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癇證發作由本虛蓄熱,風邪乘襲,或肝經有熱引起者
風癇指癇證發作由本虛蓄熱,風邪乘襲,或肝經有熱引起者[1]。《聖濟總錄》卷十五:“風癇病者,由心氣不足,胸中蓄熱,而又風邪乘之。病間作也,其候多驚,目瞳子大,手足顫抖,夢中叫呼,身熱瘈瘲,搖頭口噤,多吐涎沫,無所覺知是也。”治宜用麻黃飲、茯神湯、鉤藤丸、丹砂丸等。
5 發癇瘥後出現身體頭面腫滿或不能言語之證
風癇指發癇瘥後出現身體頭面腫滿或不能言語之證。多因癇發後氣血尚虛,熱未盡除,或因風冷之氣留滯心之絡脈所致。《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癇瘥後而腫滿者,是風癇。風癇因小兒厚衣汗出,因風取涼而得之。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掣縮是也。其癇雖瘥,氣血尚虛,而熱未盡,在皮膚與氣相搏,致令氣不宣泄,故停併成腫也。”“而癇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癇。……其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發瘈瘲是也。是心之聲爲言,開竅於口,其癇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不能言也。”本證可見於乙腦等病的後遺症。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