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督俞的別名·高蓋
高蓋爲經穴別名,即督俞。見《太平聖惠方》。《循經考穴編》作商蓋。
穴位 | 督俞 | ||
---|---|---|---|
漢語拼音 | Dushu | ||
羅馬拼音 | Tushu | ||
美國英譯名 | Governing Locu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16 | |
日本 | 16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16 | |
富耶氏 | V16 | ||
德國 | B16 | ||
英國 | B16 | ||
美國 | BI16 |
督俞爲經穴名[2](Dūshù[3]BL16)。出《太平聖惠方》。別名高蓋[4]。屬足太陽膀胱經。督指督脈,俞即轉輸,此穴居督脈中點之旁,是督脈之氣轉輸的部位,故名督俞。督俞穴主治心、胸、腹等疾患,如心痛,胸悶,呃逆,腹痛腹脹,腸鳴,惡寒發熱,背部疔瘡,心痛,腹痛,腹脹,心絞痛,乳腺炎,銀屑病,咳嗽,氣短,胃痛,現代又多用督俞穴治療心內外膜炎,冠心病心絞痛,膈肌痙攣,皮膚瘙癢症,冠心病,心動過速,心內外膜炎,胃炎,皮膚瘙癢
4.1 督俞穴的別名
高蓋(《太平聖惠方》)、商蓋(《循經考穴編》) 、高益(《鍼灸學》(南京))。
4.2 出處
4.3 穴名解
督指督脈,俞即轉輸,此穴居督脈中點之旁,是督脈之氣轉輸的部位,故名督俞。
督,有督統、正中之義,指督脈。俞,指腧穴。督脈貫脊而行,爲臟腑諸俞之所依附,故能督正諸俞,貫通腰脊。既爲督脈之俞,義爲諸陽之督也。督脈及脊柱居人身之中,通乎脊柱,可以總督諸陽,爲背部諸俞之統帥。[5]
4.4 所屬部位
背部[6]
4.5 督俞穴的定位
督俞穴位於脊柱區,第六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一說“除脊各寸半”(《鍼灸資生經》)。
督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督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4.6 督俞穴的取法
督俞穴位於脊柱區,第六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俯伏坐位,第6胸椎棘突下與後正中線至肩胛骨內側緣連線中點之垂線交點處取穴[7]。
4.7 督俞穴穴位解剖
督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頸橫動脈降支。分佈着肩胛背神經,第六、七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皮膚由第五、六、七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重疊分佈。該穴深部爲第六肋間結構。
4.7.1 層次解剖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6、第7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胸背神經、第6和第7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肩背神經,第六、七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並有第六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通過。
4.8 督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督俞穴位於背部,爲督脈之氣輸注之處,部位近於心臟和胸膈,故用針法可治療胸腹部疾病[9]。
督俞穴有理氣寬胸之功,凡關腰、脊、骨、髓、頭腦之病,但可酌取。
4.9 督俞穴主治病證
督俞穴主治心、胸、腹等疾患,如心痛,胸悶,呃逆,腹痛腹脹,腸鳴,惡寒發熱,背部疔瘡,心痛,腹痛,腹脹,心絞痛,乳腺炎,銀屑病,咳嗽,氣短,胃痛,現代又多用督俞穴治療心內外膜炎,冠心病心絞痛,膈肌痙攣,皮膚瘙癢症,冠心病,心動過速,心內外膜炎,胃炎,皮膚瘙癢
督俞穴主治心、胸、腹等疾患,如心痛、胸悶、呃逆、腹痛腹脹、腸鳴、惡寒發熱、背部疔瘡等。
督俞穴主治心痛,腹痛,腸鳴,呃逆;以及心絞痛,乳腺炎,銀屑病等。
現代又多用督俞穴治療心內外膜炎、冠心病心絞痛、膈肌痙攣、乳腺炎、皮膚瘙癢症、銀屑病等。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斜刺0.3~0.5寸。
4.10.2 灸法
可灸。
4.11 督俞穴的配伍
督俞配合谷、足三裏,有理氣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腹脹。
督俞配肩井、膻中,有清熱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乳腺增生。
4.12 文獻摘要
5 腎俞的別名·高蓋
穴位 | 腎俞 | ||
---|---|---|---|
漢語拼音 | Shenshu | ||
羅馬拼音 | Shenshu | ||
美國英譯名 | Kidney Locu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23 | |
日本 | 2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23 | |
富耶氏 | V23 | ||
德國 | B23 | ||
英國 | B23 | ||
美國 | BI23 |
腎俞爲經穴名[10](ShènshùBL23)。出《黃帝內經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腎俞是腎的背俞穴。腎即腎臟,俞即輸注,本穴是腎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腎俞。腎俞穴主治肝腎、膀胱等疾患:如腰脊痠痛,小便淋瀝,尿頻尿閉,遺尿尿血,陰中疼痛,遺精白濁,陽痿旱泄,月經不調,痛經,血崩,赤白帶下,不孕,頭痛眩暈,視物不明,耳鳴耳聾,水腫,消渴,咳喘,虛勞,中風失語,手足不遂,失眠健忘,癲疾,少腹急痛,腎泄,骶部疼痛,腳膝拘急,遺精,陽痿,早泄,不育,遺尿,白帶,腰背痠痛,頭昏,耳鳴,耳聾,小便不利,喘咳少氣,帶下,腰痛,溺血,泄瀉,目眩,虛喘,腎炎,腎盂腎炎,支氣管哮喘,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現代又多用腎俞穴治療腎炎,腎絞痛,腎下垂,尿道炎,腎結石,糖尿病,神經性耳聾,斑禿,性機能障礙,腰部軟組織損傷,尿路感染,精液缺乏,膀胱肌麻痹,膀胱肌痙攣,胃出血,腸出血,痔瘡,肝腫大,哮喘,貧血,肋間神經痛,腦血管病後遺症等。
5.1 腎俞的別名
少陰俞(《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腎念(《灸法殘卷圖》)、高蓋(《鍼灸學》(南京))。
5.2 出處
5.3 特異性
5.4 穴名解
腎即腎臟,俞即輸注,本穴是腎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腎俞。
腎爲人體的泌尿器官,五臟之一。《說文》:“腎,水髒也。”《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載:“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釋名·釋形體》:“腎,引也。腎屬水,主引水氣灌注諸脈也。”本穴系腎在背之俞穴,內應腎臟,是腎氣轉輸、輸注之所,治腎疾要穴,故名之。
5.5 所屬部位
腰部[11]
5.6 腎俞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12]。
腎俞穴位於脊柱區,第二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臥取穴。
一說“除脊各寸半”(《鍼灸資生經》)。
腎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腎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5.7 腎俞穴的取法
腎俞穴位於脊柱區,第二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臥取穴。
俯臥位,兩髂嵴高點相平處正中再向上2個棘突,旁開1.5寸處取穴[13]。
5.8 腎俞穴穴位解剖
腎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有第二腰動、靜脈後支。分佈着第一腰神經後支的外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皮膚由第一、二、三腰神經後支分佈。腎位於腰方肌和腰大肌的前面,脊柱的兩側是腹膜後位器官。在腰背部的投影爲:後正中線外側2.5釐米和8.5釐米處各作兩條垂直線,通過第十一胸椎和第三腰椎棘突作兩條水平線。在上述縱橫標誌線所圍成的左右四邊形範圍內,即相當於左右兩腎臟的體表投影位置。腎門在腎區內,投影在腎區的內側半,約相對於第一腰椎體的水平。經腎門的主要結構。從後向前排列有輸尿管、腎動脈和腎靜脈,還有圍繞其間的神經纖維、淋巴結、淋巴管和脂肪組織。
5.8.1 層次解剖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2、第3腰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第2、第3腰神經後支的肌支和相應腰動脈背側支分支分佈[14]。
布有第一腰神經後支的外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並有第二腰動、靜脈後支通過。
5.9 腎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腎俞穴具有益腎助陽,強腰利水的功效。
腎俞穴位於第2腰椎旁,與腎臟內外相應,是腎臟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處所,故能治療腎臟病。
腎與膀胱相表裏,膀胱、腎二者主水液,司二便,故腎俞穴能治療水液代謝失常而致的一切疾病。
腎爲先天之本,又爲生殖發育之源,男子藏精,女子繫於胞中,故腎俞穴可治療婦科及男性病。
腎俞穴與腎臟相應,而爲之俞,有益腎固精、清熱利溼之功。凡痛之涉及於腎者,如虛勞,羸瘦、腰痛、夢遺、胸脅脹滿、耳聾、目黃、溺血、濁淫,以及女子帶下、月經痛等,均可取此。
5.10 腎俞穴主治病證
腎俞穴主治肝腎、膀胱等疾患:如腰脊痠痛,小便淋瀝,尿頻尿閉,遺尿尿血,陰中疼痛,遺精白濁,陽痿旱泄,月經不調,痛經,血崩,赤白帶下,不孕,頭痛眩暈,視物不明,耳鳴耳聾,水腫,消渴,咳喘,虛勞,中風失語,手足不遂,失眠健忘,癲疾,少腹急痛,腎泄,骶部疼痛,腳膝拘急,遺精,陽痿,早泄,不育,遺尿,白帶,腰背痠痛,頭昏,耳鳴,耳聾,小便不利,喘咳少氣,帶下,腰痛,溺血,泄瀉,目眩,虛喘,腎炎,腎盂腎炎,支氣管哮喘,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現代又多用腎俞穴治療腎炎,腎絞痛,腎下垂,尿道炎,腎結石,糖尿病,神經性耳聾,斑禿,性機能障礙,腰部軟組織損傷,尿路感染,精液缺乏,膀胱肌麻痹,膀胱肌痙攣,胃出血,腸出血,痔瘡,肝腫大,哮喘,貧血,肋間神經痛,腦血管病後遺症等。
腎俞穴主治肝腎、膀胱等疾患:如腰脊痠痛、小便淋瀝、尿頻尿閉、遺尿尿血、陰中疼痛、遺精白濁、陽痿旱泄、月經不調、痛經、血崩、赤白帶下、不孕、頭痛眩暈、視物不明、耳鳴耳聾、水腫、消渴、咳喘、虛勞、中風失語、手足不遂、失眠健忘、癲疾、少腹急痛、腎泄、骶部疼痛、腳膝拘急等。
腎俞穴主治遺精、陽痿、早泄、不孕、不育、遺尿、月經不調、白帶、腰背痠痛、頭昏、耳鳴、耳聾、小便不利、水腫、喘咳少氣。
腎俞穴主治月經不調,帶下;陽痿,遺精;遺尿,小便不利;耳聾,耳鳴;腰痛;水腫。
腎俞穴主治遺精,陽痿,遺尿,溺血,泄瀉,頭昏,目眩,耳鳴,耳聾,虛喘,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水腫,腰痛;以及腎炎,腎盂腎炎,支氣管哮喘,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等。
現代又多用腎俞穴治療腎炎、腎絞痛、腎下垂、腎盂腎炎、尿道炎、腎結石、糖尿病、支氣管哮喘、神經衰弱、神經性耳聾、斑禿、性機能障礙、腰部軟組織損傷等。
1.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腎絞痛,遺尿,尿路感染,陽痿,早泄,遺精,精液缺乏;
2. 外科系統疾病:腎下垂,膀胱肌麻痹及痙攣,胃出血,腸出血,痔瘡,肝腫大;
3. 其它:月經不調,腰痛,哮喘,耳聾,貧血,肋間神經痛,腦血管病後遺症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臀部和下肢部放散。
直刺1~1.5寸。
注意:腎俞穴不能深刺,以防刺傷腎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9-240.。
5.11.2 灸法
可灸。
5.12 腎俞穴的配伍
腎俞配京門,爲俞募配穴法,有溫補腎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月經不調。
腎俞配關元、三陰交,有壯元陽,助運化,利水溼的作用,主治腎炎,小便不利,水腫。
5.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寒熱、食多身羸瘦、兩脅引痛……久喘咳、少氣、溺濁赤,腎俞主之。骨寒熱、溲難,腎俞主之。
《鍼灸大成》: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髒久冷,心腹膜滿脹急,兩脅滿引少腹急痛。
《太平聖惠方》:理虛勞,耳聾,腎虛及水髒脹,攣急腰痛,小便濁,陰中疼,血精出,五勞七傷,冷嘔,腳膝拘急,好獨臥,急腫如水。
5.14 腎俞穴研究進展
5.14.1 對腎臟功能的影響
針刺腎俞可使患者泌尿功能明顯增強,酚紅排出量也較針前增多,尿蛋白減少,高血壓下降,這種效應一般可維持2~3h,個別可達數日,患者水腫也減輕,甚至消失。動物實驗證實給造有輸尿管瘻的狗從胃內或直腸內灌入一定量的水,在腎泌尿量增加的基礎上,針刺“腎俞”可引起水利尿的抑制,同時伴有腎小球濾過率的降低。功能狀態不同,針刺腎俞可有不同效應。例如,健康人在水負荷下,針刺腎俞配復溜則表現爲抗利尿作用。
針刺腎俞穴,對正常機體的水利尿作用有抑制作用,但對腎病尿少者有利尿作用。對出現蛋白尿的慢性腎炎或高血壓患者,可使尿蛋白減少或消失。
針刺健康人腎俞,可引起腎曲小管排泄量增加,對腎小球濾過值無影響。
用毫米微波照射正常家兔和急性缺血家兔的“腎俞穴”後,腎血流量皆較前明顯升高。切斷腎神經後,腎血流量增加的幅度大於未切斷腎神經者(P<0.05)。
5.14.2 對膀胱的影響
針刺腎俞對膀胱張力有一定的調整作用,針後可使緊張性膀胱鬆弛,鬆弛性膀胱緊張。
針刺家兔腎俞穴,引起膀胱內壓上升佔17.91%,下降佔34.86%。
5.14.3 對腸功能的影響
針刺腎俞,對腸功能障礙者可使其腸功能正常化,說明針刺腎俞有調整腸功能的作用。
5.14.4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針刺腎俞後RBC-C3bR升高,說明受體興奮、紅細胞免疫黏附活力增強,RBC-IC降低(可能與細胞加速運送和處理免疫複合物,使紅細胞膜上空位C3bR受體數目增多有關),從而增強機體潛在代償能力。
5.14.5 對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
如在家兔或大鼠的“足三裏”、“腎俞”針刺,結果發現尿中17 -酮類固醇的含量明顯增高,腎上腺皮質變厚,細胞體積增大,腺體重量增加。有人針刺腎上腺皮質萎縮、分泌功能低下的模型大鼠的“腎俞”,發現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激活作用。有人給實驗大鼠注入地塞米松,引起腎上腺皮質分泌活動抑制,同時血漿外源性糖皮質激素保持在高水平的背景下,針大鼠雙側“腎俞”15 min,其血漿皮質酮含量顯著高於地塞米松對照組。因此,針刺腎俞穴可以消除地塞米松對腎上腺皮質分泌活動的反饋抑制。結果提示,對某些因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需要採用激素治療的患者輔以針刺治療是可行的。
5.14.6 對巨噬細胞的影響
針刺“足三裏”、“腎俞”,可見家兔巨噬細胞功能有明顯增強,但連續針刺7次(每日1次)反看不出明顯反應。
5.14.7 增強精子活力
5.14.8 治療遺尿
以腎俞輸穴注射治療遺尿200例,配三陰交,藥物用阿托品注射液。結果:痊癒88例,佔44%;顯效58例,佔29%;好轉40例,佔20%;無效14例,佔7%。總有效率爲93%。
5.14.9 治療尿頻
灸腎俞、命門治療老年性尿頻症70例,用懸灸法,灸10 min後,再配神門、太溪穴,常規針刺,留針40~60 min,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結果:痊癒37例,顯效25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5.7%。
5.14.10 治療血尿
以腎俞、足三裏輸穴注射療法治療腎病血尿39例,取雙側腧穴,藥物用魚腥草注射液6 mL,板藍根注射液6 mL,交替用藥,每次注射另加磷酸川芎嗪2 mL,混合使用。每週3次治療。結果:基本痊癒16例,好轉16例,無效7例。痊癒16例中見效時間最短爲半個月,平均時間爲2.4個月。
5.14.11 治療腰痛
以腎俞、大腸俞、委中、承山治療腰腿痛1793例。結果:痊癒1420例,顯效256例,好轉46例,無效29例。
5.14.12 治療腎絞痛
以腎俞、委中、足三裏治療腎絞痛25例,針刺根據虛實實施提插捻轉補瀉手法,留針25~40 min,期間行鍼加強刺激。結果:顯效22例,佔88%;好轉3例,佔12%。總有效率爲100%。
5.14.13 治療尿毒症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9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29.
- ^ [5]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3.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8.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3.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8.
-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3.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8.
-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9-240.
- ^ [1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9.
- ^ [1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