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ēngshì GB31[中國鍼灸學詞典]
Fengshi (G31)[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fēngshì[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3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3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風市 | ||
---|---|---|---|
漢語拼音 | Fengshi | ||
羅馬拼音 | Fengshih | ||
美國英譯名 | Windy Fair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GB31 | |
日本 | 31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B31 | |
富耶氏 | |||
德國 | G31 | ||
英國 | G31 | ||
美國 | GB31 |
風市爲經穴名(Fēngshì GB31)[1]。出《肘後備急方》。屬足少陽膽經。風即風邪,市即集市,此穴在下肢風邪聚集之處,善治風痹,故名風市。風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腸冷痛,渾身瘙癢,厲風,疝氣,遺尿,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現代又用風市穴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腿痛,小兒麻痹後遺症,膝關節炎,頭痛,眩暈,耳鳴,蕁麻疹等。
6 穴名解
風即風邪,市即集市,此穴在下肢風邪聚集之處,善治風痹,故名風市。
風,爲六淫之一,百病之長。市,集市,貨物集散之處。本穴爲風氣集結之所,善治中風偏枯,《神農經》有:“治偏風半身不遂,兩腳疼痛。”爲祛風要穴,猶治療諸風之市集也,因名風市。[2]
8 風市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風市穴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膕橫紋上7寸[4]。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風市穴位於大腿外側中線,當膕橫紋上7寸處;或直立垂臂,於中指尖到處取穴[5]。
風市穴位於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貼於大腿時,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脛束後緣。正坐或側臥取穴。
9 風市穴的取法
側臥位,大腿外側,膕橫紋上7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當直立垂手時,中指止點處取穴。
風市穴位於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貼於大腿時,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脛束後緣。正坐或側臥取穴。
側臥位,大腿外側,於股骨大轉子至膕橫紋連線的上2/3與下1/3交點稍向上(0.7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取穴;或患者直立垂手貼於大腿外側,於中指尖下取穴[6]。
快速取穴:直立垂手,手掌併攏伸直,中指指尖處即是風市穴[7]。
10 風市穴穴位解剖
風市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分佈着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皮膚由股外側皮神經分佈。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參與股四頭肌的形成。該肌由股神經支配。旋股外側動脈起自股深動脈的外側壁,在股直肌深面分爲上下支,下支營養股前外側肌。(參看居髎穴)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風市穴的功效與作用
風市穴以祛風見長,善治因風所致病證,經脈又循行於下肢,故可主治上述病證。
風市穴有祛風利溼、舒筋活絡之功,主治腰腿痠痛,下肢痿痹,腳氣,全身瘙癢。
《春秋繁露·五行對》:“地出雲爲雨,起氣爲風。”故下肢最易遭受風邪之侵襲,風市穴處爲風邪所常入,亦爲治風之常穴,但限於外侵之風。若以治內生之風,須兼取解熱之穴。用針同於用藥。
12 風市穴主治病證
風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腸冷痛,渾身瘙癢,厲風,疝氣,遺尿,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現代又用風市穴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腿痛,小兒麻痹後遺症,膝關節炎,頭痛,眩暈,耳鳴,蕁麻疹等。
風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腸冷痛、渾身瘙癢、厲風、疝氣、遺尿等。
風市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以及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蕁麻疹等。
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小兒麻痹後遺症、膝關節炎、蕁麻疹、頭痛、眩暈、耳鳴等。
16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主兩膝攣痛,引脅拘急。緩縱痿痹,腨腸疼冷不仁。
《鍼灸大成》:主中風腿膝無力,腳氣,渾身瘙癢,麻痹,厲風瘡。
《醫宗金鑑》:主治腿中風溼,疼痛無力,腳氣,渾身瘙癢,麻痹等證。
《玉龍歌》:膝腿無力身立難,原因風溼致傷殘,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漸自安。
17 風市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神經性耳鳴耳聾
取風市,皮膚常規消毒後,用夾持進針法緩慢直刺50~65 mm,進針後施行緩慢的提插捻轉手法。待患者得氣後,改用強刺激的子午搗臼法,以患者能耐受爲度。在得氣感漸強的同時,施行迎隨補瀉之瀉法,令針尖朝上,使得氣感向患處傳導。持續運針2~3 min,然後停止運針,留針3 min後再繼續運針2~3 min,如此反覆3次。以上操作每日1次,3次爲一療程。共治療8例,治癒4例,顯效3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爲100%。
17.2 治療肝病高膽紅素血癥致瘙癢症
針刺雙側風市,垂直進針1~2寸,採用瀉法,留針30 min。共治療50例,治癒30例,顯效15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爲100%。
17.3 治療面肌痙攣
主穴取風市,配穴取翳風、風池、頰車、合谷。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在上,局部皮膚消毒後,配穴採用平補平瀉手法進針1寸,獲得針感後留針30 min,加特定電磁波譜(TDP)照射。風市採用齊刺法,直刺1針,進針2寸,獲得針感後,在其左右旁開1寸再各針1針,針尖直達第1針針尖以增強針感效果,留針30 min,加TDP照射。每日治療1次,10次爲一療程,療程結束後,休息5d再進行下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後評定療效。共治療150例,痊癒120例,顯效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爲96.7%。
17.4 治療遍身瘙癢
首先在風市(雙側)點刺,破皮即可,然後加火罐,拔罐15~20 min,負壓不要太強,以患者可以耐受爲度。每日1次,7次爲一療程。共治療36例,痊癒25例,顯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7.2%。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4.
-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1-322.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4.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