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杂病》:自叙
世耶。偶嘉善高生隐从余游,因遂采取古今方论,参以鄙见,而命高生次第录之,遂先成杂病论与方各八巨。高生请名,余命之曰《证治准绳》。高生曰∶何谓也?余曰∶医有五科七事,曰脉、曰因、曰病、曰证、曰治为五科,因复分为三,曰内、曰外、曰亦内亦外,并四
《医述》:[卷十四·幼科集要]胎证
鉴》)眼不开儿生眼闭呻吟者,因受胎热所致。宜用天竺黄散,并与母吃,复以竹筒煎汤洗眼。或以熊胆化水洗眼,一日七次。(《证治准绳》)不小便儿生不尿者,因在胎时,母恣食啖,热毒之气,流入胎中,是以生而脐腹肿胀,小便不出。如脐四旁有青黑色及口撮者,
《医述》:[卷九·杂证汇参]遗精
饮食日生之精,皆从生来元精之所化,而后分布,其藏盈溢,则输之于肾,肾乃元气之本,生成之根,以始终化之养之之道也。(《证治准绳》)精藏于肾,人尽知之,至精何以生?何以藏?何以出?则人不知也。夫精,即肾中之脂膏也,有长存者,有日生者。肾中有藏精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一·初生门证治通论]乳令儿病证
,热则致吐逆。冬不欲寒,寒则致下痢。母不欲怒,怒则令上气颠狂。母不欲醉,醉则令身热腹满。母方吐下而乳,则致虚羸。母有积热而乳,则变黄不能食。新房而乳,则瘦悴交胫不能行。大抵乳食不便,则生疾病。《幼科证治准绳》明王肯堂公元1368-1644年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一·初生门证治通论]死证
小儿病而囟陷,其口唇干,目皮反,口中气出冷,手足四垂,其卧如缚,掌中冷,皆不治。小儿中风热,喘鸣肩息,脉缓则生,急则死。小儿痢疾,脉浮大而腹痛者必死。乳子病热,脉悬小,手足温则生,寒则死。《证治准绳·幼科》明王肯堂公元1368年—1644年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一·初生门证治通论]死证
死。小儿病而囟陷,其口唇干,目皮反,口中气出冷,手足四垂,其卧如缚,掌中冷,皆不治。小儿中风热,喘鸣肩息,脉缓则生,急则死。小儿痢疾,脉浮大而腹痛者必死。乳子病热,脉悬小,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幼科证治准绳》明王肯堂公元1368-1644年
《医述》:[卷三·伤寒提钩]伤寒
少阳半在表半在里,亦微恶寒;阳明在里,本不恶寒,或恶寒者,与太阳合病也。三阴惟少阴有恶寒证,太阴、厥阴皆不恶寒。(《证治准绳》)有太阳病,重发其汗,不发热而恶寒;又有脉微人,不应发汗,误汗之亦恶寒;更有卫气不足,表气虚,误汗之亦恶寒。以上乃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薛氏分证主治大法]大便秘结
若大肠血虚火炽者,用四物汤送润肠丸;或以猪胆汁导之。若肾虚火燥者,用六味地黄丸。肠胃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证治准绳·疡医》明王肯堂公元1368-1644年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薛氏分证主治大法]不砭之非
,发热烦躁,用四物、黄芩、红花、软柴、山栀、花粉,烦热已清,瘀血深蓄,欲针出之,不从。忽牙关紧急,患处作痛,始针去脓血,即安。用托里养血,新肉渐长。忽患处瘙痒,此风热也,用祛风消毒之剂而痊。《证治准绳·疡医》明王肯堂公元1368-1644年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一·初生门证治通论]断乳法
者,宜用画眉膏断乳之道,方可渐与肉食,则无疳癖之患。画眉膏山栀(参个,烧存性)雄黄(少)朱砂上为极细末,入生麻油、轻粉各少许调匀。候儿睡着,浓抹于两眉上,醒来便不食乳。未效,再用,加黄丹一钱。《幼科证治准绳》明王肯堂公元1368-16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