏經多。
20.6.4 用法與用量
9~24g,先煎。
20.6.5 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
20.7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