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ēngmén BL12[中國鍼灸學詞典]
fēngmé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1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1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經穴名·風門
穴位 | 風門 | ||
---|---|---|---|
漢語拼音 | Fengmen | ||
羅馬拼音 | Fengmen | ||
美國英譯名 | Windy Door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12 | |
日本 | 1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12 | |
富耶氏 | V12 | ||
德國 | B12 | ||
英國 | B12 | ||
美國 | BI12 |
風門爲經穴名(Fēngmén BL12)[1]。出《鍼灸甲乙經》。亦稱風門熱府,別名熱府[2]。屬足太陽膀胱經。風門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風即風邪,門即門戶,此穴居風邪易侵之處,且善治風邪爲病,故名風門。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傷風感冒,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背疼痛,嘔吐,黃疸,水腫,角弓反張,發背,癰疽,現代又多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損,破傷風,背部癰疽,肩背軟組織疾患,遺尿等。風門穴常用灸法可預防一切外感病證[3]。
4.1 風門穴的別名
風門熱府、熱府(《鍼灸甲乙經》),左爲風門、右爲熱府(《循經考穴編》)。
4.2 出處
4.3 穴名解
風即風邪,門即門戶,此穴居風邪易侵之處,且善治風邪爲病,故名風門。
風,爲六淫之一;門,人所出入處爲門。穴屬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足太陽經、督脈之會穴,爲風邪出入之門戶。《醫經理解·穴名解》謂:“凡胸中之風熱,皆於此瀉之。”《廣雅·釋言》:“風,氣也。”故風並不單指風之邪氣而言。穴在肺俞之上方,爲肺氣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風邪外感、上氣咳逆諸病,有雙重意義。風門穴有疏散風寒、清熱調肺之功,主治傷風感冒,發熱惡寒,咳嗽頭痛,鼻流清涕,因名風門。[4]
4.4 特異性
4.5 所屬部位
背部[5]
4.6 風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風門穴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6]。
風門穴位於脊柱區,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風門穴在背部的位置
風門穴在背部的位置
4.7 風門穴的取法
風門穴位於脊柱區,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快速取穴:低頭屈頸,頸背交界處椎骨高突向下推2個椎體,其下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風門穴[7]。
4.8 風門穴穴位解剖
風門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後同鋸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分佈着第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皮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分佈。斜方肌由副神經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經支配,該神經由臂叢發出,由肩胛提肌前緣,經該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內側緣下降,幾達該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針經上述結構後,可深至第二肋間結構,其胸腔相參應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針刺的深度。
4.8.1 層次解剖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2、第3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第2和第3胸神經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並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通過。
4.9 風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風門穴有疏散風寒、清熱調肺之功,主治傷風感冒,發熱惡寒,咳嗽頭痛,鼻流清涕,因名風門。本穴與督脈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轉也。凡物體轉動,則必生風。風生則大氣清涼,正合本穴能治諸般熱證之意。本穴內應肺體,爲呼吸氣息出納之道路,如舊式風匣前後風門,養生家所稱之“橐龠”也。
4.10 風門穴主治病症
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傷風感冒,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背疼痛,嘔吐,黃疸,水腫,角弓反張,發背,癰疽,現代又多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損,破傷風,背部癰疽,肩背軟組織疾患,遺尿等。
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
風門穴主治胸肺及項背部等疾患:如傷風感冒、頭痛發熱、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背疼痛、嘔吐、黃疸、水腫、角弓反張、發背、癰疽等。
現代又多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損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斜刺0.3~0.5寸。
注意:本穴不能向前或向內直刺或深刺,以免刺傷肺臟,引起氣胸。
4.11.2 灸法
可灸。
4.12 風門穴的配伍
風門配肩井、支溝,有舒筋通絡鎮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肋間神經痛。
4.13 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按壓風門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鐘,可有效治療各種風寒感冒、發熱、咳嗽、哮喘、支氣管炎等疾病。
4.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
《鍼灸大成》:主發背癰疽,身熱,上氣喘氣,咳逆胸背痛,風勞嘔吐,多嚏,鼻鼽出清涕,傷寒頭項痛,目瞑,胸中熱,臥不安。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傷寒頸項強,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
4.15 風門穴研究進展
4.15.1 對肺功能的影響
針刺風門可調整肺的通氣量,但發生效應較遲,需連續針刺1周,如獲得效應,即使停針,仍可持續一定的時間。
4.15.2 治療鼻炎
針挑風門治療慢性鼻炎46例。結果痊癒24例,顯效13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3.4%。
4.15.3 治療咳嗽
針刺風門加拔罐治療頑固性咳嗽62例。取風門、肺俞、膈俞、天突、膻中,背部腧穴向脊柱方向進針1.2寸;天突、膻中常規操作,針後加拔火罐,留罐5~10 min,每日1次,7次爲一療程。結果:痊癒58例,佔93.5%;顯效4例,佔6.5%,全部有效。
4.15.4 治療支氣管哮喘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3.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 ^ [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9-230.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7.