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傷寒論》方之葛根湯
4.1 處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2]。
葛根四兩,麻黃、生薑各三兩,桂枝、炙甘草、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桂枝6克(去皮)生薑9克(切)甘草6克(炙)芍藥6克 大棗12枚(擘)
4.2 功能主治
葛根湯功能發散風寒,舒筋止痙。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或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者。
葛根湯具有發汗解毒,升津舒筋的功效。治外感風寒表實,惡寒發熱,頭痛,項背強几几,身痛無汗,腹微痛,或下利,或乾嘔,或微喘,舌淡苔白,脈浮緊者。現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關節痛等病證見上述症狀者。
4.3 方解
葛根湯具有解肌發汗,除太陽經輸之邪,緩肌肉攣急的作用。方中桂枝湯解肌表、和營衛,麻黃開表發汗,葛根解肌發汗,起陰氣升津液,以緩筋急。
方中葛根升津液,濡筋脈爲君;麻黃、桂枝疏散風寒,發汗解表爲臣;芍藥、甘草生津養液,緩急止痛爲佐;生薑、大棗調和脾胃,鼓舞脾胃生髮之氣爲使。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4.4 用法用量
上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衣被,取微似汗,餘如桂枝法將息
先煮麻黃、葛根,去白沫,內諸藥,水煎,分三次服,覆取微似汗。
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葛根,減至8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4.5 藥理作用
實驗研究表明,葛根湯具有解熱、抑制病原微生物、抗凝、抗變態反應、免疫調節和抗炎等作用,並能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
4.6 出處
5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葛根湯
5.1 處方
葛根、生薑各六兩,獨活四兩,當歸三兩,炙甘草、桂心、茯苓、石膏、人蔘、白朮、防風、川芎各二兩。
葛根 生薑各18克 獨活12克 當歸9克 甘草 桂心 茯苓 石膏 人蔘 白朮 芎藭 防風各6克
5.2 製法
上十二味,㕮咀。
5.3 功能主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葛根湯治產後中風,口噤仆地,頭目眩暈,痰盛氣急。
5.4 用法用量
爲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日二次。
以水1.2升,煮取300毫刀,去滓,每次服100毫升,每日三次。
5.5 出處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6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卷下方之葛根湯
6.1 組成
葛根、貝母、牡丹皮、木防己、防風、當歸、川芎、茯苓、桂心、澤瀉、甘草各二錢,獨活、石膏(碎)、人蔘各三錢。
6.2 用法用量
水煎,分三次服。
6.3 功效與主治
6.4 加減法
6.5 出處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卷下
7 《重訂嚴氏濟生方》方之葛根湯
7.1 別名
7.2 處方
葛根60克 枳實(去瓤,麩炒)梔子仁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7.3 製法
上藥㕮咀。
7.4 功能主治
治酒疸。由飲酒過多,胃內生熱,復因酒後當風入水,以致身目發黃,心中懊憹,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者。
7.5 用法用量
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7.6 出處
《重訂嚴氏濟生方》
8 《瘍醫大全》卷十六方之葛根湯
8.1 處方
8.2 功能主治
治齒痛。
8.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加減法
若風勝加荊芥、防風、薄荷葉;火盛加連翹、生地黃、牡丹皮、牛蒡子。
風勝,加荊芥、防風、薄荷葉;火盛,加連翹、生地、丹皮、牛蒡子。
8.5 出處
《瘍醫大全》卷十六
9 《醫學心悟》卷二方之葛根湯
9.1 方名
9.2 別名
9.3 組成
葛根二錢,升麻、秦艽、荊芥、赤芍藥各一錢,蘇葉、白芷各八分,甘草五分,生薑二片。
葛根2錢,升麻1錢,秦艽1錢,荊芥1錢,赤芍1錢,蘇葉8分,白芷8分,甘草5分,生薑2片。
9.4 功效
解肌。
9.5 主治
《醫學心悟》卷二方之葛根湯陽明經病,目痛鼻幹,脣焦漱水不欲咽,脈長,頭痛發熱。
9.6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7 加減
若無汗而口渴者,加知母;有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蔘;若自汗而口不渴,屬陽明中風,去蘇葉,加桂枝;若春夏之交,惟恐夾雜溫暑之邪,不便用桂枝,加白朮一錢五分。
9.8 附註
12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八方之葛根湯
12.1 處方
葛根3分,石膏2兩(搗碎),麻黃3分(去根節),梔子仁3-7枚,甘草半兩(生用),胡竹葉1握,生薑半分,豉1合,蔥白7莖(去須)。
12.2 製法
上細銼。
12.3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寒熱頭痛,復似天行,四肢煩疼,心躁,口乾多渴,不能下食。
12.4 用法用量
以水5大盞,煎至2盞半,分5次溫服,不拘時候。
12.5 出處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八
13 《仙傳外科集驗方》卷六方之葛根湯
13.1 處方
升麻1兩,葛根2兩,甘草2錢,半夏5錢,蘇葉5錢,白芷5錢,丁皮5錢,川芎5錢,香附子5錢,陳皮5錢。
13.2 製法
上爲散。
13.3 功能主治
13.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入姜、蔥煎,空心服之。
13.5 出處
15 《聖濟總錄》卷六方之葛根湯
15.1 處方
葛根1兩,防風(去叉)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麻黃(去節根,煎掠去沫,焙乾)1兩,獨活(去蘆頭)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40枚,松實(去殼)1兩半。
15.2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15.3 功能主治
中風,口面斜。
15.4 用法用量
每用10錢匕,以水2盞,酒1盞,入生薑3片,煎取1盞半,去滓,分3服,日2夜1。
15.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六
16 《聖濟總錄》卷七方之葛根湯
16.1 處方
生葛根(切)4兩,半夏(湯洗7遍)4兩,生薑5兩(與半夏同搗,炒幹),獨活(去蘆頭)2兩,桂(去粗皮)2兩半,防風(去叉)1兩,當歸(切,焙)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附子(炮裂,去皮膚)半兩。
16.2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16.3 功能主治
16.4 用法用量
每用5錢匕,以水1盞半,入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2夜1。
16.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七
17 《聖濟總錄》卷十六方之葛根湯
17.1 處方
葛根2兩,木通(銼)2兩,芍藥2兩,防風(去叉)2兩,甘菊花(擇去梗)1兩,麻黃(去根節,先煮,掠去沫,焙)1兩1分,石膏(研碎)5兩,前胡1兩半。
17.2 製法
上爲粗末。
17.3 功能主治
17.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生薑2片,大棗1枚(去核),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7.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十六
18 《聖濟總錄》卷二十一方之葛根湯
18.1 方名
18.2 組成
葛根(銼)半兩,白朮半兩,芍藥半兩,乾薑(炮)半兩,麻黃(去根節)3分,桂(去粗皮)3分,甘草(炙)1分半。
18.3 主治
18.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18.5 加減
如脈微,加附子半兩。
18.6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9 《聖濟總錄》卷二十四方之葛根湯
19.1 方名
19.2 組成
葛根(銼,焙)2兩,麻黃(去根節)2兩,桔梗(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1兩,甘草(炙,銼)1兩,葶藶(紙上炒)1兩,石膏(研)1兩。
19.3 主治
1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9.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0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方之葛根湯
20.1 處方
葛根(銼)1兩,茯苓(去黑皮)半兩,半夏(湯洗7次,炒幹)3分,白朮半兩,黃耆3分(銼),人蔘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甘草半兩(炙,銼)。
20.2 製法
上爲粗末。
20.3 功能主治
20.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入生薑半分(拍碎),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
20.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21 《聖濟總錄》卷三十一方之葛根湯
21.1 處方
葛根(銼)1兩,柴胡(去苗)1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3分,芍藥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21.2 製法
上爲粗末。
21.3 功能主治
21.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入棗2枚(擘),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21.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22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方之葛根湯
22.1 處方
22.2 製法
上爲粗末。
22.3 功能主治
22.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入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1日3次。
22.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23 《聖濟總錄》卷四十七方之葛根湯
23.1 方名
23.2 組成
葛根(銼)10兩,甘草(炙)3兩,半夏2兩(生薑汁半盞,漿水半升,同煮軟,切,焙乾),黃連(去須)1兩。
23.3 主治
23.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入生薑2片,竹茹少許,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3.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4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方之葛根湯
24.1 方名
24.2 組成
葛根(銼)2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桂(去粗皮)3分,石膏(碎)3兩,芍藥1兩1分,甘草(炙)1兩。
24.3 主治
24.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24.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5 《聖濟總錄》卷九十三方之葛根湯
25.1 處方
葛根(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甘草(炙,銼)1兩。
25.2 製法
上爲粗末。
25.3 功能主治
25.4 用法用量
每用5錢匕,以水1盞半,入竹葉3片,生蘆根3枚,煎至1盞,去滓,分2次溫服,空腹、食後各1服。
25.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26 《聖濟總錄》卷一○七方之葛根湯
26.1 處方
葛根(銼)1兩半,木通(銼)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地骨白皮1兩半,白鮮皮1兩。
26.2 製法
上爲粗末。
26.3 功能主治
眼癢瞼急。
26.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26.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七
27 《聖濟總錄》卷一一七方之葛根湯
27.1 處方
葛根(銼)半兩,甘草(炙)半兩,人蔘3分,赤茯苓(去黑皮)1兩,天門冬(去心,焙)3分,黃耆(銼)1兩,桂(去粗皮)3分,犀角屑半兩,生乾地黃半兩,芎半兩,麻黃(去根節)1兩,牛黃(研)1分,地骨皮(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
27.2 製法
上爲粗末。
27.3 功能主治
口舌幹焦。
27.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7.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28 《聖濟總錄》卷一三一方之葛根湯
28.1 處方
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犀角(鎊)半兩,萎蕤3分,薺苨3分,芍藥3分,甘草(炙,銼)3分,蘆根(銼)3分,石膏1兩半。
28.2 製法
上爲粗末。
28.3 功能主治
發背癰疽,一切瘡腫乳癰,口乾腳冷,發作寒熱,頭痛,嘔噦不下食。
28.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下竹瀝半合,紅雪1分,更煎2-3沸,去滓,空心、日晚溫服。
28.5 出處
29 《聖濟總錄》卷一六一方之葛根湯
29.1 方名
29.2 組成
葛根(銼)1兩,防風(去叉)1兩,枳實(去瓤,麩炒)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獨活(去蘆頭)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40枚,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兩。
29.3 主治
產後中風,口面僻。
29.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入生薑半分(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9.5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30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方之葛根湯
30.1 方名
30.2 組成
葛根(銼)半兩,人蔘半兩,白朮(銼,炒)半兩,桔梗(炒)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30.3 主治
30.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0.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31 《聖濟總錄》卷一七二方之葛根湯
31.1 處方
葛根(銼,微炒)半兩,麻黃(去節)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分,升麻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銼,炒)1兩,柴胡(去苗)3分,芍藥3分,鉤藤1分,蛇蛻(微炙)3寸,蚱蟬2枚(去翅,微炒),石膏(碎)1兩半。
31.2 製法
上爲粗末。
31.3 功能主治
小兒初生,至百晬前後,驚癇連發不醒,及胎中感風,體冷麪青,筋急反張。
31.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以水半盞,煎至3分,入竹瀝少許,更煎1-2沸,去滓,分3次溫服。
31.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32 《聖濟總錄》卷一○八方之葛根湯
32.1 處方
葛根3分(銼),地骨皮1兩,薺苨(生者,切,焙)1兩,車前子3分,甘草(炙)半兩。
32.2 製法
上爲粗末。
32.3 功能主治
32.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入竹葉10片,煎至8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32.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八
33 《聖濟總錄》卷一○八方之葛根湯
33.1 處方
葛根(銼)2兩,黃連(去須)2兩,木通(銼)2兩,吳藍2兩,甘草(炙,銼)2兩,升麻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大黃(銼,炒)1兩半,石膏4兩。
33.2 製法
上爲粗末。
33.3 功能主治
金石發動,眼痛欲裂。
33.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6分,去滓,入消1錢匕,地黃汁半合,更煎2-3沸,放溫,食後臨臥服。
33.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八
35 《備急千金藥方》卷三方之葛根湯
35.1 處方
葛根6兩,生薑6兩,獨活4兩,當歸3兩,甘草2兩,桂心2兩,茯苓2兩,石膏2兩,人蔘2兩,白朮2兩,芎2兩,防風2兩。
35.2 功能主治
35.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2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1日3次。
35.4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產後中風,口噤痙痹,用芎、防、葛、獨、膏、姜愈風之品,不得苓、桂、術、歸、四君子等藥無以逞其功用也。
35.5 出處
《備急千金藥方》卷三
36 《景嶽全書》卷五十六引劉河間方方之葛根湯
36.1 處方
葛根1錢,桂枝1錢,川芎1錢,細辛1錢,防風1錢,麻黃8分,枳殼8分,芍藥8分,人蔘8分,炙甘草8分。
36.2 功能主治
36.3 用法用量
36.4 出處
37 《外臺祕要》卷一引《小品方》方之葛根湯
37.1 別名
37.2 處方
葛根8兩,生薑3兩,龍膽半兩,大青半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麻黃(去節)2兩,萎蕤1兩,芍藥2兩,黃芩2兩,石膏(碎)1兩,升麻1兩。
37.3 製法
上切。
37.4 功能主治
傷寒3-4日不愈,身體熱毒;陽毒傷寒,頭痛壯熱未解,身體疼痛。
37.5 用法用量
37.6 注意
37.7 出處
38 《女科指掌》卷三方之葛根湯
38.1 處方
葛根、茯苓、人蔘、澤瀉、甘草、防己、防風、當歸、川芎、獨活。
38.2 功能主治
婦人妊娠,風傷太陽之經,復遇寒溼相搏,發爲子癇,口噤背強,昏冒不識人,須臾則醒,醒後復發。
38.3 用法用量
38.4 出處
《女科指掌》卷三
41 《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傷寒括要》方之葛根湯
41.1 方名
41.2 組成
葛根2兩,麻黃1兩(去根節),桂心1兩,赤芍藥1兩,半夏1兩(湯洗7次),甘草半兩(炙)。
41.3 主治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不利,但嘔者;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發熱者。
41.4 用法用量
如桂枝湯法煎。
41.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44 方出《外臺祕要》卷三十八,名見《普濟方》卷二六一方之葛根湯
44.1 處方
葛根8兩,紫草8兩,犀牛角屑12兩,露蜂房10兩(炙),芒消2兩,大黃2兩,薺苨7兩,人蔘7兩,玄蔘4兩,甘草(炙)4兩,銀屑(細研)4兩,豬脂12兩(臘月者)。
44.2 功能主治
下石。主石發,兩腳卒冷,兩脅腋卒熱並口噤。
44.3 用法用量
上以無灰酒漬經10日,其豬脂用酒1升煎取脂3兩,取銀屑和研,納藥中,每日空腹服1匙。
44.4 注意
忌熱面、炙肉、海藻、蒜等。
44.5 出處
45 《外臺祕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之葛根湯
45.1 方名
45.2 別名
45.3 組成
貝母2兩,葛根2兩,丹皮(去心)2兩,木防己2兩,防風2兩,當歸2兩,芎2兩,桂肉(切,熬)2兩,茯苓2兩,澤瀉2兩,甘草(炙)2兩,獨活3兩,石膏(碎)3兩,人蔘3兩。
45.4 主治
子癇,妊娠臨月,因發風痙,忽悶憒不識人,叱逆眩倒,小醒復發。酒疸,心下懊痛,足脛滿,發赤斑。
45.5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9升,煮取3升,分2次服。
45.6 加減
45.7 用藥禁忌
45.8 附註
46 《醫略六書》卷二十八方之葛根湯
46.1 方名
46.2 組成
葛根1錢半,當歸3錢,川芎1錢,川貝2錢(去心),石膏3錢,防己2錢,茯苓1錢半,獨活1錢半,人蔘1錢半,防風1錢半。
46.3 主治
孕婦彌月發痙,脈浮數大。
46.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煎,去滓服。
46.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46.6 各家論述
妊娠彌月中風,遏熱經腑,而營氣暗傷,筋脈失養,故發痙昏不知人焉。獨活疏少陽之風,葛根疏陽明之風,防風疏風於表,石膏清熱於裏,人蔘扶元補氣以通血脈,當歸養血榮經以榮筋脈,川芎活血行氣,川貝解鬱清心,防己瀉血分溼熱以清血室,茯苓瀉氣分溼熱以清經氣也。爲末水煎,使風邪外解,則遏熱頓清,而營血完復,筋脈得養,何發痙之有?其彌月之孕,無不及時分娩矣。
47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方之葛根湯
47.1 方名
47.2 組成
葛根、防風、歸、芎、甘草、獨活、茯神、杏仁、白朮、人蔘、陳皮、黃芩、竹瀝、防己、麻黃、天蟲、升麻、白芍。
47.3 功效
47.4 主治
妊娠風痙,因體虛受邪,已傷太陽經絡,復遇風寒,新舊相搏,其發則口噤背僵,昏悶忽不識人,須臾復醒,良久又作,甚則有口吐涎沫,角弓反張,其症尤重,多致損胎。
48 《普濟本事方》卷七方之葛根湯
48.1 方名
48.2 組成
葛根半兩,桔梗(炒)1兩,防風(去叉股)1兩,白芍藥1兩,甘草(炙)1兩,訶子(去核)1兩,川芎(洗)1兩,白朮1兩,枳殼1兩(去瓤,麩炒黃)。
48.3 主治
脅肋下痛,不美食者。
48.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盞半,入生薑、大棗,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1日4-5次。
48.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48.6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葛根氣味辛甘平,入足陽明;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防風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白芍氣味酸微寒,入足厥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訶子氣味溫澀,入手陽明、足太陰;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因脅下痛,致脾胃受困,納食不美,故以升散之藥,鼓動脾陽,兼用和中之品,佐姜、棗以和營衛,則肝邪不致乘虛犯胃也。
49 《普濟方》卷四○三方之葛根湯
49.1 方名
49.2 組成
幹葛5錢,石膏(煅)5錢,赤芍藥5錢,甘草(炙)5錢,黃芩5錢。
49.3 功效
解肌發表。
49.4 主治
天時炎熱,小兒欲發痘瘡。
49.5 用法用量
49.6 加減
49.7 製備方法
上銼。
50 《普濟方》卷三九八方之葛根湯
50.1 方名
50.2 組成
葛根(銼)1分,黃芩(去黑心)1分,芍藥1分,白朮1分,藁本(去苗土)1分,甘草(炙,銼)1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大黃(炙,銼,炒)1兩。
50.3 主治
小兒春、夏、秋、冬,晨夕暴冷,折其四肢,熱不得泄,發爲壯熱,冷氣入胃,洞泄下痢,或赤白頻數,小腹脹痛,脈洪大或數者。
50.4 用法用量
1歲以下兒,每服1錢,以水7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分3次溫服,1日3次。
50.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51 《嚴氏濟生方》卷三方之葛根湯
51.1 方名
51.2 別名
51.3 組成
葛根2兩,枳實(去瓤,麩炒)1兩,梔子仁1兩,豉1兩,甘草(炙)半兩。
51.4 主治
治酒疸。
酒疸因下後,久久爲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狀,大便黑,小便赤或面黑,脈微而數。
51.5 用法用量
爲粗末,每服四錢,水煎服。
上(口父)咀。每服4錢,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51.6 附註
52 《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張渙方之葛根湯
52.1 方名
52.2 組成
葛根1兩,人蔘1兩,麥門冬半兩,甘草(炙)半兩,白茯苓半兩,澤瀉半兩。
52.3 主治
小兒傷寒,體熱煩渴。
52.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8分1盞,入生薑2片,薄荷3葉,煎至6分,去滓溫服。
52.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55 《太平聖惠方》卷九方之葛根湯
55.1 方名
55.2 組成
葛根1兩,蔥白5莖,豉1合,柴胡半兩(去苗),生薑1兩,黃芩半兩。
55.3 主治
55.4 用法用量
以水3大盞,煎至1盞5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1日3次,如人行5裏再服。衣蓋取汗。
55.5 製備方法
上細銼。
56 《普濟方》卷三一八引《產經》方之葛根湯
56.1 方名
56.2 組成
葛根1兩,麻黃(去根節,炮)3分,殭蠶3分,桂枝半兩,粉草半兩,芍藥半兩,大棗3枚。
56.3 主治
婦人產後5-7日,強力下牀,或一月內,傷於房室,或懷憂發怒,擾蕩沖和,或因着灸傷動臟腑,發爲剛痙。得病之初,無汗惡風,眼澀口噤,肌肉瞤搐,以漸腰脊筋急強直,似弓反張。
56.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用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取汗爲度。
56.5 用藥禁忌
產後有疾,凡用麻黃更宜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